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篇
测绘学   21篇
大气科学   18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8篇
综合类   30篇
自然地理   7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最具标志性的世界重点生态工程,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号召动员阶段、20世纪末开始实施的第一轮退耕还林还草、2014年启动实施的第二轮退耕还林还草,截至2020年,中央财政已累计投入5353亿元,在25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2435个县实施退耕还林还草3483万ha,其中退耕地还林还草1423万ha、荒山荒地造林1753万ha、封山育林307万ha,占同期全国重点工程造林总面积的40%,有4100万农户、1.58亿农民直接受益,工程建设取得了巨大成效,每年产生的生态效益总价值量达1.42万亿元,经济效益0.26万亿元,社会效益0.73万亿元,合计2.41万亿元,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做出了突出贡献。展望未来,退耕还林还草将走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就是要努力实现建设高质量、成果高效益、管理高水平,我国在2021-2035年间将继续推动第三轮退耕还林还草,预计可以退耕还林还草667万ha。  相似文献   
62.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将改变云南省生态环境的大背景出发,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对澜沧江流域退耕还林前后农户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利用强度及空间分布3个方面进行定性研究,探讨了退耕还林工程对项目区土地利用的影响,并得出如下结论:(1)退耕后农户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变得更为复杂,主要表现在:土地利用面积增减、利用类型变更、空间分布变化及土地利用组合方式变化;(2)退耕还林工程如果只是将当地原有的生产、生活体系打破而又没有建立起合适的替代体系的话,其综合效益的发挥将受到严重影响。建议提高农户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是当前切实发挥和巩固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的关键;减少农户生产、生活对土地的依赖才是长远之策。  相似文献   
63.
乔雪  唐亚 《山地学报》2008,26(2):161-169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大规模的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以四川省为例,基于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粮食产量、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化肥用量以及水质和水土流失状况变化的分析,讨论了退耕还林工程对环境保护的贡献和可能存在的问题.退耕还林工程导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粮食产量和化肥用量的减少,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前,这三者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但自工程实施后,这三者的下降幅度与退耕还林面积的增加幅度有较大的差异.几种原因可能造成这种不一致性,值得进一步研究.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河流径流量、泥沙含量以及输沙量的下降充分证实了退耕还林工程对长江上游水土保持的重要贡献,同时进一步证实长江上游的泥沙主要来源于坡耕地的耕作.  相似文献   
64.
退耕还林政策对山地植被空间格局变化的驱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策是引起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分析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对山地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可以为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退耕还林的后续工作提供参考.利用人工智能神经网络变化测定技术产生2000至2003年间研究区植被变化图,由此产生两时期的植被图并结合景观指数定量分析和比较两时期植被景观格局的空间动态变化,并重点关注25°坡度以上的区域.研究结果表明,在2000年至2003年间,有部分松树林(约1757 hm2)转变成农业用地,混交林(约2718 hm2)转变成灌草丛,同时有部分灌草丛(约181 hm2)转变成松树林;农业用地(约1915 hm2)转变成疏生林,其中有65.4%的变化是发生在坡度为25°以上的区域.此外根据景观指数结果显示,云冷杉林、松树林、混交林和农业用地的面积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疏生林和灌草丛面积明显减少.结合野外调查该结果表明,在退耕还林的政策驱动下部分农业用地被种植成松树林,有些农业用地自然转变成疏生林和灌草丛.但是同时也有些疏生林和灌草丛被开垦成农业用地.在景观水平方面,发现蔓延度和集合指数都有所减小,表明该区域景观破碎化程度有所增加.而景观的丰富度指数和均一性指数都有所增加,表明该区域内景观类型的优势度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65.
干旱区绿洲退耕还林工程绩效评价研究——以张掖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玉文  徐中民 《冰川冻土》2009,31(3):546-552
退耕还林,重建生态环境,是当前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切人点.退耕还林工程是通过把原本是林地或草地的耕地恢复成原来的土地利用类型,使受损或退化生态系统最终成为健康的生态系统,从而使当地生态环境更适合人类生存发展.从此目标出发,抛开经济利益而从自然生态系统恢复和社会心理影响等方面建立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了干旱区内张掖市的退耕还林绩效.结果表明:2002-2004年张掖市退耕还林工程执行效果较好,其中生态系统在数量上恢复较好的乡镇有明花乡;生态系统在质量上恢复较好的有明花乡和平川镇;工程执行过程中居民保护环境意识有较大提高的有民联乡和霍城镇;人们满意程度最高的是明花乡.总体上看,张掖市退耕还林工程执行绩效最好的是明花乡,其次是平川镇,最差的是永固镇,其余处于中间水平.最后,在分析张掖市退耕还林绩效差异基础上,针对提高退耕还林工程绩效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6.
测绘部门的地形图数据是以AutoCAD数据格式存储,不能够实现查询、检索,更不能够实现坡度计算、分析.而旅顺地区国土修编中需要把高程在60m以上以及坡度大于25°的耕地退耕还林.文章通过MapInfo、Vertical Mapper 、MapBasic结合,实现栅格数据与矢量数据的互操作,提取需要退耕还林的耕地.  相似文献   
67.
北方土石山区坡耕地水土保持措施的 空间有效配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和继军  蔡强国  王学强 《地理研究》2010,29(6):1017-1026
坡耕地是北方土石山区水土流失的重要策源地,为了有效防治坡耕地水土流失,提高坡耕地持续利用,分析了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在坡耕地上的适用范围,研究结果显示,耕作措施的水土保持效益随着坡度的增加而降低,在0°~6°的坡度范围内水土保持效果最佳;坡改梯工程的适用范围广泛,水土保持效益稳定,但在陡坡上实施坡改梯工程的难度和成本将显著增加,维护费用高,且土地的损失量大,不宜在土地资源紧张的贫困山区大面积推广;植物篱措施的水土保持效益受坡度的限制性小,在25°以下的坡地上都能收到良好的水土保持效果,且投资少,适合在在广大贫困山区使用。因此,根据北方土石山区的坡耕地的特点及不同水土保持措施最佳适用范围,坡耕地被划分为4个坡度范围分别进行水土保持措施的优化配置,即0°~5°平地及浅丘地采取以耕作措施为主进行治理,5°~15°缓中坡耕地采用以梯田措施为主、植物篱措施为辅进行治理,15°~25°的坡耕地采用植物篱措施为主进行治理,25°以上坡耕地必须退耕还林还草。  相似文献   
68.
退耕还林还草研究之进展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在综合阐述我国自实行退耕还林还草以来有关退耕的研究成果及存在的问题之时,比较分析了中外退耕还林还草实践中的退耕目的、基础及政策方面的差异。并针对目前国内退耕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应加强除坡耕地以外的其他类型耕地的退耕和对退耕适宜性评价的研究,大尺度区域范围内采用先进的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将是今后退耕还林还草规划和决策分析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9.
滇东北山区土地垦殖指数与退耕还林规划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在分析研究该区域基于可持续利用的合理耕地规模基础上,确定了全区及各县(市)合理垦殖指数;采用垦殖合理度和不合理度2个指标定量评价了现状垦殖指数的合理性程度。结合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定了该区域退耕还林战略规划方案。  相似文献   
70.
为明析退耕还林(草)背景下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及碳储量变化,基于该区2000、2010、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通过动态度、土地转移矩阵,景观指数等指标从土地利用变化的数量、速率以及空间格局特征加以分析,同时基于In VEST模型定量估算了该区近20年来的碳储量变化.结果表明:(1)北方农牧交错带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