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61篇
地球物理   21篇
地质学   173篇
海洋学   27篇
综合类   24篇
自然地理   5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if seasonal anoxia affects the community composition and abundance of benthic diatoms in an estuarine basin. Subtidal benthic diatoms were collected monthly at 1-m water depth intervals from 2 to 7 m in an estuarine basin of Pettaquamscutt River, Rhode Island, during 1981. Water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t the same depths to measure temperature, salinity, oxygen and sulfide levels. The basin became stratified above 7 m in June and the interface between oxic and anoxic waters remained at 5 or 5·5 m until December when it rose to above 4 m. Motile, biraphid diatoms dominated on the muddy sediments and live cell counts of these were insignificant below 5·5 m. At shallower depths, abundance was seasonally bimodal. In the spring, a peak began in April at 3 m (later in the season with increasing depth) and a smaller fall peak began in October at 4 and 5 m (later at shallower depths). Highest standing crop in August was at 5·5 m when 1% PAR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 was at 4 m.The position of the interface between oxic and anoxic waters after stratification of the water column affected both abundance and species composition of benthic diatoms within 1·5 m above it. Navicula gregaria Donkin and N. ammophila Grunow dominated the spring and summer assemblages at all depths, but after September N. gregaria vanished from the basin below 3 m. In fall and winter, distinctly different populations were present at 4–5·5 m and at 2 m. The assemblage at 4 m and below consisted of sulfide-tolerant species of Navicula. Healthy populations of Navicula ammophila Grunow, N. pseudocrassirostris Hustedt, and N. peregrina (Ehrenberg) Kützing together reached 138 × 103 cells cm?2 at less than 1% light levels and up to 88 μM sulfide.  相似文献   
72.
辽北吉中晚中生代地层发育,植物化石丰富,并赋存重要煤层。笔者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本区晚中生代植物群的性质及组合序列特征。辽北吉中晚中生代植物群与Ruffordia-Onychiopsis植物群相一致。由于辽北吉中在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本区可能成为华北、西北的陆相中生代地层与黑龙江东部海相或海陆交互相地层对比的纽带。辽北吉中晚中生代植物群具有明显的晚侏罗-早白垩世色彩。本区Ruffordia-Onychiopsis植物群可以划分为早、中、晚三期组合,早期组合大体相当于晚侏罗世;中期组合为早白垩世早期;晚期组合可能相当于早白垩世中晚期。根据植物化石组合特征,笔者将辽北吉中侏罗—白垩系界线暂置于火石岭组与沙河子纽之间。  相似文献   
73.
宋斌  邓旺秋  张明  李泰辉 《热带地理》2018,38(3):312-320
文章介绍了南岭大型真菌多样性研究概况,列举了37种以南岭为模式产地的大型真菌物种的拉丁学名、中文学名和生境及分布,对部分错误鉴定或存疑种类进行了注释,对南岭大型真菌优势科属和区系地理成分进行了统计,并对南岭大型真菌资源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前景进行了分析。加强南岭大型真菌多样性研究与保护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同时对生态系统稳定、区域环境安全和未来产业发展服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4.
朱怀诚 《地球学报》2001,22(1):67-72
塔里木板块二叠纪的构造演化导致板块古地理位置、古地貌和古环境的演变(包括气候条件的改变),相应地塔里木板块的植物群在区系性质方面发生了重要变更。该板块二叠纪植物群演替历史分为3个演化阶段:①欧美植物群阶段(阿赛尔期-罗德期);②欧美-安加拉混生植物群阶段(沃德期-吴家坪期)早期;③安加拉植物群阶段(吴家坪期中晚期-长兴期)。  相似文献   
75.
岷江上游半干旱河谷灌丛植物区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岷江上游半干旱河谷北起四川省松潘县安宏,南抵汶川县绵篪,位于北纬31°15′—32°32′、东经103°10″—103°54′。河谷内灌丛分布海拔1300—2700米。灌丛计有维管束植物291种,归属64科198属。当地灌丛拥有全部种子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即15类),其中以温带分布成分占优势,地区性特有种丰富,古老性、特有性不明显,与外地植物区系联系广泛,因而当地植物区系具有过渡性。这一灌丛中已出现荒漠化半荒漠化成分,此属一个值得重视的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76.
新疆阿克苏沙井子四石厂早二叠世欧美型植物的新资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克苏早二叠世植物化石,早在40年代诺林(1941)曾作过报道.1975年后作者曾多次去该区沙井子四石厂等地作过调研,经与西欧大量的标本仔细核对,认为四石厂地区植物化石兼具欧美式和华夏式植物群特点,其形态变异超出了国内常见同类植物化石的范围,是完全不同的新资料.文中着重对该区植物群面貌作了较详细地描述和讨论,并指出在地层对比和板块研究中将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77.
本文研究了浙江省兰溪市马涧组植物化石,鉴定28属54种,描述2个新种,讨论了马涧植物群特征,论证马涧组时代为早、中侏罗世。  相似文献   
78.
笔者在伊春红山附近红山组剖面采集了丰富的植物化石.经研究,计有25属58种。大大丰富了前人报道的本组植物化石的内容.分析所获资科,进一步阐述了红山组植物群的组成特征,认为其时代为晚二叠世,而不仅限于晚二叠世晚期.根据过去的化石资料分析.笔者认为“三角山组植物组合”的时代亦为晚二叠世,而不限于晓二叠世早期.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红山组与黄本宏划分的三角山组下部。在岩石组合特征及时代上可以对比.  相似文献   
79.
新疆早侏罗世植物群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根据新疆早侏罗世各组中所产的植物化石,提出了疆新早侏罗世植物群分属于毛羽叶—锥叶蕨植物群与锥叶蕨—拟刺葵植物群的过渡植物群和锥叶蕨—拟刺葵植物群.过渡植物群中苏铁类比较丰富.锥叶蕨—拟刺葵植物群以真蕨类和银杏类为主,真蕨类中锥叶蕨,托第蕨,枝脉蕨最为发育.两个植物群按照不同层位均可分出上下两个组合.本文还探讨了八道湾组时代,认为无疑属早侏罗世,塔里奇克组植物组合也应属早侏罗世(塔里奇克组的地质时代为T_(?)—J_1).早侏罗世早期新疆气侯曾一度炎热,向后转为湿暖潮湿.  相似文献   
80.
大兴安岭中段东坡龙江盆地早白垩世植物化石新材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大兴安岭中段东坡龙江盆地早白垩世18属31种植物大化石和18属21种孢粉化石。该植物群以有节类、真蕨类、银杏类及茨康类最为丰富,其次为苏铁类、本内苏铁类及化石果类,时代可能为早白垩世早中期。根据植物特征及伴生的热河生物群生物特点,龙江盆地早白垩世总体上可能处于温暖湿润的季节性变化的暖温带,并伴有短暂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古环境应为沼湖环境,并在湿地和山坡上生长着不同的生物群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