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6篇
  免费   786篇
  国内免费   404篇
测绘学   40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307篇
地质学   1450篇
海洋学   73篇
综合类   216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82篇
  2021年   104篇
  2020年   77篇
  2019年   117篇
  2018年   80篇
  2017年   93篇
  2016年   96篇
  2015年   91篇
  2014年   138篇
  2013年   144篇
  2012年   158篇
  2011年   125篇
  2010年   101篇
  2009年   163篇
  2008年   125篇
  2007年   81篇
  2006年   91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76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73篇
  2000年   77篇
  1999年   73篇
  1998年   75篇
  1997年   70篇
  1996年   74篇
  1995年   65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64篇
  1991年   51篇
  1990年   48篇
  1989年   39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2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东昆仑乌妥一带超镁铁质岩镁铁质岩地质特征及构造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昆仑昆中断裂带乌妥一带分布20多个超镁铁质镁铁质岩残块(片),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室内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属非典型的蛇绿岩残块(片),是东昆中断带在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中残留在陆块边缘的洋壳物质,形成于洋中岛弧环境。分布于东昆中断裂带内及其附近,时代上属于早古生代。  相似文献   
992.
通过对川滇地体、思茅地体白垩纪、古近纪地层古地磁数据以及新生代地壳构造特征的分析,结合青藏高原东南缘GPS监测研究结果,揭示了新生代时期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块体的旋转变形特征.根据古地磁数据模拟计算得出~5Ma以来哀牢山-红河走滑断裂带(ARF)受川滇地体挤压而发生弯曲变形的南北向偏移速率至少为~13.05mm/a,奠边俯左旋走滑断裂带(DBPF)西侧思茅地体内部自~5Ma以来至少存在~2.08mm/a的东西向伸展分量,而DBPF 5Ma以来的南北向平均左旋走滑速度则至少为~1.66mm/a,与现今GPS监测结果基本一致.证明鲜水河-小江左旋走滑断裂带(XXF)的左旋走滑运动虽然没有切断ARF,但是川滇地体的南向顺时针旋转挤压作用导致了断裂带的南向弯曲变形,从而吸收了部分左旋走滑速率,造成左旋走滑运动在跨过ARF传递到DBPF后走滑速率发生了突变,由~10mm/a减小于2~3mm/a.缅泰地块和思茅地体在经历了渐新世-中新世时期以高黎贡山-实楷右旋走滑断裂带和ARF为边界的东南侧向顺时针旋转挤出运动之后,自5Ma开始,至少思茅地体与川滇地体一起,以XXF和DBPF为旋转边界发生了以东喜马拉雅构造节为近似中心的旋转挤出运动.  相似文献   
993.
郯庐断裂带(郯城—庐江断裂带)中段地震活动强度大、频率高,是中国东部一条重要的地震活动带。强震沿该断裂带中段局部发生,弱震不均匀分布,一些部位为无震区。本文利用5条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对该断裂带中段地震孕育的深部背景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断裂带切穿整个地壳,地壳电性结构显著不均一,但普遍出现陡立的低阻带与高阻带相间排列的现象,从而成为强烈的新构造活动带。该断裂带上3处≥Ms7级强震的地壳电性结构实例显示,带内上地壳中、下部出现刚性高阻层连接旁侧或两侧刚性高阻体时才会出现大的应力积累,从而成为强震发生必要的深部结构条件。而该断裂带弱震区显示全地壳尺度陡立软弱低阻带与刚性高阻带相间排列现象,其中的高阻带内只能积累有限应力而诱发弱震。该断裂带无震区上地壳出现了巨厚的异常软弱低阻层,成为极易蠕滑带,旁侧的刚性高阻体完全无法积累应力而诱发地震。上述实际对比分析表明,大型活动断裂带内上地壳的电性结构和流变学与地震活动性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994.
郯庐断裂带南段张八岭群变质岩的原岩时代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田  朱光  林少泽  宋利宏 《地质论评》2014,60(6):1265-1283
大别造山带东缘郯庐断裂带上分布着绿片岩相变质的张八岭群。对于它们的原岩时代长期没有同位素年代学数据,而其变形与变质原因也一直没有明确的认识。本次工作中选择了该带上8处张八岭群变火山岩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表明,它们的原岩时代为748~750 Ma,属于新元古代中期的南华纪,为扬子板块下部盖层而非前人认为的变质基底。结合张八岭群的变形与变质特征及前人白云母40Ar/39Ar定年结果,并与大别造山带进行对比,本文认为大别造山带东南缘张八岭群的变形与变质是造山带内俯冲与折返的结果,而其东缘郯庐断裂带内张八岭群的变形与变质是碰撞造山期该断裂带左行走滑活动所致。这些认识再次为郯庐断裂带起源于华北与扬子板块的碰撞过程中提供了重要的证据,也支持其造山期起源于陆内转换断层或斜向汇聚边界。  相似文献   
995.
渤海湾盆地隐性断裂带识别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维维  王伟锋  安邦  胡瑜 《地球科学》2014,39(11):1527-1538
隐性断裂带是区域或局部应力场、基底断裂体系活动、潜山块体扭动影响下在沉积盆地盖层中产生的断裂趋势带, 它是断裂带的一种类型, 与显性断裂伴生于沉积盆地, 但由于其不具有显性断裂的固有特征, 隐蔽性强而常常被忽略.可以通过以下7个方面有效识别隐性断裂带: ①小型显性构造(小断层、小褶皱、断块)呈雁列式、断续状、错位对称式反映的大型隐性断裂带; ②基底断裂体系活动在沉积盆地盖层中产生的隐性断裂带; ③潜山、凹陷分布形成的线状、调节型或者侧列式隐性断裂带; ④砂体分布反映的隐性断裂带; ⑤油藏排列、分布、走向反映的隐性断裂带; ⑥相干体切片显示的隐性断裂带; ⑦断层叠覆端、末端、深大断裂分段活动等局部应力场变化形成的隐性断裂带.应用上述方法开展渤海湾盆地隐性断裂带识别研究, 综合国内外的调研结果, 建立了隐性断裂带的类型划分方案体系并阐述了不同级别构造单元中隐性断裂带的类型特征.研究表明, 隐性断裂带具有多方面的地质意义, 可以作为调节构造带调节盆地不均匀伸展活动, 分隔凹陷、隆起等构造单元; 控制盆地沉积相带发育分布, 影响断陷湖盆砂体的展布范围; 控制圈闭组合排列、改造输导体系, 形成串珠状、带状油气富集区; 深断裂活动触发地震的过程中会在地表形成隐性断裂带, 因此, 隐性断裂带的识别和分析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96.
回顾总结了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WFSD)项目钻探装备的研制和改造过程,详细描述了2种高速顶驱式岩心钻机的总体方案、应用效果和存在问题,简要分析了高速顶驱钻进、顶驱/转盘双回转钻进以及交流变频电驱动技术在深部复杂地层钻探领域的应用前景,对建立我国深部钻探装备体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97.
甘肃南部坪定-化马断裂带滑坡变形特征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为民  黄晓  张永双  刘廷 《地质通报》2013,32(12):1925-1935
以坪定-化马断裂带泄流坡滑坡为例,通过野外调查和变形监测资料分析,深入剖析了断裂带滑坡变形特征和形成机理,提出了断裂带滑坡的防治方法和治理措施。断裂带滑坡一般为大型—巨型滑坡,由多个次级滑坡体组成,历史上曾多次活动。变形监测资料表明,泄流坡滑坡变形目前处于匀速蠕变阶段,呈现蠕滑-塑流拉裂-土(石)流的变形破坏特点。断裂破碎带及其现今活动为滑坡长期蠕滑变形提供了物质基础,而降雨是滑坡体失稳下滑的主要诱发因素。断裂带滑坡按岩性可归类为松散堆积层滑坡。因此,对断裂带滑坡的防治应以防为主,以治为辅,即开展滑坡变形实时监测和群测群防,辅以滑坡表面排水、坡脚压载等措施,以减缓或防止泄流坡滑坡再次形成灾害。  相似文献   
998.
浙西北地区乃至浙赣皖相邻区早古生代受华南加里东构造活动的影响,仅发育轻微褶皱及断裂,造成上古生界与下伏前震旦系浅变质岩系—下古生界之间的区域性角度不整合,而不发育早古生代、晚古生代岩浆活动。在浙皖交界开化县获得445Ma±19Ma的岩浆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另在金华山后(江绍断裂带北侧)年龄为452.1Ma±2.7Ma的细粒花岗岩旁,发现了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334.1Ma±2.4Ma的辉长闪长岩,暗示江绍断裂带在早古生代的构造活动可能引发了断裂带沿线及其北侧偏远处的岩浆活动,在晚古生代仍有较强的构造表现。由此可见,浙赣皖相邻区的加里东构造事件远比以往所认识的更强烈。这组年龄数据对重新认识浙赣皖相邻区和江绍断裂带的构造活动及其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9.
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三号孔(WFSD-3)事故处理与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生  张正 《安徽地质》2016,26(1):40-43
WFSD-3孔因地层破碎、缩径,不可预知因素多,发生多起孔内事故,通过对钻铤脱扣、下套管卡钻、埋钻等不同事故原因分析、事故处理,对WFSD-3孔施工工艺做出了改进与调整,总结了对科学钻探孔事故预防与处理的经验体会。  相似文献   
1000.
浑江断裂带及水系的分形特征和构造活动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分开有几何学方法对浑江断裂带及水系进行了分形特征研究。计算结果表明,浑江断裂带具有较强的活动性,而且次级NNE向断层比NE和NW向断层活动性更强,结合地震活动属于 质地貌,构造应力场等方面的分析。探讨了该断裂带的活动性及区域新构造运动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