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56篇
综合类   41篇
自然地理   4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在吉林省黑土区系统的野外调查和土壤及玉米籽实样品采集、测试的基础上,采用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及SPSS技术,研究了Cd元素的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在土壤和作物籽实中的含量特征和相关性,用以揭示Cd元素在土壤--作物系统中的转化累积特征及影响因素,为粮食安全服务。研究表明:吉林省黑土区Cd元素全量高于吉林省及全国土壤背景值,但不存在污染,籽实中Cd含量低于国家安全标准。土壤中Cd元素有效态转化程度较高,受其全量控制,同时Zn、Cu及P元素有效量对Cd转化的作用明显,偏酸性土壤更利于Cd元素的转化。玉米籽实对Cd吸收程度较低,主要取决于其自身的生物特性,Zn元素缺乏可能导致玉米籽实对Cd元素吸收增加。  相似文献   
82.
东北黑土区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也是中国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地区之一。然而,气候变化背景下东北黑土区气候及物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力的综合影响并不清晰,未来农业生产风险评估的定量化程度不够,风险等级制定缺乏依据。本文借助遥感产品、气候资料和模拟数据等资料,综合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相关分析及干旱危险性指数等方法,探究东北黑土区作物物候动态及其气候响应特征,辨识气候与物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复合效应及未来可能风险。结果表明:① 2000—2017年东北黑土区29.76%的区域作物生长季开始期呈显著延后趋势,16.71%的区域作物生长季结束期呈提前态势,生长季开始期受气温的影响范围广,且滞后时间长;生长季结束期与前期气候变化关系更加密切,且带状差异性响应格局尤其明显。② 气候变化和物候期改变对作物生产的解释能力较生长季同期气候变化的解释能力增加了70.23%,解释面积扩大了85.04%。③ RCP8.5情景下东北黑土区粮食总产量呈现上升趋势,粮食生产风险表现出“南增北减”的演变特征,风险区面积不断扩大,全球温升2.0 ℃时,松嫩黑土亚区南部粮食减产量可能达到10%。研究有助于深入认识气候—物候—作物生产的关联机理及未来粮食生产风险,对制定气候变化应对策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3.
东北黑土地是中国粮食生产的“压舱石”。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部分地区黑土地退化严重,影响局部区域粮食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在全球范围内粮食供需矛盾加剧的背景下,亟需着眼于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全局,寻求系统性、科学性和经济性的解决方案。黑土粮仓全域定制模式以地理学综合思想为指导,系统诊断黑土地退化的关键问题与主导因素,构建多尺度联动、多要素耦合、多技术协同的黑土地保护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解决方案。该模式依托“星—空—地—网”立体监测系统,结合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驱动的全域定制平台,构建3个不同尺度策略:① 市域尺度实施“分区施策”,制定服务于黑土保护的农业资源优化配置方案和全域农业区划方案等;② 村域尺度实施“依村定策”,制定不同类型村庄的黑土地保护利用模式;③ 地块尺度实施“一地一策”,提供黑土保护与种植管理等土壤修复和产量提升精准策略。在齐齐哈尔市开展“市域—村域—地块”多尺度的方案验证与集成示范,以破解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难题,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系统解决方案,为中国和全球黑土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示范样板。  相似文献   
84.
研究了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地区生姜氮钾配施的增产效应和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氮钾配施可以大幅度提高生姜的产量,施钾的增产幅度,柴姜为15.3%~58.4%,平均增产率为35.8%;狮子头姜产量提高18.2%~46.9%,平均增产28.7%。增施氮钾肥可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全N、有效P、速效K、缓效K、有效Ca和有效Mg含量,降低NO3-盐含量,促使土壤pH趋于中性,对全P和碱解N含量影响较小。土壤N素和P素大量盈余,不施钾时土壤K亏损严重,施钾处理土壤钾基本上处于盈余状态.有利于维持和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85.
Ecotoxicity and bioavailability of cadmium(Cd)to the maize(Zea mays L.)and the soybean(Glycine max(L.)Merr.)were investigated by acute toxicity experiment in the laboratory with black soil.Ecotoxicity and bioavailability of Cd were quantified by calculating the median effective concentration(EC50)and bioaccumulation factor(BAF).The measurement endpoints used were seed germination and seedling growth(shoot and roo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ncentrations of Cd in the soil had adverse effect on the growth of roots and shoots.Seed germination was not the sensitive indicator for the ecotoxicity of Cd in the soil,while the growth of roots was the most sensitive measurement endpoint.Absorbability and transport of Cd in plants depended on the test crop species and Cd concentrations in the soil.The maize retains more Cd in its roots,while the soybean transports more Cd to the shoots from roots.  相似文献   
86.
0引言博兴县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隶属于山东省滨州市,与淄博、东营两市接壤,现辖10个镇,1个外向型工业园,448个行政村,46.2万人口,总面积900.7 km2,耕地4.47万hm2,主要河流有黄河、小清河、支脉沟三河系,还有预备河、乌河、兴福河、胜利河、跃进河、三号支沟、工农河、打渔张河  相似文献   
87.
《西部资源》2009,(2):21-21
水利部部长陈雷近日强调,目前全国有180多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亟待治理,多年平均年土壤侵蚀量高达45亿吨左右,有3.6亿亩坡耕地和44.2万条侵蚀沟亟待治理,东北黑土区的保护和西南石漠化地区耕地资源的抢救  相似文献   
88.
冻融过程对黑土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黑土为试验材料,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冻融过程中含水量、温度、循环次数等因素对黑土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田间持水量(40%)时的冻融过程增强团聚体稳定性,含水量过高或过低均破碎团聚体,特别是高含水量(70%);冻结温度对团聚体稳定性也有显著影响,含水量条件是适宜冻结温度的先决条件;随冻融循环次数增加(1次、7次和14次)各级团聚体含量(>0.5mm)、团聚体总量和平均重量直径降低.在此基础上,针对含水量对团聚体稳定性效应的研究争议,提出冻融过程团聚体稳定性的土壤水气矛盾统一体假设.建议在黑土冻结前,调节土壤含水量至田间持水量,从而保持和改善土壤物理结构.  相似文献   
89.
大庆南部地区分布着一种颜色发黑、结构松散、成分复杂、对水极度敏感的工程性质极差的地质材料 ,它兼有湿陷性土、有机质土、碱土和分散土等诸多特殊土的劣质特性。通过野外调查、原位测试和室内各种试验研究 ,对这种黑土的野外特性、成分结构、物理力学性质、承载力和湿陷特性、地层年代等进行了较系统的阐述和分析 ,并通过综合比较 ,将其定名为湿陷性黑土.  相似文献   
90.
基于DPSIR框架模型解决松辽平原黑土区生态环境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红红  姜琦刚  林楠 《吉林地质》2010,29(2):130-133
借助DPSIR框架模型研究黑土区生态环境问题,便于探讨区域生态环境变化机制,进而为黑土区生态环境建设的科学决策服务。在介绍DPSIR模型的基础上,根据黑土区生态环境现状,提出解决黑土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初步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