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3篇
  免费   217篇
  国内免费   562篇
测绘学   6篇
地球物理   155篇
地质学   1331篇
海洋学   17篇
综合类   57篇
自然地理   16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65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2篇
  1947年   1篇
  194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71.
干热岩开采时,往往需要借助于压裂手段对储层改造形成换热通道,因此,热储裂隙中的对流换热过程对干热岩采热有重要影响.借助于巴西劈裂试验得到粗糙单裂隙,利用三维激光扫描仪扫描裂隙面得到裂隙的点云数据,经处理之后导入至COMSOL Multiphysics数值模拟软件,建立二维粗糙单裂隙对流换热模型,分析其对流换热特性并开展Morris全局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出口温度和平均对流换热系数随粗糙度增加而增加.局部对流换热系数与裂隙起伏度和波动程度呈强相关性,局部粗糙度较高,换热效率可有效得到提高.在裂隙开度较大(大于40μm)或初始流速较高(大于50 mm/s)时,平均和局部对流换热系数在粗糙度越高时增幅越明显.体积流速与裂隙起伏度有强相关性,起伏度越大的位置对应体积流速越大.压力差随着粗糙度的增大而平缓增加.裂隙开度、初始流速、流体比热容和岩石热导率是花岗岩粗糙单裂隙对流换热过程中的灵敏参数,这些参数对模型的换热效率影响较大,并且与其他参数的相互作用也越强.该研究能够揭示流体在粗糙裂隙中的换热特征,并且找到影响对流换热的主控因素,为增强型地热系统优化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2.
通过野外实地考察测试,对水下收缩裂隙整体形成过程、裂隙内充填物沉积模式、影响因素等进行了详细讨论,并且建立了相应的地质理论模型。水下收缩裂隙的形成共分4个阶段,依次为:泥水混合物进入低洼地带的初始混浊状态;沉积压实稳定阶段;水位线下降,盐度增大,裂隙形成阶段;沉积裂隙充填阶段。其中“异常高压作用”,对于初始裂隙的形成、沉积物孔隙水的有效排出以及主要渗流通道的发育起到了重要作用。单一泥质地层裂隙内充填物沉积模式与沙泥互层的多旋回地层略有差异,主要表现为沙层的润滑作用以及对早期裂隙内充填物类型的影响。上述两种地层裂隙内充填物沉积特征均与后期充注期次相对应,表现出很好的韵律性。裂隙纵剖面中生物发育层的出现,对裂隙内充填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将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3.
岩体裂隙等效水力隙宽的统计确定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天然裂隙岩体等效水力隙宽确定的复杂性,利用平行板水流的立方定律及流量等效原理,推导出光滑平行板单裂隙的等效水力隙宽公式,同时对隙宽分布的频率特性进行了探讨,认为非均匀隙宽单裂隙的等效水力隙宽可近似取40%频率的隙宽,或取隙宽的几何平均值与调和平均值的算术平均值.  相似文献   
74.
<正>1研究背景地电场主要包括大地电场和自然电场,大地电场的场源是高空电离层、磁层、对流层的电流体系的电磁感应,其影响分布于整个地表。20世纪70年代后,希腊、法国、日本等国家把地电场应用于地震等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我国地电场观测与地震预测研究始于1966年3月22日邢台MS 7.2地震后,并记录到不少震前异常变化。例如: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前,海城虎庄邮电支队和冶金102队应用观测地面两点间地电流异常,成功预报此次地震;20世纪80年代希腊学者Varotsos(1984)应用多极距观测法,解决了地电场观测系统噪声问题;席继楼等(2020)应用传统的时间序列统计法,分析了2019年四川长宁MS 6.0地震前后仙女台方位角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75.
用一台12道的声波测井仪记录了页岩灰岩中的声波全波波形,在142m井段的大部分段上都观测到了清晰的S波,将其用于识别岩性界面及裂隙带,结果如同用井下电视及标准地球物理测井所作的解释,波形的高信噪比使我们能通过12道相似性计算获得取井中冲蚀段外所有地段中的S波速度,比值Vq/Vs随深度的变化可帮助识别井中的某些成份变化,却不能识别灰岩中的裂隙,但使用S波振幅从记录识别岩性变化及裂隙都有效。页岩中S波振幅比灰岩中低,而裂隙地层中S波衰减增大,裂隙度与斯通利波之间无明显关系。为了解释有全波波形记录和S波传播的井的岩性及裂隙,一般要利用声测井记录中的S波。  相似文献   
76.
77.
深源地震机理的新认识──反向裂隙断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温高压实验究表明,地幔矿物相交与深源地震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具有放热效应的橄榄石一尖晶石相变过程中形成的反向裂隙(anticrach)是诱发深源地震的主要原因;而发生在下地幔的相变作用(例如钛铁矿-钙钛矿相变)因其具有吸热效应的特征,不形成反向裂隙,从而导致深源地震终止于下地幔顶界。  相似文献   
78.
在镜下对长春黄土状土的微观结构进行研究,发现第三层粉质粘土含水机制在于土中具有纵横交织的空洞和管道,地下水赋存于其中;第二层棕红色粉质粘土和粘土的崩解性在于该层土具有网状裂隙,卸荷后遇水崩解,在此基础上提出基坑降水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79.
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