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22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27篇
地质学   70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61.
西藏措勤盆地构造特征与地壳缩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措勤盆地为青藏高原仅次于羌塘盆地的第二大海相盆地,笔者通过对盆地基底和盖层变形特征分析,将措勤盆地基底划分为北部拗陷、北部隆起、中部拗陷和南部隆起4个一级构造单元;盖层划分为北部拗褶带、北部冲断带、中部拗褶带、南部冲断带和南部拗褶带5个一级构造单元,并利用平衡剖面计算得到措勤盆地晚白垩世缩短约24%。  相似文献   
62.
在比印度-欧亚碰撞区更广阔的范围最好地察看了青藏高原的地质学演化。在碰撞之后的50Ma,西藏的中部和西部的地壳缩短,而巨大的岩石层块体从碰撞区域向西太平洋和印度尼西亚的海沟俯冲回转区移动。快速的太平洋海沟迁移的停止(大约15~20Ma前),与该高原远处块体挤出的变慢相一致,而且可能是由于西藏东部快速的地表隆升和地壳变厚导致的。后来出现的深部地壳快速向东流动可能是和西藏东部下面由地震成像的地壳通道有关。这些事件标志着向符合西藏内部形变的现代结构系统的转变。  相似文献   
63.
乌鲁木齐西山逆断层组的新活动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大比例尺的地质地貌填图工作获得了乌鲁木齐西山逆断层组的几何学特征、新活动和运动速率等相关的定量资料。西山逆断层组由5条长度十几~30余千米、近乎平行的次级断层组成,总体走向NEE,分布在南北宽约6.5km的条带范围内。该断层组南侧的两条断层属于晚更新世活动断层,北侧3条全新世以来仍有活动,其新活动具有分组和组合破裂的特征。西山逆断层组以向南的逆冲运动为主,地表形成了一系列阶地断错、挤压鼓包和断塞塘等新活动现象。根据对断层运动量的测量及年代学测定,获得该断层组中更新世晚期以来所造成的南北向地壳缩短速率为1.0~1.5mm/a,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南北向地壳缩短速率为0.22mm/a左右。  相似文献   
64.
王虎  冉勇康  陈立春  史翔梃 《地震地质》2008,30(4):1033-1045
合理估计逆断层地表破裂缩短量是全面认识同震地表变形参数的核心内容,目前还没有较成熟的方法。以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为例,尝试通过探槽开挖来研究逆断层水平缩短量的计算问题。在分析汶川地震同震变形的基础上,总结了3种陡坎的成因模式:断层断错地表型、挠曲型、断层与挠曲叠加型,并依据这些模型提出了一些水平缩短量的计算方法及其限制条件,以及如何理解逆断层地表破裂探槽开挖所揭示的信息。最后给出了汶川MS8.0地震白鹿中心学校和汉旺全新村两地点水平缩短量的求解过程及结论,计算得到白鹿中心学校探槽水平缩短量为(2.83±0.3)m,汉旺全新村探槽水平缩短量为(0.61±0.11)m  相似文献   
65.
库车坳陷是一种新型的前陆盆地,其构造样式以类型Ⅱ三角带为特征,复杂构造区的层面在二维平面内可看作为一条曲线,从而可运用分形几何学方法由分数维来定量描述。运用平衡剖面技术和分形方法,以BC95-230剖面为例,进行了缩短量和剖面就变计算,分析结果表明,N1底界面的分维值为1.0491,缩短量达35.267km,表现现50.05%的应变。由于受层间滑动等多种地质因素的影响,平衡剖面技术计算结果存在较大  相似文献   
66.
中国中、新生代板内变形速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依据中国中、新生代11803件岩浆岩常量元素化学全分析资料,采用Sugisaki的由岩石化学成分推算板块运动速度的方法,求得中国各构造时期板内缩短速度与扩张速度。印支、燕山与四川期板内平均缩短速度均在54~56cm/a,华北期稍小,为45cm/a,喜马拉雅期在中国西部平均缩短速度又达52cm/a,新构造期仅为25~28cm/a。在印支期—华北期,中国西南地区一直存在着扩张速度较低(02~16cm/a)的特提斯洋。喜马拉雅期以来中国西南部进一步碰撞,青藏高原隆升,地壳缩短;而东部地区则普遍表现为微弱的扩张(01~06cm/a)。  相似文献   
67.
磁组构与构造变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开  贾东  罗良  董树文 《地球物理学报》2017,60(3):1007-1026
磁组构通常指磁化率各向异性,即AMS(Anisotropy of Magnetic Susceptibility),是一种重要的岩石组构,是弱变形沉积岩地区灵敏的应变指示计.近年来,AMS在造山带及前陆地区的广泛应用为构造变形研究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同时提升了该方法的理论认识.本文在研读最新相关文献与著作的基础上,结合笔者及研究团队在龙门山地区获得的磁组构研究成果,综述了磁组构在沉积岩地区构造变形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并基于现有的研究认识对关键问题进行讨论,提出以下几点认识:(1)磁性矿物分析是AMS研究的关键,应结合多种岩石磁学实验及光学与电子显微构造研究手段展开详细的磁性矿物学分析;(2)磁化率椭球与应变椭球的对应主轴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相互平行,但在不同期次、不同种类复杂的磁性矿物组成,或者多期次构造变形的影响下,AMS与应变的关系相对复杂,应比对高场和低温AMS及非磁滞剩磁各向异性(AARM)测试结果,获得不同矿物的优选定向特征,并对获得的组构进行分期;(3)AMS可以揭示造山带及其前陆地区的构造演化历史,并且是分析断层相关褶皱的有限应变特征和变形机制的重要方法,同时也是厘定断裂带变形性状和期次及运动学分析的有效手段;(4)磁组构形成于成岩作用早期或构造变形的最早阶段,能很好地记录褶皱和逆冲作用之前的平行层缩短变形,因此可以揭示同沉积阶段的古构造应力方向.后期足够强烈的构造变形能局部改造或彻底掩盖先存AMS记录,构造流体有关的同构造期结晶矿物或先存矿物的重结晶导致的再定向被认为是其根本原因;(5)斜交磁线理是一种特殊的磁组构类型,反映了区域构造叠加或多期构造变形作用或隐伏斜向逆冲等可能的构造过程,有必要结合多方面的地质证据对其成因作出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68.
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内前陆冲断构造变形的空间变化规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早古生代以前漂移在大洋中的塔里木、扬子、华北等小型克拉通板块在晚古生代开始聚敛拼贴,形成统一的大陆,奠定了中国中西部前陆冲断带发育的地质基础。新生代以来欧亚大陆与印度板块的碰撞及其远程效应,欧亚大陆强烈变形。随着青藏高原的隆升和向北、向东推挤,在远离碰撞缝合带的地方,古造山带复活,冲断带不断向外围扩展,形成统一的、规模巨大的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在冲断带不断向青藏高原外围扩展的同时,在每一个单独的盆山体系(古造山活动控制的盆山耦合体系)内部发生强烈陆内变形,冲断带也依次从造山带向克拉通内部扩展,强烈的陆内造山隆升和构造挤压在造山带与克拉通之间形成了十余个前陆冲断带。从南向北分别选取了塔西南、库车、准南和准噶尔西北缘这四个前陆冲断带的构造缩短率和盆山耦合导致的高程差在平面上的变化特征,来研究环青藏高原巨型盆山体系内部的前陆冲断带在新生代的构造变形特征的空间分布规律。认为在欧亚大陆与印度板块的碰撞及其远程效应控制下,环青藏高原巨型盆山体系从内向外构造变形强度、盆山耦合程度具有依次降低的规律;克拉通边缘的单个盆山组合中从山前向克拉通方向构造变形强度依次降低,构造变形样式逐渐变得简单。  相似文献   
69.
本文根据实地考察资料,并结合史料,浅析了在当地社会经济条件不断变动的情况下,水陆路间的消长关系和航道缩短原因,探讨了近50年来丹江河道航程缩短的里程和时间尺度,进而提出近期河道开发以挖掘丹江口库区运输潜力为宜的意见。  相似文献   
70.
李涛  陈杰  黄明达  余松 《第四纪研究》2009,29(3):524-534
大震地表破裂带滑动矢量及其分布特征,是震后调查需要获得的最重要的资料之一。由于逆断层型地震地表破裂带运动性质(正向逆冲或斜向逆冲)、破裂带走向的变化以及断错标志线、断层运动方向与断层走向间夹角的变化等等,均会导致视位移的产生,使得野外位移测量数据复杂化。滑动矢量作为一个三维空间的量,代表了各破裂点或破裂面在地表或近地表的运动轨迹,较之其各分量,能够更准确更直观地反应出破裂带的性质和运动学特征。文章讨论了滑动矢量的计算方法,重点讨论了利用两条不平行断错标志线计算滑动矢量的方法。利用这些方法,我们对汶川地震映秀-北川地表破裂带北段北川县城附近若干点的滑动矢量进行了计算,对地表破裂带的性质和运动学特征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