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篇
测绘学   21篇
大气科学   19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8篇
综合类   30篇
自然地理   7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我国沙漠化研究的若干问题--4.沙漠化的防治战略与途径   总被引:46,自引:22,他引:24  
王涛  朱震达  赵哈林 《中国沙漠》2004,24(2):115-123
沙漠化是干旱、半干旱及部分半湿润地区由于人地关系不相协调所造成的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目前我国沙漠化防治仍然面临着“局部治理,整体恶化”的严峻态势。为了使沙漠化防治更加有效,需要我们以自然与人为因素及其相互作用为主线,对沙漠化的成因、发展或逆转过程、沙漠化土地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等关键问题有进一步的认识,进而明确沙漠化防治的战略和途径。根据我们的研究和总结,提出了我国沙漠化防治的战略、指导方针、基本原则和途径。  相似文献   
92.
2008年初,收到李世东先生送的又一部力著,后冈突然而来的5·12汶川特大地震,举国上下无不投入赈灾之中,此书只好搁置案边,直到今日整整一年了,才得以认真拜读完李世东先生经15年的日积月累,在查阅研究海量文献,并对书中涉及的半数以上的生态工程进行的实地调查,以及直接参加的中国退耕还林工程、沿海防护林工程、平原绿化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等重点工程的规划设计、政策制定、工程管理等具体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思考、综合分析、配套研究,才精心完成的<世界重点生态工程研究>,解惑良多.  相似文献   
93.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风水蚀复合区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生态脆弱区,通过对该类型区60个典型县域的实地考察和统计资料分析表明:①该类型区的人均粮食产量自给有余,但粮食单产较低,较高的人均粮食产量是以扩大耕地面积,牺牲生态为代价的,今后粮食增产的主要潜力重点应放在提高水浇地单产上。②从区域和国家生态安全角度考虑,该类型区不适宜大规模开垦耕地,而应在粮食自给的基础上逐渐转变为以牧为主的发展方向,退耕还林(草)正是实现这一重要转变的最有效途径和措施。③农户调查结果表明,退耕对农户粮食产量和家庭经济收入的影响不大,大部分农户能够自觉接受退耕还林(草)政策,但目前正处于相持阶段,仍需要国家给予适当经济补偿。因此,该类型区的退耕还林(草)工程不但不能压缩,而且应该进一步扩大规模,加大投资力度。  相似文献   
94.
95.
长江上游退耕还林区的土壤退化与肥力重建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何毓蓉  张丹  宫阿都 《山地学报》2000,18(6):526-529
长江上游退耕还林战略举措的关键技术之一是要模清主该区土壤性状和退化问题,进而肝取行之有效的土壤退化防治措施,尽快恢复生态、保护长江全安。以占该区面积最大的紫色土退化为例,提出了该区土壤退化特征、类型和发生现状。指出该区环境的脆弱性和人为干扰是土壤退化根本成果,建议:(1)建立保护区全面封禁管护(2)构建网格生物篱保持水土增厚土层(3)加强土壤碳氮物质循环强化培肥(4)分带治土造林建立垄沟种植培肥体  相似文献   
96.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黄土高原植被总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Landsat解译的2000年和2015年土地利用/覆盖数据和VPM模型(Vegetation Photosynthesis Model)模拟的2000~2016年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 GPP)数据,识别出了近16 a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的空间范围,并估算了GPP的年际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退耕区和未退耕区GPP年际变化的差异,从而揭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GPP年际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2000~2015年,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面积约3.5万km 2,占2000年耕地面积的16.8%。期间,GPP呈增加趋势,GPP显著上升区域占全区面积的67.3%,平均增速24.1 g/(m 2?a)(以C计,下同)。虽然退耕区多年平均GPP低于未退耕区,但退耕区GPP年际增速和相对变化率明显高于未退耕区,分别提高了5.9 g/(m 2?a)和1.5%。  相似文献   
97.
利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3,研究我国西北地区退耕还林,对区域气候可能产生的影响。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大规模有组织的退耕还林会对中国局地和区域气候产生显著的影响,但不同的退耕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气候效应。退耕还林会使我国的雨带北移,北方地区降水增加,南方地区降水减少。退耕还林可使我国夏季平均温度降低,冬季温度升高,并且随退耕区的扩大,幅度增大。  相似文献   
98.
西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碳汇地区,监测植被动态及探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对于深入了解碳循环机制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通过融合GIMMS NDVI和SPOT NDVI获得1982—2019年1 km NDVI数据,并结合多时相土地利用数据和气象数据,使用趋势分析、偏相关分析和残差趋势分析探究了西南地区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植被动态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1) 1982—2019年间西南地区NDVI整体呈上升趋势,年均增速为0.0020 a-1;实施退耕还林前NDVI呈下降趋势,实施后转为上升趋势。(2)温度和降水整体对NDVI起促进作用,但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除中心城市外,温度对NDVI主要起促进作用;而降水对西南地区西部NDVI存在抑制作用,对东部NDVI主要起促进作用。(3)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区域被分离,气候变化对植被恢复的贡献从30.47%增加到60.28%,而人类活动对植被恢复的贡献从69.53%减少至39.72%。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在人迹稀少的西南地区西部,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可能会进一步下降。  相似文献   
99.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