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9篇
  免费   98篇
  国内免费   175篇
测绘学   207篇
大气科学   161篇
地球物理   44篇
地质学   307篇
海洋学   99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56篇
自然地理   83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5年   3篇
  1957年   1篇
  1952年   1篇
  1951年   3篇
  1950年   2篇
  1948年   5篇
  1947年   2篇
  1946年   5篇
  1945年   3篇
  1944年   6篇
  1943年   5篇
  1942年   1篇
  194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1979—2012年西北太平洋存在70个形成于0°~5°N的低纬度地区的热带气旋(TC),占TC总量的8%,其中达到台风等级的个数占64%。而针对此类缺少一定科氏力作用而形成的罕见TC生成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利用JTWC的TC最佳观测资料、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以及NOAA-OISST海温资料,以西北太平洋近赤道TC为研究对象,统计诊断了其年际、年代际、季节分布特征,分析了其大尺度环境背景场,重点探讨了近赤道TC生成的影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近赤道TC具有明显的年际与年代际变化,并且近赤道TC具有与西北太平洋总TC恰好相反的季节变化。近赤道TC生成的大尺度环境背景场是东北冬季风与其在近赤道地区偏转形成的西北风之间的气旋性环流。对流层低层的绝对涡度动力项与对流层中层的湿度热量项是近赤道TC生成的主要贡献因子,并且相对于5°~10°N生成的TC,近赤道TC对对流层低层的正涡度与对流层中层的湿度条件的要求更高。  相似文献   
952.
次生石英的紫外阴极发光机理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JCxA—733电子探针上采用一种实用的微区紫外-可见阴极荧光的探测方案对河北唐山石英砂岩的微小次生加大边进行阴极荧光分析,结果表明它们具有波长为287nm、300—330nm和380nm光谱形状各异的紫外荧光。通过分析比较锂辉石、硬玉、石英、长石等含Li、Al矿物的化学成分和它们的紫外阴极荧光光谱,并观察电子束长时间轰击后阴极荧光谱的变化,初步证实Al—R^ 元素对是似石英([Si,Al—R^ ]O2)矿物晶体300—330nm紫外阴极荧光谱的激活剂,287nm的紫外荧光谱是石英辐照损伤色心的特征光谱,不是石英固有的阴极荧光光谱。所有的石英都有380nm的光谱,它是石英的本征光谱峰之一。次生石英的紫外阴极荧光特征与其生成条件密切相关,这对分析和揭示砂岩胶结状况、油气储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53.
风将能量输送至海洋,一部分进入海流,另一部分则传递给海浪。风浪生成是海浪研究中最基础的问题之一,其生成机制均基于"共振"和"平行流不稳定性"这两个概念,但由于理论的不完备性,迄今为止,仍有大量的研究对其进行补充与完善。作为风浪研究中重要的科学难题,适当地回顾风浪生成机制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因此,由此出发,简要回顾了风浪生成理论的发展,系统地阐述了主要的风浪生成机制:Jeffreys遮拦理论、Phillips共振机制和Miles剪切流不稳定性机制,从物理现象出发,利用数学方法进行表达,并讨论了能量传递等问题。结果表明:各种风浪成长机制具有自身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应针对不同的风浪成长阶段,加以运用;并且,风于临界层高度损失的能量并未完全进入海洋,这可能与风的湍流耗散等有关。  相似文献   
954.
El Nino衰减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活动表现出多样性,给TC活动的气候预测带来挑战。采用美国联合台风预警中心的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和欧洲中期预报中心提供的ERA-5再分析资料,对1970—2018年的El Nino衰减年7—10月的西北太平洋TC生成频数进行合成分析,发现其与气候态没有显著的差异,但在单个年份,存在着较大的正、负异常。为此,将El Nino衰减年分为TC生成频数偏少(负异常)和偏多(正异常)两种情形,对比两种情形的TC活动和大尺度环境要素特征。结果表明,TC生成频数偏少的情形,TC生成频数的异常减少主要发生在西北太平洋东部海域,即(15°~25°N,140°~150°E)和(5°~25°N,150°~170°E),与垂直风切变增大、对流层中层相对湿度和低层绝对涡度减少有关;TC生成频数偏多的情形,TC生成频数的异常增加主要发生在南海和菲律宾群岛附近,即(15°~25°N,110°~120°E)和(5°~25°N,120°~130°E),对流层中层相对湿度增加的贡献最大,其次是上升运动增强和绝对涡度增大;对比两种情形发现,TC生成频数偏多的情形,广东和福建沿岸的东南风异常引导气流有利于菲律宾群岛附近生成的TC登陆中国大陆。  相似文献   
955.
张宇昕  沈阳  马旭林 《气象科学》2021,41(4):463-470
西北太平洋地区晚季(10—12月)66%的热带气旋可以发展成为台风,其比率高于盛夏季节。基于贝叶斯突变分析的研究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晚季台风频数在1998年前后发生了年代际转折,即相对于1979—1997年,台风频数在1998—2016年显著减少。台风生成的空间分布情况表明,西北太平洋台风频数总体呈减少状态,减少最多的区域出现在东南部(0°~17.5°N,135°~180°E)。相应的,台风生成潜在指数(Genesis Potential Index, GPI)在该区域也明显减小。通过对比分析涡度、垂直切变、相对湿度和最大潜在强度四个主要因子对GPI变化的相对贡献大小,结果表明动力因子(垂直切变和涡度)对西北太平洋台风生成频数的年代际变化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956.
唐娉  刘璇  金兴  张正 《遥感学报》2023,(7):1523-1533
图像自适应滤波是非线性的图像变换,有广泛的应用场景。传统的图像自适应滤波器均是专家设计的,如双边滤波器和形状自适应滤波等。CNN作为特征提取和非线性能力表达的有效工具,可用于学习构造图像自适应滤波器。本文首先介绍了图像自适应滤波器的生成网络,继而介绍了图像自适应滤波的两个图像处理的新应用:不同时相间的图像变换用于图像插值、不同波段间的图像变换用于图像融合。从这两类应用中,可以窥见图像自适应滤波在构建图像非线性变换方面的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957.
通常水声支援干扰系统中声特征谱信号的算法实现是由信号处理机完成,信号产生模块实现数字信号的数模转换。介绍了一种基于FPGA的模拟潜艇噪声信号产生模块,实现了声特征谱信号生成算法,简化了系统组成。主要介绍了该模块的工作原理、软硬件设计及试验结果,能为相关应用提供技术参考,也可以推广到与信号生成相关的其他领域。  相似文献   
958.
提出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和生成对抗网络(GAN)组合模型的可控源电磁反演方法。为突出异常体信息,将总场进行差分预处理,同时修改损失函数以增强GAN的稳定性。将差分总场送入CNN,得到地面接收电场与地下异常体电导率数据之间的结构化因果关系;输出异常体的粗略电导率模型,再将其作为GAN的输入,在GAN中提取特征进行训练,得到高精准和高对比度的电导率反演结果,以达到工程应用的要求。通过将CNN-GAN组合模型与传统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发现,CNN-GAN组合模型优于传统神经网络模型,能够更好地预测地下异常体的电导率模型,相似度高达94.38%,比传统CNN和GAN模型分别提高约48%和78%。  相似文献   
959.
针对DeepLabv3+语义分割网络难以获取极化合成孔径雷达(PolSAR)图像数据分布的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生成对抗网络(GAN)框架下的语义分割方法。其中,GAN的生成器为轻量级复数DeepLabv3+,它能充分提取PolSAR数据的幅度和相位中所蕴含的丰富目标特征,获取精细的语义分割结果;GAN的判别器为实数多分辨卷积神经网络,它和生成器进行对抗学习后,能进一步使得语义分割后的数据分布逼近于真实标签。4个PolSAR数据集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文所提方法比DeepLabv3+和轻量级复数DeepLabv3+具有更高的平均交并比、整体精度和平均像素精度。  相似文献   
960.
利用在胶州湾中不同位置取得的3个水样,对溶解有色物质进行了不同时间的光脱色,探讨了有机物含量随脱色时间的变化趋势,得出有机物吸光系数和溶解有机碳随脱色时间的增长而呈指数减小,说明光脱色可以明显降低溶解有机物的含量。对不同光脱色程度的水样进行了光化学降解,测定了其主要产物一氧化碳的光致生成速率,发现在8个不同波段下一氧化碳光致生成速率与350 nm的吸光系数和溶解有机碳之间均有良好的线性关系。350 nm的吸光系数和溶解有机碳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均可较好地表示海水中CDOM的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