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6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139篇
测绘学   30篇
大气科学   21篇
地球物理   80篇
地质学   84篇
海洋学   296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57篇
自然地理   14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0年   2篇
  1955年   1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1.
Ecopath with Ecosim在水生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地球上的水体为人类提供着无法计量的生态系统服务和相应的生态价值。然而,水生生态系统一直承受着巨大的捕捞和环境压力。为更好地分析人类以及自然扰动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并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许多研究种群结构和动态的模型软件以  相似文献   
12.
1994年,日本Kazusa实验室首先启动了淡水蓝藻Synechocystissp.PCC6803的基因组计划,并于1996年完成基因组测序的工作。Synechocystissp.PCC6803基因组大小为3.57 Mb,共有3 168个基因,是目前研究最多也最为透彻的蓝藻基因组。除此之外,美国能源部下属的联合基因组研究所(JointGe  相似文献   
13.
马蹄礁底栖海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 this paper, the composition, distribution, seasonal variation and biomass of benthic algae of Qingdao Mati Reef were studied during the period from May of 1981 to April of 1982.The results of the investigation are as follows: 1. 83 species of benthic algae of Qingdao Mati Reef were found,and they are indentified as: 13 Chlorophyta, 16 Phaeophyta and 54 Rhodo-phyta.2. According to the flora of 83 species of benthic algae in Qingdao Mati Reef, it seems that they belong to warm temperate.3. The annual biomass and biomass variation of benthic algae in March were hightest of the west part of Qingdao Mati Reef.  相似文献   
14.
1 引言有效群体大小(Ne)为群体内所具有的相当于理想群体繁殖个体的数目[1~3],在群体遗传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方面的研究在国外已有很多报道[4~6].当 Ne 较小时,由于瓶颈效应,野生或养殖群体倾向于近交水平的增加[7].早期研究表明,为了避免近交衰退,确保群体短期内的生存能力,最小的Ne值应为 50; 如果要维持适当的遗传变异,进而确保长期的生存能力,Ne 数量不应小于500[8,9].在贝类养殖方面也有一些研究[10,11],如Hedge cock等[10](1992)估计了牡蛎(Crassostrea gigas 及C. virginica)和硬壳蛤(Mercenaria mercenaria)等16个人工…  相似文献   
15.
中华哲水蚤不同地理种群苹果酸脱氢酶(MDH)的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华哲水蚤 (CalanussinicusBrodsky)是属于甲壳纲 (Crustacea)桡足亚纲 (Copopeda)哲水蚤目(Calanoida)哲水蚤属(CalanusLeach)的一类浮游动物 ,为暖温带种 ,广泛分布于我国渤、黄海和东海沿岸区 ,为这些水域的优势种[1]。有关中华哲水蚤的研究国内有过许多报道 :李少菁[2]、陈清潮[3]、林元烧等[4]曾分别对该种类生活习性、摄食、生殖及生活史进行过研究 ,林元烧、曹文清等[5]也曾对厦门港不同月份采集的中华哲水蚤染色体组型进行了分析。而不同地理种群…  相似文献   
16.
采用RAPD技术对翘嘴红鲌养殖群体进行了DNA多态性检测.共采用40个随机引物进行扩增,其中14个引物可获得清晰且重复性好的扩增图谱,共扩增出121个RAPD位点,具有多态现象的位点为40个,多态位点比例为33.06%.翘嘴红鲌群体的遗传相似系数为 0.8878-0.9600,平均为0.9201,遗传变异度为0.0799.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10.8824,Shannon多样性值为0.0899.研究表明,翘嘴红鲌目前的种质资源状况令人堪忧,改变目前人工繁育模式,建立原种、良种场,丰富物种遗传多样性是资源保护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1990年3月至1992年6月对南海大鹏湾盐田附近海域的夜光藻种群动态及时空分布进行了综合调查,发现夜光藻种群的出现期间一般是1-6月,数量高峰期为3-5月,种群密度的波动极为显著。调查期间共发生10次赤潮,且都发生在3月初至5月初。大鹏湾诳光藻赤潮的发生特点是赤潮的发生和消失突然,持续时间短,一般不超过3d。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在5个温度梯度和4个饵料密度的20个试验组合下,萼化臂尾轮虫(Brachionuscalyciflorus)的种群增长规律。结果表明,该轮虫实验种群的最适温度范围是28—32℃,临界高温是36-40℃;最适饵料密度是45-65×106个/ml。这两个生态因子的最佳组合是温度32℃,饵料密度为65×106个/ml,此时,种群达最大密度3.4×103个/ml。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海主要鱼类种群变动与生活史型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物种为了种族的延续和繁衍,在历史的长河中,通过自然选择形成了适应其生存的一系列生态学特征,即生活史的选择型。具有不同生活史型鱼种的数量变动形式也不同,换言之,种群数量的变动方式是各个种生活史的反映,种群动态与其生活史选择型有着密切关系。 随着海洋渔业的发展,以及人类对海洋渔业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增强,一些传统经济种类的资源受到严重威胁。有的资源潜力削弱,甚至有的生物种群的再生机制受到破坏,使其资源面临着枯竭的危险。在强大的捕捞压力下,海洋渔业资源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生命周期长的种类被生命周期短的种类所代替;传统的经济种类被低质的小型种类所代替。渔业组成处于不断变化和演替之中,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将会发生变化,生态平衡将遭到破坏。 对各个生物种群来说,上述变化将不同程度地改变它们的生存条件。物种为了延续和生存,通过自然选择对其所处的环境进行适应性调节,因而,种群原有的生态学特征将产生一系列的变化,如生长速度提高、性成熟加快等。在渐变过程中,物种生活史选择方向也将发生变化。研究鱼类种群的变动及其生活史型的演变过程,对科学利用海洋渔业资源和保护物种的多样性,在实践和理论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ytochrome oxidaseⅠ,COI)基因序列对北京地区和江汉湖群部分湖泊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种群遗传结构进行了初步分析。以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获得了661bp的基因片断序列,所得序列与Genbank中B.calyciflorus COI序列的同源性为82%—93%。在6个种群中,共获得了15种单元型。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季节单元型之间的遗传距离较大(0.248-0.263),而在同一季节单元型之间遗传距离较小(0.002-0.031)。种群遗传结构分析表明,各种群之间无共享的单元型,同一季节不同湖泊种群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但未按照地理位置形成明显的地理格局。按采样时间分组进行AMOVA分析,组间差异高达94.09%;DH-I与其他种群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遗传分化。同一湖泊不同季节样品之间,遗传变异较大,这表明在同一湖泊存在着不同基因型的轮虫休眠卵,当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后,不同基因型之间会发生更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