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6篇
  免费   316篇
  国内免费   427篇
测绘学   72篇
大气科学   59篇
地球物理   163篇
地质学   886篇
海洋学   723篇
天文学   380篇
综合类   137篇
自然地理   11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73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88篇
  2016年   89篇
  2015年   94篇
  2014年   102篇
  2013年   111篇
  2012年   113篇
  2011年   129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144篇
  2008年   118篇
  2007年   141篇
  2006年   146篇
  2005年   142篇
  2004年   114篇
  2003年   92篇
  2002年   106篇
  2001年   73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1919年   1篇
  1900年   1篇
  1897年   5篇
  1882年   1篇
  1880年   1篇
  187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89 毫秒
991.
针对整个渤海海域悬浮泥沙季节变化及其影响机制的数值研究相对缺乏且机制尚不清晰,基于ROMS三维海洋模型对渤海海域水动力环境与悬沙分布开展数值模拟。模拟结果显示,渤海海峡环流终年“北进南出”,夏季环流明显强于冬季,并呈现外围逆时针环、内部顺时针环的“双环”结构。渤海中部海域在夏季存在明显的温跃层现象,其强度分布与等深线较为一致,温跃层在4月开始形成,7月最强。渤海表层悬沙分布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冬季悬沙浓度最大,秋季次之,春季再次之,夏季最小。控制悬沙浓度的波流底切应力在秋冬季节较大,春夏相对较小,且流致切应力始终在波流切应力中占主导地位。秦皇岛海域悬沙浓度常年偏低的主要原因是位于M2无潮点附近,属于弱潮流区,底层流速相对较小,底部沉积物发生再悬浮概率较小。夏季温跃层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底边界层流速,增大了流速的垂向梯度,对底部悬浮泥沙的向上扩散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因此,温跃层的存在是造成夏季表层悬沙浓度最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2.
2000年夏末和翌年初冬渤海水文特征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利用2000年夏季和2001年冬季渤海两次CTD资料,系统分析了渤海冬、夏季温盐密度的分布特征,并揭示了渤海现有的水文特征与以往研究结果相比存在一些新现象,表现在:夏季在渤海海峡、辽东湾口和渤海湾口中部中、下层存在3个低温中心,在渤海中部则出现1个上下均匀一致的高温中心;冬季等温线以渤海海峡暖中心向西和向北两个方向伸入渤海,而从秦皇岛外海有一冷水舌向东南方向伸展,在渤海中部海域形成"马鞍状"等温线结构.冬、夏季渤海盐度比以往有显著升高,并明显高于北黄海西部,盐度分布势态表现为渤海湾高盐,渤海海峡低盐特征.密度分布表明:夏季渤海的密度流较强,并在中部可能存在多个密度流涡环;冬季渤海"马鞍状"温盐结构反映其环流结构要比以往研究结果复杂得多,黄海暖流(余脉)在渤海存在分支现象.利用模式对其进行密度流的诊断模拟,结果和实测温盐场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993.
渤海夏季潮致-风生-热盐环流的数值诊断计算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基于正交曲线坐标的ECOMSED三维水动力模式,并考虑了潮汐、风和实测温盐场,诊断计算了渤海夏季三维潮致-风生-热盐环流,分析了渤海夏季潮致余流、风生和热盐环流的分布结构。结果显示,在夏季,渤海中部海区明显存在一个顺时针向的涡旋,同时渤海还存在着多个逆时针向的涡旋。通过分析和比较各个分量在总环流中的作用,认为夏季潮致余流是相对弱的;热盐环流在夏季总环流中占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994.
渤海南部海域沉积物中吸附态无机氮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用分相浸取的方法对采集于渤海南部海域的29个站位的沉积物样品(表层样站27个,柱状样站2个)中的吸附形式的无机氮(包括NH4-N和NO3-N)和总氮(TN)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它们的地球化学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研究表明,在表层沉积物中,NH4-N在渤海中央盆地由东北向西南方向递增,在中央区域有两个异常高值区,莱州湾内分布较为均匀,渤海湾南部为一低值区,向北逐渐增大。NO3-N在渤海中央盆地由东西两侧向中央递增,渤海湾和莱州湾内均沿着离岸方向递减。渤海南部表层沉积物中吸附态氯占TN的3.28%,表层沉积物中吸附形式的氮以NO3-N为主,占83.7%;NH4-N主要受有机质含量(OC)、氧化还原环境(Es)、黏土矿物组成的影响;NO3-N主要受水体NO3-N浓度和分布的控制。NH4-N随沉积深度增加而增加,NO3-N随深度增加而减小。TN的分布主要受陆源物质输入及沉积物粒度控制。研究区TN高而OC低且二者相关性较差,间接说明TN中有相当部分是以无机氮(IN)的形式存在,渤海沿岸排入的无机氮在沉积物积聚是造成高TN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95.
渤海湾水环境系统多级灰关联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水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水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分析是制定水环境保护对策的一个重要环节。文章在介绍了水环境指标因子选择方法的基础上,应用多级灰色关联评估理论及其模型对渤海湾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分析了近10a来渤海湾水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及导致近岸海域海水富营养化状况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996.
This study summarizes the final results of magnetostratigraphic and micropalaeontological investigations of the Tithonian/Berriasian boundary (J/K) limestones at the locality of Brodno near ilina, Western Carpathians, West Slovakia. The aim is to prepare the background for correlation of a Late Tithonian and Early Berriasian biostratigraphic zonation with global magnetoevents (manifested in detailed magnetostratigraphic profiles) between the Tethyan realm and other regions, particularly the Boreal and Pacific realms. Suitabl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limestones studied, a favourable geological setting and rich microfossil assemblages (calpionellids) at Brodno (magnetozones M21r to M18r) allowed a systematic collection of new data on the original synoptic section, which now has the character of a high-resolution profile across the J/K boundary. Two reverse subzones detected within magnetozones M20n and M19n are named ‘Kysuca Subzone’ and ‘Brodno Subzone’, respectively. Both can be correlated with analogous subzones in the M-sequence of marine anomalies. Their existence can also be confirmed in the Bosso Valley section in Umbria, central Italy. A detailed study of the interval between magnetozones M20n and M17r in the Bosso Valley profile is presently in its final stage. Both magnetostratigraphic profiles, from the Brodno and Bosso Valley localities, were thoroughly investigated in the intervals close to the J/K boundary and are still unique among continent-based profiles in the detection and precise definition of both reverse subzones within M20n and M19n. Samples collected from the boundary strata of the reverse Kysuca Subzone at Brodno indicated a transition from N (R) to R (N) polarity of the Earth's palaeomagnetic field within a time interval of c. ±5 ka. Limestone samples (total number N=368) were subjected to progressive thermal demagnetization in 10–12 thermal fields and to subsequent multi-component analysis of remanence. The C-component, as the carrier of palaeomagnetic directions, was determined in the temperature interval of 300° to 540°, or possibly 580°C. Magnetomineralogical analyses of pilot samples and unblocking temperatures determined for all samples showed that magnetite is the carrier of remanent magnetization. The positions of the individual events of calpionellid stratigraphy relative to the global magnetic polarity timescale are precisely defined. The base of the Calpionella Standard Zone, which is considered a provisional J/K boundary indicator in ammonite-free sections in the Tethyan realm, lies within magnetozone M19n at the level of 35% of its local thickness. None of the boundaries in the calpionellid zonation coincides precisely with any of those in the palaeomagnetic zonation, but the first appearance ofCalpionella grandalpina , indicating the base of the Intermedia Subzone, lies in close proximity to the base of magnetozone M19r.  相似文献   
997.
黄、渤海泥质沉积区现代沉积速率   总被引:47,自引:2,他引:47  
利用α多道能谱仪对黄、渤海泥质沉积区岩芯的2 1 0 Pb放射性活度进行测定 ,并结合历史数据 ,对2 1 0 Pb放射性活度在岩芯中的垂向分布和现代沉积速率的平面分布进行了分析。研究区岩芯的2 1 0 Pb放射性活度垂向分布表现出 5种形式。从沉积速率来看 ,渤海东北部泥区、南黄海中部和东部泥区 ,以及北黄海中部泥区的沉积速率小于 0 .2cm/a ,为低速沉积区 ;黄河三角洲海域和莱州湾西部的沉积速率大于 1cm/a,为高速沉积区 ;山东半岛南部沿岸海域的沉积速率也较高 ;山东半岛成山头及苏北辐射沙脊群外缘海域的沉积速率为 0 ,属于无沉积区或侵蚀区。黄、渤海泥质沉积区现代沉积速率的分布特征的解释有待于沉积动力过程的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998.
为研究海上稠油砂岩油藏水驱开发储层物性变化规律,以渤海海域Z油田为目标,利用多口密闭取心井资料,结合油田生产实际,从储层的黏土矿物、孔隙结构、储集孔渗及渗流特征等方面系统开展了水驱开发前后储层物性变化规律及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经长期水驱开发,储层中黏土矿物总量呈减少趋势,其中高岭石含量降低,伊/蒙混层含量增加;岩石平均孔隙半径增加,孔隙喉道和孔隙结构变好;平均孔隙度和渗透率都有不同程度增大,其中孔隙度增幅不大,渗透率增幅较为明显,储层储集物性变好,但非均质程度增强;润湿性表现为更强的亲水性,驱油效率也随之增高。该研究成果对Z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和注采结构调整的措施制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9.
通过对渤海湾西岸BXZK11孔沉积物黏土矿物、地球化学元素组分、粒度分析以及AMS14C年代测定并与研究区周边6个具有较好年龄控制的钻孔剖面对比,结合黏土矿物蒙脱石/(伊利石+绿泥石)比值以及元素Al/Si和Al/Na比值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探讨了渤海湾西岸地区全新世以来沉积环境以及气候变化过程。结果表明,末次盛冰期到8830 cal.aBP,海平面快速上升,海水临近研究区,沉积物以黄河古河道沉积为主,气候温凉略湿;8830~6255 cal.aBP,海侵范围达到最大,研究区主要为潮坪-浅海环境,气候温暖湿润;6255~3650 cal.aBP,海平面逐渐降低,沉积环境为前三角洲沉积,沉积物为黄河三角洲的一期超级叶瓣,气候转为温凉稍湿;3650~2780 cal.aBP,海平面趋于稳定,三角洲不断进积,为三角洲前缘环境,气候向凉干方向变化;2780 cal.aBP至今,古黄河三角洲不断进积,该区变成三角洲平原环境,气候凉干与现今相似。  相似文献   
1000.
剪切波速与地基土的抗剪强度、剪切模量和卓越周期等参数密切相关,是地震安全性评价中判定场地类别的一个主要指标和参数。鉴于海域工程中剪切波速往往难以直接由原位测得,而室内实验结果又常常与野外现场物探测试值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如何通过其他途径有效获取满足工程需要的剪切波速参数在海域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等方面具有迫切的实用需求。为此本文通过对渤海海域数十个石油平台项目中一系列饱和黏性土样品的剪切波速与抗剪强度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尝试采用多种可能的函数来拟合确定二者之间的经验关系。结果表明:对于渤海海域黏性土剪切波速V_s与抗剪强度S_u之间的最佳统计经验关系为幂函数V_s=53.751S_u~(0.376)。此关系可为渤海海域工程中通过不排水抗剪强度估算剪切波速提供一种简便可行的实用性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