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4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16篇
地质学   7篇
海洋学   124篇
综合类   1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The invasive red alga Grateloupia turuturu Yamada could turn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into nonculturable state in live algal culture. In order to elucidate the mechanism of such an effect, a series of culture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in this investigation based on three hypothesized causes, namely bacterial attachment, production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and the discharge of water soluble secondary metabolic compounds.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attachment to the thallus surface of G. turuturu was the major reason for the decrease of V. parahaemolyticus in seawater. Further investigations show that V. parahaemolyticus attachment to the surface of algal thallus in live cultures of seaweeds was a common phenomenon. However, 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culturability of V. parahaemolyticus occurred only on the thallus of G. turuturu over 72 h among all six algal species tested. Electron microscopic scanning shows that most of V. parahaemolyticus attached to G. turuturu changed from the initial normal bacilli to coccoid-shape after 72 h. The enclosure experiments by enclosing the algal thallus in tubes demonstrate that the nonculturability of V. parahaemolyticus in the water of live culture of G. turuturu occurred after the physical contact of the V. parahaemolyticus to the alga. The capacity of G. turuturu in affecting the culturability of V. parahaemolyticus was not influenced after inhibition of photosynthesis by treatment of 3''-(3,4-dichlorophenyl)-1'',1''-dimethyl urea (DCMU) at non-lethal levels. Production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after addition of live culture of bacteria was excluded by on-line analyzing the oxidation of dichlorohydrofluorescein (DCFH) to dichlorofluorescein (DCF) in the presence of peroxidase on a VersaFluor fluorometer.  相似文献   
142.
厦门港污损生物物种多样性和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7年2月至2008年10月在厦门港进行4个季度和周年逐月的挂板试验数据研究污损生物物种多样性和分布特征。共记录污损生物86种,隶属于11个生物门类,主要优势种是中胚花筒螅(Tubularia mesembryanthemum)、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网纹藤壶(Balanus reticu-lates)和长鳃麦杆虫(Capprella equilibra)等;全年都有污损生物附着,月板附着湿重周年变化呈双周期性,最高峰出现于6~7月,次高峰出现于3~4月;季板附着高峰期在夏季。不同试验点的附着生物量差异极大,位于港湾的试板污损生物附着量远大于码头,3个测站附着湿重依序为:港湾浮筏桥墩。  相似文献   
143.
紫海胆人工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于1999年进行两批次紫海胆(Anthocidariscrassispina)育苗试验,浮游幼体以螺旋藻粉 光合细菌和球等鞭金藻 螺旋藻粉的两组饵料进行培育,当幼体发育变态为后期八腕幼体并30%幼体管足从前庭腹合体伸出之后,以已培养底栖硅藻的塑料薄膜进行采苗。附着后的稚海胆经过3个多月培育,壳径达到3~5mm剥离到网箱中进行中间培育。本试验两批共培育出壳径为2~11mm的海胆苗105155个,探索出易于推广应用的紫海胆育苗工艺。  相似文献   
144.
为研究肠道细菌在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幼虫和稚贝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从成体厚壳贻贝肠道中分离出了10株细菌,通过分别形成单一细菌生物被膜,检验其对厚壳贻贝幼虫和稚贝附着的影响和生物被膜特性。实验结果发现,10株肠道细菌所形成的生物被膜均能诱导厚壳贻贝幼虫和稚贝的附着,但不同种类肠道细菌的诱导能力不同,其中Bacillus sp.4对厚壳贻贝幼虫具有高诱导活性,Phaeobacter sp.1具有低诱导活性;Phaeobacter sp.1对厚壳贻贝稚贝具有高诱导活性,Bacillus sp.4具有低诱导活性。通过比较分析 Bacillus sp.4和Phaeobacter sp.1生物被膜的生物量及胞外产物发现,肠道细菌被膜细菌密度、膜厚和胞外脂类对厚壳贻贝幼虫的附着变态无影响,而胞外蛋白和胞外多糖可以影响幼虫的附着变态;对于厚壳贻贝稚贝的附着,肠道细菌被膜细菌密度、膜厚和胞外α-多糖均能影响其诱导活性,而胞外脂类和胞外蛋白无影响。本研究成果可为提高厚壳贻贝的健康生态养殖相关技术提供相关的指导,为解析生物被膜调控厚壳贻贝附着机制和该物种生态健康养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5.
太湖椭圆萝卜螺的食物来源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椭圆萝卜螺(Radix swinhoei)是太湖常见螺类,能牧食附着生物与多种水生植物。对植食性螺类而言,食物的主要来源究竟是水生植物还是附着生物尚存在争议。以来自太湖的苦草、轮叶黑藻、附着生物及混合食物(苦草+轮叶黑藻+附着生物)作为椭圆萝卜螺的四组食物,通过两个月的室内养殖实验,根据椭圆萝卜螺的生长指标来分析其主要食物来源。结果表明:以苦草、轮叶黑藻为食物时,椭圆萝卜螺的成活率(成螺)、特定生长率(幼螺与成螺)均显著低于附着生物、混合食物,食物种类对幼螺成活率的影响则不显著。另外,食物种类对幼螺壳长的增长有显著影响,在牧食两种水生植物后,幼螺平均每天壳长增长在0.01-0.02mm之间,而牧食附着生物与混合食物后每天增长0.05mm以上。分析认为,椭圆萝卜螺尽管牧食水生植物,但附着生物仍是其主要的食物来源,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6.
许多海洋无脊椎动物在变成附着成体之前,有一个浮游幼体阶段。幼体的浮游生活短则几分钟。长达数月。一般来说,海洋无脊椎动物幼体的附着变态主要由外界环境因子和内源性因子控制,特别是外界环境因子对许多海洋无脊椎动物的幼体附着和变态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7.
丁兴  何俊杰  刘灼瑜 《地球科学》2018,43(5):1763-1772
为了解金属离子生长成为热液矿石矿物的过程和机理,使用氟钛酸钾稀溶液在100 MPa和200~400℃条件下开展了一系列等温不等时和等时变温实验.结果显示该热液条件下形成了不同形貌的锐钛矿.随着反应时间和温度的增加,锐钛矿由几十纳米生长至十几微米;10 h以内的晶体生长速度远高于10 h以后,相对高温下的晶体生长速度则高于低温,表明锐钛矿的热液生长与温度、过饱和程度密切相关.综合来看,粒子成核生长、定向附着和奥氏熟化先后控制了热液锐钛矿的生长,而金属在流体中的过饱和程度和溶解-沉淀过程则决定了其生长速度.因而锐钛矿的形态特征可用于指示其形成的温度、世代关系甚至含氟流体的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148.
冯涛  李迅  丁德平  谢庄 《气象科技》2012,40(5):865-868
不同气象条件导致道面状况差异很大,为了提高不同道面状况条件下高速公路行车的安全性,从气象条件出发分析了干、湿、积雪、积冰道面条件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采用数学方法,以制动反应时间内行驶距离与制动距离之和小于能见距离为条件,推导了不同道面条件下的基于安全距离的高速公路最高车速限制值计算公式.利用双指数模型的纵向附着系数计算模型计算了附着系数,得出了不同道面条件下对应不同能见距离、附着系数的安全车速,为高影响天气条件下交通管理部门管理高速公路安全运行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9.
从美国华盛顿州圣璜岛海域的8 种海绵样品的120 株共附生微生物中, 筛选出11 株细菌的粗提物能有效抑制硅藻附着。其中683 号菌株活性最高, 对5 种受试硅藻的平均抑制率达到98.0%。结合形态学特征和扫描电镜观察, 以及16S rDNA 序列分析, 鉴定该菌株为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并采用正交试验对该菌株进行发酵条件优化, 结合粗提物的产量和抗硅藻附着活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确定了该菌株的最佳发酵条件是: 发酵温度25℃, pH 7.5, NaCl 浓度19.45 g/L, 蛋白胨浓度5 g/L。  相似文献   
1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