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25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17篇
地球物理   21篇
地质学   105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矾山杂岩体岩石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矾山岩体为一偏碱性超镁铁岩 -正长岩杂岩体 ,其中蕴藏着中国北方最大的岩浆型磷灰石矿床。论述了其地质背景和岩石学特征 ,将第 1期含矿层状岩系划分为 6个旋回 ,并提出划分依据  相似文献   
132.
乌拉根铅锌矿大地构造位于塔里木地台塔里木台坳西南坳陷的喀什凹陷内的乌拉根向斜东段,铅锌矿化体产于向斜南北翼及核部并受控于古近系古新统乌拉根组第一岩性段第二层中。矿化层主要为砂砾岩、含砾砂岩、砂岩及薄层泥岩,由25个粒序5个韵律层组成。各韵律层在向斜南北翼具可对比性但略有差异,铅锌矿体主要产于砂砾岩交互产出的韵律层中,反映矿体形成于相对高能动荡环境。含矿岩层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碎屑物源为长英质火成岩及石英岩沉积物,形成于大洋衰减-闭合期板块活动大陆边缘及大陆岛弧环境,因此推断矿床形成于浅海三角洲-滨海相。  相似文献   
133.
非洲下刚果盆地钾盐矿床特征、沉积旋回与沉积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刚果盆地位于西非大陆边缘,形成于南美大陆与非洲大陆裂开初期,大西洋打开之时,在早白垩世形成了巨型钾盐矿床。文章在盆地内布谷马西矿区钻孔的岩芯编录的基础上,结合岩相学、地球化学和沉积韵律等研究,探究钾盐矿床沉积特征和盆地内蒸发岩沉积旋回,并总结了矿床沉积模式。下刚果盆地总体较平缓,西南低,北东高,自盆地边缘向中部,沉积厚度逐渐增大,钾盐矿床赋存于下白垩统Aptian阶蒸发岩系中。蒸发岩系主要由石盐岩与光卤石岩互层构成,局部夹(含水氯镁石)溢晶石岩、石膏岩和黑色碳质页岩夹层。矿床由多层水平_近水平层状矿体组成,单层矿体厚度几米至几十米,矿层比较稳定,延续范围广,主要矿层——光卤石层累计厚度超过100 m。主要矿石类型为光卤石型,仅局部为钾石盐型。矿石品位高,KCl平均品位为16.49%。成盐盆地在早白垩世只有一个成盐期,含盐系即为Ⅰ级韵律;根据沉积特征,又可划分为8个Ⅱ级盐韵律和若干个Ⅲ级盐韵律。整个成盐期总体沉积环境较稳定,未出现蒸发岩序列中断,但受地面的沉降变化和海水周期性灌入的影响,出现了石盐与光卤石的韵律互层沉积。下刚果盆地内蒸发岩沉积序列与正常的海相蒸发岩不同,底部缺乏碳酸盐和硫酸盐地层,指示其成钾物质来源于经过一定程度蒸发浓缩的古海水。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成盐期盆地岩相古地理与构造条件,总结出下刚果盆地裂谷型钾盐矿床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134.
甘肃省漳县盐矿赋存于西秦岭北缘断裂带漳县段新近纪含盐红层沉积盆地。漳县盐矿层赋存于漳县含盐红层盆地上部巨厚的灰色-灰红色泥岩-泥灰岩岩系中。通过分析含盐岩系沉积旋回序列和沉积特征,结合含盐盆地的区域地质构造背景,认为漳县岩盐矿床沉积环境具有内陆湖泊型的盐湖相特征。由灰红-灰绿色泥岩、灰色泥质灰岩、灰黑色泥灰岩及芒硝-石膏-岩盐层构成的灰色含盐岩系,沉积韵律旋回极为发育,具有大旋回套小旋回的特征,厚度达750m,说明漳县盐矿的形成不仅与干旱-湿润气候的周期性旋回变化有关,还需有较大深度的湖盆和较大范围汇水区域的盐类物质补给。由此推断漳县岩盐矿床是内陆湖泊型盐矿,具有高山深盆成盐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5.
台地泥质组分沉积记录了源—汇过程和环境演化等沉积学领域信息,可作为古气候和古环境重建的重要载体。然而,利用沉积物中的泥质组分进行古气候和古环境恢复时仍存在相当大的复杂性和局限性。鉴于此,笔者以上寺剖面中二叠统茅口组为例,通过研究该层位富泥质组分灰岩—泥灰岩韵律的宏微观形貌学和矿物学特征,发现其泥质组分主要由成岩黏土矿物海泡石构成,其次为少量滑石和蒙脱石。基于前人认识,进一步运用电子探针和激光原位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手段,综合认为海泡石中镁元素来源于继承海水的孔隙水以及亚稳定矿物的转化释放,硅元素可能来源于上扬子台地的同沉积期断裂热液。此外,滑石主要形成于海泡石埋藏过程中的成岩转化,蒙脱石可能也具有类似成因,但不排除有少量蒙脱石来源于火山物质的海底改造。结合区域资料,华南中二叠统浅水碳酸盐台地上广泛发育自生成因(早期成岩作用和埋藏成岩作用)泥质组分。因此,在利用泥质组分来恢复古环境的时候,需要谨慎识别其成因,这将有利于提高沉积旋回识别和环境解释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对自生成因泥质组分进行专门研究,在成岩过程以及成岩地球化学信号识别上也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6.
活动断裂与地震和地质灾害紧密相关,对与其相关的沉积记录进行研究可以认识其活动习性与规律。通过揭露并分析典型断裂地貌——断塞塘的沉积建造特征,能够帮助识别活动走滑断裂作用的信息。选取青藏高原东北缘的西秦岭北缘断裂带黄香沟段,利用组合探槽对沿其发育的断塞塘及其沉积进行研究,分析其沉积特征,并建立断塞沉积序列。研究发现:断塞塘沉积层序由几个沉积韵律组成,一个沉积韵律组合分为下部的粗粒层与上部的细粒层,粒度下粗上细;粗粒层一般为细砂、粗砂和砾石层,具快速堆积的特征;细粒层均为含炭的粘土、亚粘土和粉砂,具湖塘相沉积的特点。断塞沉积层序是分期的,一个沉积韵律组合是一期断塞作用沉积。分析认为,断塞沉积粗细组合的韵律性结构是断裂周期性活动的产物。这一研究是揭示走滑断裂的构造演化与活动习性,反演断裂走滑活动历史并预测其未来行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7.
地球韵律的时空表现及动力问题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文章介绍了大洋底1566Ma以来六个时段增生构造的划分,前五个时段平均30Ma,具一定韵律性,以此与中国大陆175Ma以来岩浆 构造活动的分段进行了比较,它们共同的韵律时段是(30±8)Ma。文中还介绍了一组全球地震活动的分幕性及其空间展布的有趣现象,包括低、中纬度与高纬度地震20年左右的交替活动,南、北极区地震的交替活动,Ms≥8级大震呈现正交型与斜交型全球图像的分幕性交替活动,还有地球转速加速期和减速期地震发生地区的韵律性分布等。就上述中期和短期的地球韵律表现,进行了地球韵律判定的复杂性和动力学背景的讨论,强调了地球韵律的应用和地球本体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8.
用韵律编码法做低温冷害长期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八月高温与元月低温冷害的关系,结果表明:两者存在着很好的韵律性。通过逐日对八月气温>35℃的高温日等气象要素进行编码,来预报元月低温时段,可得到改满意的预报结果,为越冬作物预防寒害提供了科学依据。亚拒津经场预报低温时段方法的制作1.且预报对象。按省局规定,日最低气温<5℃为低温日。规定出现低温日y为五,否则y为0。1.2预报因干。共选择8个预报因子分别为:X;:8月B最高气温>35℃,编码为1(起报日),否则为0;X。:起报日士5天内已<996shP。,编为三,否则为0;Xs:起报日上5天内14时气区为月最低值编为1,否…  相似文献   
139.
青藏高原秋里南木湖盐类沉积韵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盐类沉积韵律对研究湖泊环境及气候变迁有重要意义。对青藏高原秋里南木湖发现的芒硝、粘土和原生硼砂的韵律沉积进行了沉积速率和沉积韵律的分析。从物质来源、地貌和气候变化3个方面讨论了韵律形成的机制。在此基础上,利用矿物组成、年代、孢粉资料讨论了沉积物所反映的气候环境变化。结果表明,充足的物源和封闭的地貌环境是沉积韵律形成的物质条件,气候变化是主要外部动力。沉积韵律所反映的气候环境变化为:20.6~20.5 ka BP无芒硝,植被发育,气候相对温暖湿润;20.5~11.4 ka BP芒硝层很厚,植被类型过渡至以蒿为主的荒漠草原,气候干冷。其中,20.5~17.5 ka BP气候极端干旱寒冷,17.5~17.1 ka BP,15.9~15.2 ka BP和14.1~13.4 ka BP气温回升;11.4~10.1 ka BP芒硝层很薄,植物种类丰富,气候显著变暖;10.1~7.5 ka BP芒硝层厚度增加,木本植物花粉进一步降低,盘星藻消失,气候变冷;7.5~4.97 ka BP芒硝层厚度减小,但厚薄不一,植被过渡到以蒿为主的典型草原,气候相对暖湿,但冷暖交替频繁,其中7.0~6.2 ka BP蒿含量下降,湿生植物含量增加,气候冷湿,6.2~5.2 ka BP耐干旱、盐碱植物增加,禾本科消失,湖水盐度增加,气候冷干。  相似文献   
140.
2006年4月3日至9月19日在山西代县发生一次3.7级震群,着重研究该震群活动的时序列特征、韵律特征及震源机制解等相关参数。进一步探讨其对周围地区中强震的指示意义。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震群活动是该区域一次正常的地震起伏,并与周围350 km范围内华北地区中强震有较好的呼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