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49篇
  免费   612篇
  国内免费   820篇
测绘学   161篇
大气科学   945篇
地球物理   538篇
地质学   1466篇
海洋学   332篇
天文学   87篇
综合类   175篇
自然地理   277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114篇
  2022年   134篇
  2021年   119篇
  2020年   120篇
  2019年   152篇
  2018年   80篇
  2017年   85篇
  2016年   91篇
  2015年   101篇
  2014年   198篇
  2013年   162篇
  2012年   204篇
  2011年   174篇
  2010年   187篇
  2009年   204篇
  2008年   210篇
  2007年   173篇
  2006年   156篇
  2005年   122篇
  2004年   123篇
  2003年   121篇
  2002年   118篇
  2001年   144篇
  2000年   109篇
  1999年   79篇
  1998年   66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62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64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91.
热带太平洋西风异常对ENSO事件发生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傅云飞  黄荣辉 《大气科学》1996,20(6):641-654
本文从观测资料对80年代两次ENSO事件产生过程中,热带太平洋西风异常及其对赤道中、东太平洋表层海温增暖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这两次ENSO事件的产生过程中,赤道西太平洋上空均有较大的西风异常,并且它由赤道西太平洋向赤道中、东太平洋传播,随着西风异常从西向东传播,赤道中、东太平洋的表层相继增温。分析还表明,1982/1983年ENSO事件发生过程中,热带太平洋西风异常的强度要比1986/1987年热带太平洋西风异常强得多,这使得1982/1983 ENSO事件的强度比1986/1987_ENSO事件强得多。为了说明热带西太平洋西风异常对赤道中、东太平洋ENSO事件发生的作用,本文还利用IAP太平洋环流模式对西风异常在ENSO事件产生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的结果说明了热带太平洋的西风异常对赤道太平洋暖水的向东传播和赤道中、东太平洋的增温起了很重要作用,这与观测事实分析一致。  相似文献   
192.
通过对气候敏感的沙漠/黄土过渡带中湖沼沉积进行高分辨率的~(14)C年代学和气候代用指标的研究,揭示了东亚季风气候存在着干冷(11.2~10.6kaBP)、湿凉(10.6~10.2kaBP)和干冷(10.2~10.0kaBP)的颤动特征。沙漠/黄土过渡带地处欧洲下风区,通过西风带与极地北大西洋气候相联系。晚冰期上述地区大气和海面温度变化引起西伯利亚~蒙古高压强度的变化,进一步影响东西区域性海-陆气压梯度的增强与减弱。因此,这一时期东亚季风气候这种百年尺度的快速颤动可视为高纬极地大陆气团与太平洋暖湿气团相互作用的写照。  相似文献   
193.
地震灾场的模拟与模拟控制问题研究(Ⅰ)地震灾场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将离散事件系统仿真的方法引入到地震工程研究之中.在论述地震灾场模拟与离散事件系统仿真的共性与差异的基础上,以城市地震次生火灾的发生与扑救过程为背景,发展了场、时域复合仿真模型,提出了城市地震灾场的综合模拟算法.实例研究表明,本文建议的地震灾场模拟算法可以揭示复合型工程系统地震反应的一系列特征参数。  相似文献   
194.
我们利用多重事件的反褐积方法分析了1988年12月7日的亚美尼亚斯皮塔塬远震P波和S波,以探讨震源过程。长周期远震体波表现出复杂的波形,比通常看到的同等大小的地震显得更复杂。  相似文献   
195.
196.
分析了大华北浅源地震与日本海西部及我国东北深震的关系,认为本世纪来日本海西部—我国东北深震经历了5个相对活跃期,大华北各地震区相应经历这5个活跃期的影响期。根据大华北M≧6级浅源地震与深震活动的相关性,建立了太平洋板块楔形俯冲带端部重大深震事件导致大华北浅源M≧6级地震发生的板块俯冲模型,应变波传播速度约94km/年,地表视速度约100km/年。重大深震事件突出、模型稳定性强,预测实验表明模型公式可做大华北地震监测参考。用本模型可以解释浅源地震迁移、各地震区地震与深震活动相关等现象。  相似文献   
197.
本文采用概率统计、回归分析及灰色关联度相关分析方法,全面地分析、研究了中国及世界范围内的多震区域的地震资料和乓尔尼诺事件的资料,发现厄尔尼诺事件与地震活动从大范围来看似无明显的相关关系,但与局部地区的地震活动明显相关。该事件的发生与东太平洋隆起地区、菲律宾群岛等地区的地震高频年相对应,与我国台湾地区、青藏高原等多震地区发生的地震也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98.
横断事件:亚洲东部晚新生代的一次重大构造事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近研究结果表明,吉尔伯特世与高斯世的界面附近(距今约340万年)存在着一次重大构造事件,主要证据在横断山系,故称横断事件。由它引发我国第四纪断陷盆地的发育与青藏高原的块状隆起,使横断山系新的地貌过程得以起步,从此我国地壳构造演化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青藏高原隆起是横断事件以来亚洲大陆新构造运动的代表性显现,建议以该事件为起点的地壳构造运动称为青藏高原运动。  相似文献   
199.
红旗营子群的时代归属及所经历的地质热事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启超 《地质科学》1992,(A12):17-24
  相似文献   
200.
岩鸠树也  孙志国 《气象科技》1995,(2):F003-F003,F004
极端事件的一个统计分析:强24小时降水量的长期趋势岩鸠树也,山元龙三郎(京都大学理学部)(日本气象协会关西本部)全球变暖过程中最重要和令人感兴趣的问题之一是:极值事件的长期趋势(Houshton等,1992)。本文关心的问题是随着温室气体的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