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68篇
  免费   890篇
  国内免费   1658篇
测绘学   686篇
大气科学   1016篇
地球物理   1361篇
地质学   2436篇
海洋学   999篇
天文学   772篇
综合类   395篇
自然地理   551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153篇
  2021年   165篇
  2020年   235篇
  2019年   255篇
  2018年   188篇
  2017年   228篇
  2016年   229篇
  2015年   296篇
  2014年   294篇
  2013年   318篇
  2012年   353篇
  2011年   233篇
  2010年   255篇
  2009年   329篇
  2008年   395篇
  2007年   432篇
  2006年   503篇
  2005年   419篇
  2004年   361篇
  2003年   293篇
  2002年   272篇
  2001年   205篇
  2000年   324篇
  1999年   359篇
  1998年   241篇
  1997年   144篇
  1996年   119篇
  1995年   87篇
  1994年   80篇
  1993年   95篇
  1992年   79篇
  1991年   44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47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1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能谱仅反映了高能天体辐射的部分性质,而高能X射线辐射的时变可以反映致密天体的动态性质。因此,在构造高能辐射的理论模型时,既要考虑X辐射的能谱性质,也要考虑其时变性质。特别对高能天体X辐射的快速光变,一般认为其发生在致密天体附近,致密天体快速光变的研究可以揭示出致密天体附近的物理性质,因此,时变可以对X辐射模型给以很强的限制。X射线源不同能量光子到达观测者的时间差称为X射线辐射的时延。介绍了高能X辐射时变中的时延分析方法及其最新发展,综述了致密双星系统中黑洞侯选林和中子星的时延现象,并简单介绍了为解释这些现象所发展的模型,以及时延对模型的限制。  相似文献   
992.
We present combined optical/near-infrared photometry ( BVIK ) for six open clusters – M35, M37, NGC 1817, NGC 2477, NGC 2420 and M67. The open clusters span an age range from 150 Myr to 4 Gyr and have metal abundances from  [Fe/H]=−0.27  to +0.09 dex. We have utilized these data to test the robustness of theoretical main sequences constructed by several groups as denoted by the following designations – Padova, Baraffe, Y2, Geneva and Siess. The comparisons of the models with the observations have been performed in the  [ MV , ( B − V )0], [ MV , ( V − I )0]  and  [ MV , ( V − K )0]  colour–magnitude diagrams as well as the distance-independent  [( V − K )0, ( B − V )0]  and  [( V − K )0, ( V − I )0]  two-colour diagrams. We conclude that none of the theoretical models reproduces the observational data in a consistent manner over the magnitude and colour range of the unevolved main sequence. In particular, there are significant zero-point and shap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models and the observations. We speculate that the crux of the problem lies in the precise mismatch between theoretical and observational colour–temperature relations. These results underscore the importance of pursuing the study of stellar structure and stellar modelling with even greater intensity.  相似文献   
993.
本文较系统地阐述了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地带性规律、冻土构造以及融区的类型和分布特征,详细论述了不同作用下形成的冻土(冰缘)地貌,并对青藏高原的冰缘期进行了初步划分与对比。  相似文献   
994.
地质模型的建立,地质思维的正确运用已成为引导地质学前进的两个关键环节。本文以构造地质学领域中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探讨了与空间和时间有关的地质思维问题。指出:一个地质现象的观察,一定要结合高一级尺度和低一级尺度的综合研究,才能得出既有形成机制、又有组合规律的全面结论;一个构造形迹,一定要尽力区分出不同的递进变形阶段,以提供以时间为坐标的演化序列。文末,笔者提供了两个研究实例,一个用小构造分析论证区域构造演化,一个据叠加变形原理,把研究对象区分成不同的区段和亚域。  相似文献   
995.
本文介绍了在1981年5月16日微波大爆发中毫秒级时间轮廓Spike辐射中发生的准周期振荡现象。这种准周期振荡可能与日面活动区磁杯中的阿尔芬波运动有关,由此我们可以得到爆发源区一些基本物理条件。最后对于准周期振荡现象对Spike辐射的作用和影响作了简单的讨论。  相似文献   
996.
本文首先介绍了热力学自由能上限的普遍公式及其推导思想,然后应用于非热电子束的具体形式,从而估计太阳射电活动中的毫秒级尖峰辐射的“饱和”能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为饱和时间问题作一般性的讨论;最后,在把尖峰“饱和”的几种机制进行了比较之后提出:由于尖峰能量远未达到非线性饱和的水平,因此,由某种外部因素(例如加速机制等)所导致的高能电子束的非均匀性可能是一种较为合理的模型。  相似文献   
997.
本文通过太阳活动区光球和色球速度场和磁场观测资料,讨论了黑子活动区附近流场的精细结构,论述了太阳大气中物质的流动呈纤维结构,以及速度场纤维与磁场,色球纤维和网络结构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98.
1986年2月4日太阳耀斑的演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乌鲁木齐天文站的H_α耀斑及3.2cm射电流量观侧资料、云南天文台的黑子精细结构照相和Marshall Space Flight Center的向量磁场图,对1986年2月4日的六个耀斑的形态相关及演化联系,特别是0736UT 4B/3X大耀斑的发展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主要结果是: 1.4日大耀斑的初始亮点和闪光相的主要形态演化,与活动区中沿中性线新浮现的强大电流/磁环系密切相关。后者的主要标志是沿中性线的长的剪切半影纤维及它两端的偶极旋涡黑子群(1_3F_3)。 2.上述大耀斑与1972年8月4日0624 UT大耀斑爆发的磁场背景及主要形态特征相似,表明两者的储能和触发机制可能相同。 3.大耀斑爆发的H_α初始亮点,双带出现,环系形成,亮物质抛射和吸收冕珥等现象同3.2cm射电流量的变化在时间上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4.重复性的前期小耀斑爆发位置和发展趋势与大耀斑的主要形态及演化特征相似。它们相对于剪切的纵场中性线两侧的位置相近或相同。因而,可以看作上述强大电流/磁环系不稳性发展过程中的前置小爆发。  相似文献   
999.
1000.
Summary. Analysis of geomagnetic data has shown that the superposed northward magnetic field, which reduces the S q( H ) amplitude at northern mid-latitude stations on Abnormal Quiet Days, and increases the amplitude at stations on the equatorward side of the S q focus, builds up in amplitude over four to five days before the AQD occurs, and subsides over a similar period after the AQD. It is inferred indirectly that the azimuthal component By of the interplanetary magnetic field varies similarly. Data for the opposite meridian show that the imposed field reverses to a southward direction at lower latitudes. The inferred currents to account for these fields are believed to flow in the ionosphere, but to arise from magnetospheric electric fields induced by the solar wind-transported IM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