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34篇
测绘学   1篇
地质学   159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28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91.
我国某些金矿床中金银碲化物矿物的共生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结合Au-Ag-Te三元系的实验矿物学结果,对我国金驹山 、银坑山、归来庄和驾鹿四 个金矿床中的金银碲化物矿物的共生组合特征进行了研究,并阐明了金银碲化物矿物在时空 关系上的共生组合和禁生关系特征。研究表明,金银碲化物是该类型金矿床中最重要的一类 矿物,其产出的种类和数量取决于成矿体系溶液中Au、Ag、Te元素的浓度及其含量比值;而 成矿体系中碲金银矿、碲银矿等低温同质多像变体的存在,反映了该类型矿床形成于成矿温 度和压力较低的环境条件下。  相似文献   
192.
武当地区位于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的接合部位,属秦岭造山带。武当群组成一系列大型韧一脆性剪切带巨型推覆体,银洞沟推覆岩席是其中之一。该区早期构造样式为伸展作用及其伴生的韧性或韧脆性面型剪切,晚期为推覆线性剪切。根据面理、线理、褶皱、剪切带等研究成果,作者总结了银洞沟地区构造性质、成矿作用及模式。武当地区多重滑脱是在古地壳演化的不同阶段发育的不同层次的顺层剪切带,发育于变火山岩与变沉积岩之间的滑脱面(DF_2)控制了银、金矿床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3.
浙江弄坑金银矿区黄铁矿成分标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弄坑矿区金银矿化成因类型及对该矿区深部矿化远景进行预测,应用找矿矿物学方法研究了浙江武义弄坑金银矿区黄铁矿成分及其特征比值(如S/Fe、Fe/(S+As)、Co/Ni、S/Se、Se/Te、Au/Ag)、S、Pb同位素特征,分析了黄铁矿成分的成因标型及找矿标型,为该矿化区矿化成因类型的确定提供可靠性的矿物学依据.同时,利用黄铁矿微量元素的三角形图解对本矿区深部矿化远景进行了预测.结论显示,该区金银矿化属浅成低温火山热液成因类型,在矿化区的深部地段可望找到富的金银矿化体.  相似文献   
194.
永新金矿床是早白垩世晚期形成的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对其主要金银系列矿物和碲化物研究显示:金银系列矿物中Au质量分数为65.092%~90.713%(平均为83.942%),Ag为5.652%~16.632%(平均为11.285%);以自然金和银金矿为主,成色集中在870.2~941.3(平均为881.1),主要以包体金、粒间金和裂隙金的形式存在,粒径集中在10~20 μm;碲化物主要有辉碲铋矿、碲金银矿、碲银矿和碲铅矿等,以碲银矿数量最多,主要包裹于黄铁矿内部或产于裂隙中,常与自然金和方铅矿连生,粒径多为5~20 μm。综合研究碲化物组合特征、不同标高金矿物的成色、Te/Au值等认为,永新金矿床碲化物形成时成矿流体的lgf(Te2)介于-15.2~-9.4范围,lgf(S2)介于-16.7~-14.0范围,矿床与火山或次火山热液有关,具备中浅成成矿特征,深部尚有较大成矿潜力。  相似文献   
195.
湖南康家湾铅锌金银矿床位于南岭成矿带北部中段,是水口山矿田内发现较晚的大型隐伏矿床.该矿床的矿物组合及矿化特征复杂,前人对其成矿流体特征及成因类型存在不同认识.文章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矿物矿相学研究发现该矿床的热液成矿阶段较多,方铅矿主要形成于早期闪锌矿与晚期闪锌矿之间,而金和银的成矿阶段分别与早期闪锌矿和方铅矿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