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61篇
地球物理   21篇
地质学   173篇
海洋学   27篇
综合类   24篇
自然地理   5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71.
华夏植物群及其与全球同期植物群的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孙克勤 《地学前缘》2002,9(3):73-84
文中研究的焦点是华夏植物群及其与全球同期植物群的比较 ,并论证了石炭纪和二叠纪的古植物地理再造。在石炭纪和二叠纪 ,华夏植物区和欧美植物区皆位于具热带气候的赤道区 ,在类似的气候条件下 ,这两个地区的一些植物具有形态上的相似性。此外 ,华夏植物群含有一些与欧美植物群共有的分子 ;因此 ,这两个植物群的关系比较密切。尽管华夏植物群具有相当数量的分子是与欧美植物群所共有的 ,但是在大羽羊齿类植物中 ,在种级上两者并没有相同的成分。华夏植物群是以热带雨林气候为特征。在二叠纪 ,华夏区的气候比欧美区的气候更为湿润。华夏植物群的分子不同于安加拉植物群的分子 ;此外 ,安加拉植物群代表了温带气候条件。在石炭纪和二叠纪 ,冈瓦纳植物群分布在南半球高纬度地区 ,不同于分布于北半球低纬度的华夏植物群的组成分子 ;因此 ,这两个植物群没有必然联系。在石炭纪和二叠纪 ,在北半球华夏植物群与欧美植物群的一些植物在形态上的相似性以及在南半球 (西藏、沙特阿拉伯、土耳其、新几内亚和伊拉克 )一些华夏型分子的分布可以是起因于类似的气候条件、大陆位置、板块运动、洋流作用、古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华夏植物群与其同期植物群的差异反映了植物群成分、古气候、古地理位置和陆地生态系在时?  相似文献   
272.
西藏措勤—申扎地层分区二叠系敌布错组的建立及其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敌布错组为1∶25万措勤区幅区域地质调查首次发现并建立的岩石地层单位。该组角度不整合于下二叠统下拉组之上,盛产冈瓦纳—华夏混合植物群化石,岩性组合呈现灰色复陆屑建造的特点,厚度大于830m。层型剖面位于西藏措勤县江让乡敌布错北缘(E84°46',N30°51')。2001年夏经专家实地考查确认,该剖面已完全具备建组条件。此套岩石组合的发现为进一步完善冈底斯构造带古生代地层系统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273.
方碧真  卓正大 《热带地理》1995,15(3):263-271
本文通过对有关资料的统计分析,从区系的组成成分、地理成分、古老成分及特有成分等方面论述了台湾地区种子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并简析了其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274.
南天山蛇绿混杂岩形成时代及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60,自引:6,他引:6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郝杰  刘小汉 《地质科学》1993,28(1):93-95
南天山发育有2条基性、超基性岩带,北侧一条沿中天山与南天山分界线汉滕格里—哈里克—干沟断裂带分布,南侧一条大致沿南天山主脊分布,2条基性、超基性岩带的岩石组合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它们是肢解的蛇绿岩残块(王作勋等,1990)。  相似文献   
275.
浙江江山晚古生代岩相古地理及其构造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岩石学、古生态学、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序列,结合区域地质资料的系统研究,本文论述了浙江江山地区石炭纪和二叠纪沉积相与沉积环境的演变规律及其构造意义。叶家塘组属辫状河流快速堆积的产物,区域上为早石炭世大塘期华夏古陆西缘冲积相带的组成部分;藕塘底组具海陆交互沉积特征,剖面结构为岸进序列;石头山灰岩为浅海碳酸盐台地稳定沉积;丁家山组是浙西台地发展过程中浑水干扰叠加的产物。研究表明,华夏古陆在晚石炭世威宁期和早二叠世茅口期发生过差异性隆起,威宁期隆升造成藕塘底组的岸进序列。茅口期隆升提供泥砂浑求,浙皖海盆碳酸盐台地的发育受到干扰。由此可见,古陆间歇性活跃、海浸持续稳定是本区华力西期构造发展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276.
本文在概要介绍江西云山种子植物区系科、属、种的分布类型成分的基础上,将该区系的特点归结为:1.热带性科、温带性种占优势,热带性属与温带性属并重;2.地理成分复杂,区系联系广泛;3.华夏种类丰富,特有成分多样;4.区系相当古老,残遗植物众多;5.该区系属华东区系的一部分,具有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的特征。  相似文献   
277.
宁南干热河谷内共有种子植物81科276属115种。当地拥有全部15类种子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其中以热带性质的属占优势,全热带分布的类型就有81属,比值32.0%,当地植物区系起源古老,与外地植物区系联系广泛。宁南(金沙江)干热河谷植物区系是热带植物界在当地的残存,并逐步演化而成。  相似文献   
278.
The Triassic Indosinian Orogeny followed extinction of the Palaeotethys Ocean resulting in suturing of Gondwana affinity and Cathaysian blocks.The Gondwana affinity Sinoburmalaya block of Peninsular Malaysia, characterized by Carboniferous—Permian mudstones containing glacial dropstones and sparse fauna and flora, is traced extensively into Sumatra. This mudstone facies is flanked on the east by a sandstone-dominated facies and by carbonate localized in the Kinta Valley. The muddy and sandy facies both begin with a basal Carboniferous condensed red bed sequence, which unconformably overlies the older formations of Sinoburmalaya. Both facies also demonstrate a Late Permian conformable transition into overlying limestone. The Cathaysian block of East Malaya is characterized by Late Permian Gigantopteris flora and fusulinid limestones associated with andesitic volcanism. It is similar but not identical to the West Sumatra Carboniferous—Permian block, characterized by Early Permian volcanism, fusulinid limestones and early Cathaysian Jambi flora.The South to SSE trending central Peninsular Malaysian Triassic orogenic belt swings south-east from Singapore to Bangka, then east to Billiton. The Palaeotethys suture (Bentong—Raub Line) forms the western margin of this belt and is therefore unlikely to continue south along the Palaeogene Bengkalis Graben, which transects the north-west—south-east orogenic fabric of Sumatra.The oroclinal bending of the Indosinian Orogen, from a north-west—south-east grain in Sumatra to a northerly grain through Peninsular Malaysia, is attributed to the Palaeocene collision of India and its subsequent indentation into Eurasia. The bending was accomplished by clockwise rotation and right-lateral shear parallel to the orogenic grain. The Mesozoic Palaeotethyan sutures were transformed into Palaeocene and younger shear zones. The outer zones of the orocline experienced pull apart tectonics (Andaman Sea and Sumatra basins) while the inner part (East Malaya to Billiton), being compressional, lacks Cenozoic basins.  相似文献   
279.
藏南舌羊齿植物群的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自西藏南部定日县和定结县的舌羊齿植物群已由徐仁进行过研究(1973,1974,1976)。考虑当时文献资料的欠缺和近年来南半球舌羊齿类植物研究的新进展,作者重新审查了全部化石,对某些属种作了修正,并相应地对含该植物化石的地层时代也提出了新认识。  相似文献   
280.
青海省民和县古近系西宁群孢粉植物群的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从青海省民和县松树公社上路家堡古近系西宁群(EN1X) 剖面所获得的孢粉可知, 以拟白刺粉属、麻黄粉属为主, 青海粉属、藜粉属次之, 伴有其他孢粉成分参与的这种孢粉组合特征, 反映的是晚始新世西北地区孢粉植物群面貌, 属灌丛植被类型, 即以蒺藜科的白刺属和麻黄科的麻黄属植物为主的灌木繁盛, 乔木植物零星分布, 难以形成大片林地的植物景观.同时从出现的孢粉属种的生态习性分析, 说明当时的气候较炎热、干旱少雨, 大体相当于我国目前中亚热带气候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