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32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78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4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18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91.
利用1961~2013年吉林省50站逐日资料,建立了雾霾事件综合指数。在此基础上,采用百分位数、累计距平、耿贝尔极值分布等方法分析了吉林省雾霾雾霾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建立雾霾事件评估指标。结果表明:吉林省年平均雾霾日数呈由西北向东南增加的空间分布特征;雾霾雾霾事件8~9月发生频率较高,强雾霾事件主要出现在10~11月;雾霾雾霾事件1967~1995年为偏多阶段,1996~2013年处于偏少阶段;1990年代以后雾霾雾霾事件呈减少趋势。利用历史排位、等级评估及历史气候重现期评估指标等方法对雾霾事件进行的评估结果较为客观,便于业务应用。  相似文献   
92.
哈尔滨一次罕见持续雾霾天气的成因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环流形势、逆温层、能见度、相关的气象实况要素以及PM10和PM2.5的变化特征并针对哈尔滨在2013年10月19-23日出现的历史上罕见的雾霾天气进行了分析,得出雾霾天气出现的指标:高空850 h Pa形势的稳定维持,暖空气控制;地面回流稳定,处于弱高压控制,是导致大范围雾霾天气持续出现的主要背景。相对湿度增大,气压稳定,风速减小,温度降低等气象因子有利于强雾霾天气的出现及其维持。随着冷空气的侵入、降水的产生,风力的加大,逆温的破坏、温度的回升都能有利于雾霾浓度减弱或消散。当雾霾天气加重时,PM10与PM2.5值加大,说明气象条件与大气污染有极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93.
古代文献中的霾是一种自然异常现象,对霾的认识以及霾与社会的关系体现在历史时期霾类事件的历史记录中,通过梳理霾类事件的历史变化及其内在特征,可将霾与雾霾的关系予以比较清晰的界定:历史时期的霾是一种异常态的自然现象,雾霾仅是其中一种与天气因素相关的霾态问题。而且历史文献中雾霾事件的记录较少,见之于文献的霾类事件更多的是一种霾态问题的泛称。对霾态事件的历史关注并不在于其社会危害性,而是作为异常现象之一种并与其他灾异事件列举对比,以体现五行理论架构下的天人关系。而从雾霾的危害过程看,雾霾的古今差别重点体现在毒性机理方面,雾霾事件的历史研究对毒理科学史的进一步发展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4.
导致雾霾、地下水和土壤污染的机理复杂,且影响因素较多。不同行业和学科研究的成果各有说法和道理,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就目前的研究成果和实际情况来看依然存在着许多不攻自破的“漏洞”和片面性。通过2年来的野外调查研究和大量文献资料分析认为:雾霾的产生和土壤、地下水体污染主要由地质作用(构造活动和地球深部气体释放、煤田火区)、人类活动(地表到大气对流层空间)和气候气象(湿度、风力和降雨强度)3大因素造成。其中,地质作用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也是难以预测和治理难度最大的。华北平原正好同时满足上述3个条件,处于雾霾严重区域。  相似文献   
95.
通过计算对流层延迟和精密单点定位的点位坐标,研究雾霾天气对GPS天顶对流层延迟和精密单点定位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空气质量持续良好、没有雾霾发生时,空气质量指数(air quality index, AQI)与对流层延迟的相关性很小;当重度雾霾天气持续发生时,雾霾会对天顶对流层延迟产生40~60 mm的影响。但在精密单点定位中,通过对对流层延迟进行参数估计的方法可以消除绝大部分雾霾对定位精度的影响,因此无论重度雾霾天气是否发生,AQI指数与精密单点定位精度的相关性很小。  相似文献   
96.
2013年1月华北地区重雾霾过程及其成因的模拟分析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8  
2013年1月11~14日,华北地区经历重雾霾过程。为了探讨其形成原因,利用大气化学模式系统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WRF)-Chem模拟2013年1月华北地区气溶胶的时空变化。模拟的能见度、气象要素(温度、湿度、降水、风速和风向)以及细颗粒物(PM2.5,大气中直径≤2.5μm的颗粒物)地表浓度的时间变化与近地面观测值都较为吻合。模拟结果表明,1月11~14日,细颗粒物高值分布于河北省南部和东部、天津地区以及北京地区,其日均值约为400~500μg m–3。通过与历史气候数据比较发现,2013年1月10~15日华北地区的气象条件表现为较大的相对湿度正距平(20%~40%)以及风速的负距平(-1 m s–1)。北京站点的探空数据还表明,在1月11~13日期间,垂直方向上,1 km以下的大气中存在明显的逆温层,并且湿度保持较高的值(80%~90%)。模拟结果表明,1月11~14日,近地面南向风和东向风将水汽输送到华北地区,上层大气(850hPa)的西北风则将沙尘输送到华北地区。以上气象条件有利于气溶胶的吸湿增长和浓度的聚集。硝酸盐的收支分析表明,在北京地区,与1~9日相比,10~14日夜间化学生成和传输的显著增加都贡献于硝酸盐浓度,是重雾霾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7.
以2015年我国首批监测城市的雾霾数据为基础,综合现有文献全面选取16个变量,首次考虑氮肥对雾霾的影响,采用克里金插值、全局Moran''I、局部Moran指数和多元线性回归等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雾霾污染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社会经济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雾霾污染月、季变化显著:从逐月PM2.5浓度分布形态来看,PM2.5月度累计数据呈“U”字型,其中1月PM2.5累计浓度最大。从PM2.5季节分布来看,春季的PM2.5累计浓度略低于秋季的PM2.5累计浓度,而夏季的PM2.5累计浓度最低,仅为2817.67 μg/m3,即呈现冬季>秋季>春季>夏季的特征。(2)2015年各月PM2.5浓度空间高度聚集。高-高关联(热区)主要为华北地区,集中分布于河北、山西、山东、河南4省及位于长江中下游的湖北省,低-低关联(冷区)主要集中在广东、广西、云南、贵州、西藏以及黑龙江5省;(3)能源消耗总量、煤炭消耗总量、私人汽车拥有量、交通压力、氮肥使用量以及烟(粉)尘排放总量与雾霾的形成机制具有正相关关系,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与雾霾的形成机制具有负相关关系。最后,本文提出了构建综合执法机构,发挥联合防控作用;改变“GDP至上”的考核方式,注重生态考核;建立信息公开机制,发挥媒体监督作用;转变能源结构,发展清洁能源;积极促进企业行为转变,提升公民低碳出行意识等建议,从而为政府制定雾霾预防与治理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8.
利用长春市大气污染和环境质量观测数据,统计近18年长春市雾霾日特征及变化,对长春市大气环境容量近30年的变化趋势及多年来雾霾天气的气候背景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春市大气环境容量的变化呈逐年波动下降趋势;年内基本呈双峰型变化,峰值出现在4月,谷值出现在9月;长春市年内雾霾高发期集中在12月和1月,5-9月雾霾日偏少;雾霾多发年东亚大槽的位置比少发年份要偏东,且强度也偏弱;雾霾多发年份,东北区上空的西北风明显弱于雾霾少发年份;雾霾多发年份,在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呈现明显的El Nino海温背景场特征,而少发年份则相反,是明显的La Nina海温背景场.  相似文献   
99.
2015年12月20—26日滨海新区出现持续性重度雾霾天气,空气质量指数AQI持续5 d大于200。利用大气观测、探测及污染物探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等,分析此次重度雾霾成因。结果表明,持续的纬向性环流及地面弱气压场,使逆温层建立;近地面切变线使污染物、水汽汇聚结合形成持续雾霾。逆温层接地后,当主要污染物PM2.5浓度350μg/m~3时,相对湿度即使小到45%,也会出现能见度2 km的重度霾;当PM_(2.5)浓度300μg/m~3、相对湿度90%时,会出现能见度0.1 km的严重雾霾。逆温层不接地,当PM_(2.5)浓度65μg/m~3时,即使相对湿度90%,能见度也会6 km,不能形成雾霾。因此逆温层形成后接地和污染物浓度是滨海新区持续重度雾霾产生的关键条件。  相似文献   
100.
成都地区一次持续性污染过程天气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重点分析了2013年1月成都地区一次重污染天气过程的天气背景以及地面气象要素演变。结果表明:(1)此次持续的污染天气出现在高空为弱脊控制且位势高度场异常偏高,地面处于变性高压脊或均压场且近地面层风速较弱的静稳天气背景下。(2)产生此次高污染(高AQI)的地面气象条件为:地面冷高压逐渐变性,近地面温度升高,海平面气压降低,近地面相对湿度升高至80%左右,无降水或弱降水,能见度将降低至于10km以下,地面风速减弱。(3)中低层弱风速,弱的水平风垂直切变,700h Pa层附近和近地面层的逆温层,不利于污染物在垂直方向上的扩散,使得污染进一步加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