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篇
测绘学   21篇
大气科学   18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8篇
综合类   30篇
自然地理   7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河南省南召县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价值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估,是制定科学管护措施和保障退耕还林工程有效运转,以及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标准制定和调整的关键之一。以河南省退耕还林工程典型地区南召县为研究区,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在充分考虑退耕还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三个方面的效益,以及指标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前提下,构建了南召县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选择对退耕还林生态效益影响较为密切的11个因子作为评价指标。针对各个评价指标分别采用影子工程法、等效替代法等方法评估了南召县退耕还林工程的理论生态价值。通过计算,南召县退耕还林工程的理论生态总价值865.47万元,其中涵养水源价值601.63万元,改良土壤价值7.92万元,净化空气价值24.13万元,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194.94万元,经济产出价值36.85万元;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之和为828.62万元,约占总价值的95.74%;年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共13741元/(hm2·a),略高于谢高地等2008年的研究结果。根据南召县退耕还林工程现状及相关调查研究结果,为保障退耕还林工程的各项效益,提出应明确退耕还林工程在生态建设中的定位,增强配套措施实施力度和加强效益监测与档案管理三条建议。今后应加强基于林木生长发育规律、资金利率变动等的动态生态效益评估,以期为退耕补偿标准的修订提供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2.
退耕还林”是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将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和造成扬沙的沙化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停止耕种,通过植树种草等措施,恢复林草植被和生态功能。以往生态改造以政治动员为主不同,本次退耕还林具有强制性、自愿性、补偿性的特点。而这三个特点的完美结合,使退耕在短期内就获得了较好的社会、生态、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3.
2002年潢川开始退耕还林工作,造林面积0.9万公顷,在增加降水量、减轻冰雹和霜冻危害、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防止空气污染、保护和美化环境的同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04.
1 Introduction The soilerosion in Loess Plateau is mostserious on the globe mainly due to the destroying of naturalvegetation and cultivation on slope land overextensive areas(Yang and Yu,1992;Jiang, 1997).To convertsloping cropland (cropped land on slope…  相似文献   
105.
遥感和GIS支持下的中国退耕还林还草决策分析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1998年的特大洪水灾害,以及2000年京津地区的沙尘暴,使得中国政府对生态环境的建设更加重视。为了改善中国的生态环境,就需要恢复植被,一些耕地就需要退耕还林还草。哪些耕地需要退耕还林还草,这些耕地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如何?为此,探讨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确定需要退耕还林还草耕地的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包括4个步骤。首先,建立土地利用、土壤侵蚀、数字高程、坡度、坡向、植被指数、降雨和温度等数据库,并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从而得到生态环境质量数据库;其次,从土地利用数据库中提取旱地的数据,并与坡度数据、土壤侵蚀数据、植被指数数据和生态环境质量数据进行叠加分析;再次,确定退耕还林还草的原则,并在GIS的支持下,确定需要退耕还林还草的面积及其空间分布;最后,利用降雨数据进一步分别确定退耕还林或还草的面积及其空间分布。该研究结果可以为中国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6.
川西地区退耕还林工程及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林波  刘庆  游翔  庞学勇 《山地学报》2002,20(4):438-444
四川省西部地区是全国退耕还林(草)试点示范工程的重点地区。由于区内人地矛盾突出,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造成了该地区林农,林牧,农牧关系紧张,阻碍了当地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座谈等形式,对川西地区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进展,困难,相关政策和技术应用情况等进行初步考察,并分析了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对川西地区农村经济带来的影响;退耕还林后,川西地区农业(种植业)产值相对降低,林业和牧业产值逐渐增加,但变化幅度不大,表明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在短期内并未给川西农村经济带来多大的变化,但从长远来看,这种影响又是深远的。因而退耕还要工程中强调生态效应的同时,如何将农村长期经济效应向短期化转化以及长期生态效应向经济化转化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7.
GIS技术支持下的龙川江流域退耕还林规划方法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利用GIS技术,结合退耕还林的基本原则,通过空间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土地利用、坡度、河流、居民点等数据库进行处理,对云南省龙川江流域进行科学、定量的退耕还林规划,解决退耕还林的耕地在哪儿、如何退,以及退耕还林时序等一系列技术难题,实现规划自动化。这将为政府决策提供翔实、高可信度的数据,也可为县级退耕还林规划做示范。  相似文献   
108.
云南陡坡地优化利用若干问题研究—以滇西北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陡坡垦殖较为严重,滇西北地区尤为突出。主要原因有宜耕地缺乏、社会经济发展滞后、粮食单产低、人口增长较快、交通不便等。陡坡垦殖导致植被破坏、土壤侵蚀;环境变劣,部分地区失去生存条件;灾害频繁,威胁中下游地区生命和财产安全。退耕还林是一项系统工程。工作尚未大规模开展之前,应认真落实应退耕地面积和退耕还林地块,积极解决群众温饱,减轻土地压力。退耕还林规划应与区域发展规划协调一致;建立农林复合系统,实现陡坡地优化利用;组织技术培训,建立技术保障系统;发展交通事业,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相似文献   
109.
1999年以来,延安实施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封山禁牧等生态建设和保护工程,使植被覆盖得到迅速恢复和增加。基于2000—2020年MOD13Q1数据和气象数据,利用像元二分法估算了延安市21 a间的植被覆盖度,通过空间插值方法、统计学方法对其时空变化特征和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0—2020年延安市植被覆盖度呈波动式增加趋势,其中在2002年、2013年出现了明显跳跃式增长,2017年前后达到最高值后在高位波动;植被覆盖度的空间分布上总体呈现从南到北递减的趋势,高值区位于延安南部林区,低值区位于延安北部接近榆林边界地带;近21 a来,延安北部植被覆盖度提升幅度在30%以上,中南部0~30%,变化最大的区域是吴起南部、志丹北部、安塞中部、宝塔区北部、延川中部和子长大部地区,增加50%以上;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会对植被覆盖度产生较大影响,尤其是6—8月的降水量是影响植被覆盖度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0.
潢川县退耕还林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潢川开始退耕还林工作,造林面积0.9万公顷,在增加降水量、减轻冰雹和霜冻危害、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防止空气污染、保护和美化环境的同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