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7篇
  免费   78篇
  国内免费   83篇
地球物理   16篇
地质学   340篇
海洋学   11篇
综合类   37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01.
沙蠋粪化石保存在豫西荥巩煤田西部晚石炭世太原组(C_3)上部泥晶灰岩中。化石完整、形态逼真、十分罕见。该灰岩动植物化石((竹蜓)、腕足类、有孔虫等碎片)丰富,推测其古环境可能是潮坪上低洼积水的潮池(与现代生活在潮坪环境中的沙蠋一致),因此地层中的沙蠋粪化石的出现,可作为鉴定潮坪环境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02.
扬子西缘东吴伸展运动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梁定益  聂泽同 《地球科学》1994,19(4):443-453
扬子西缘二叠系中震积岩十分发育,笔者根据震积岩、震积-伸展不整合的存在,厘定了它的时代,确认了东吴运动的存在。指出它是该区晚古生代以来最重要的一次伸展构造事件,多旋回震积岩、化石有序混积与水下边界正断层的多次活动有关。在木里地区,从东吴运动开始,地震、伸展-裂陷。火山活动持续到三叠纪,形成裂陷槽(晚二叠世-早三叠世达到高峰)。在这里,东吴运动实际是裂陷造槽运动。  相似文献   
103.
燕辽地区中、晚元古代宏观藻类化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牛绍武 《华北地质》2002,25(1):28-35
以蓟县中、上元古界层型剖面所产宏观藻类化石为重点 ,兼顾京冀辽等邻区 ,全面总结和系统讨论了该区中、晚元古代宏观藻类化石的研究简史、产出层位、区域分布、化石组合、生物群特征、可能的系统分类 ,以及国内外对比与地层学意义 ,初步探讨了宏观藻类植物群在中、新元古代的发生、发展与更迭 ,追索宏观真核生物起源等。通过对燕辽地区中、新元古代宏观藻类的研究与总结 ,把显生宙行之有效的生物地层学方法运用于前寒武纪地层研究中 ,进行国内外前寒武纪地层的对比 ,显然具有重要的地层学意义。同时 ,对探讨地球早期生命演化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4.
梅冥相 《现代地质》2008,22(1):129-142
天津蓟县剖面的中元古界高于庄组可以划分为4个段,其中第三段组成一个特别的非叠层石碳酸盐岩序列。在该非叠层石碳酸盐岩序列上部的隐晶质泥晶灰岩中,发育着还存在成因争议的臼齿状构造,与其伴生的是多种类型的实体宏观藻类化石。根据宏观形态特征,可以将这些宏观藻类化石暂时归为球状丘尔藻、椭球状寿县藻、带状塔乌藻和豆荚状荚藻、卵圆状卵圆藻、舌状舌藻等多种类型,以前二种居多,组成一个球状丘尔藻—椭球状寿县藻组合。这些宏观藻类化石,曾经被认为是臼齿状构造的一种而称为"球状臼齿状构造",或被简单地当作燧石结核、钙质结核等等。但是,由于其具有规则的宏观形态,其中的球形或次球形化石在常规岩石薄片下还显示出可能的原始多细胞组织分化和可能的细胞显微结构,与充填臼齿状构造的方解石微亮晶形成明显的区别,所以不应该将其定义为臼齿状构造,更不能解释为钙质结核和燧石结核,其以罕见的实体化石不同于多年来所描述的、以碳质压型化石的形式产出的宏观藻类化石。其规则多样的宏观形态所表明的多种化石类型,以及那些球状或次球状实体宏观藻类化石显示出可能的多细胞组织及相似的细胞显微结构,表明具明显的原始多细胞真核生物特征,这为探索前寒武纪真核生物的起源与演化提供了宝贵的实际材料。  相似文献   
105.
在测制甘肃文县地区石坊群地层剖面中发现了孢子化石,共计14个属,56个种,将其与贵州独山、都匀地区的早、中泥盆世孢子化石组合对比,发现组合特征基本一致。因而确定了石坊群地层时代属早、中泥盆世,为石坊群地层划分、时代确定及地质构造发展史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6.
分子地层学的原理、方法及应用实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当前分子地层学研究已涉及蛋白质、核酸、碳水化合物、类脂物和木质素等多种生物化学组分。在地层中,分子化石具有分布的广泛性、定量的准确性、应用的指纹性和信息的多样性等特点,其地层学应用的主要原理是依据分子化石的生物源信息和其离开生物体后发生的一系列转化途径来实现的,其表述方法可以是含量、相对丰度、碳数分布和单体同位素特征等。在各类年代学框架下,由这些分子化石参数所揭示的各类生物事件和环境事件可以成为区域性乃至全球性地层对比的主要依据。分子地层学与分子古生物学、生物地球化学、有机地球化学密切相关,它与传统三大地层学分支学科明显不同,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分子地层单位,也没有进行广泛的分子地层划分与对比工作。对各类生物事件与环境事件有重要指示作用的分子地层学,与生态地层学、事件地层学等地层学分支学科类似,其主要任务是在传统生物地层学或其他年代学框架下,提高地层划分和对比的精度。以浙江长兴煤山二叠纪-三叠纪界线地层和第四纪泥炭为例,以高分辨率的生物事件与环境事件为切入点,分别探讨在生物地层学或其他年代学框架下的分子地层工作,由此提出了分子地层学的分类单位——分子化石带。  相似文献   
107.
岭南东江流域晚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的新发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在南岭以南的广东东江流域河源地区东源县上莞镇的碧寿洞中发现较丰富的古哺乳动物牙齿化石。经鉴定为6个目5属5种,称之为碧寿动物群。根据碧寿动物群指示的古生态、化石层位、热释光测试结果和生物地层对比初步认为,该动物群与西江流域的罗沙岩动物群一样,都属于晚更新世时期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生活在MIS5a时的间冰期,但罗沙岩动物群的时代略早,为(79.0±15)kaBP,而碧寿动物群则存在于末次冰期/末次间冰期之交的MIS5a之末叶。此动物群为广东东江流域历年首现,代表了当时的热带北缘森林草原的自然环境。  相似文献   
10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图什市木吉地区邻近帕米尔,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挤压应力最集中的地区,地层变质和变形强烈,研究基础薄弱。木吉群由变质砂岩、板岩、千枚岩、石英岩、钙质石英岩、变粒岩、二云石英片岩、大理岩等组成,一直未发现任何化石。最近,笔者在木吉乡的喀拉足克沟和阿拉木陶沟的粉砂岩、钙质粉砂岩中发现了一些植物管胞片和孢粉化石:Gran-ulatisporites sp.,Cycloranisporites sp.,Verrucosisporites sp.,Pityosporites sp.,Punetatosporites sp.,Leiotriletes sp.,Apicu-latisporites sp.,Platysaccus sp.,Cycodopites sp.等。从地层接触关系和孢粉化石的整体面貌看,木吉地区含上述孢粉化石的木吉群的时代可能为泥盆纪—石炭纪。  相似文献   
109.
塔河地区志留系的对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塔河地区遭受过多次的构造抬升和剥蚀,志留系分布不规则,地层划分对比是本区寻找志留系油气藏的难题之一。本文综合应用古生物、测井、地震和野外露头资料进行地层划分对比,首先通过疑源类古生物的分析,确认塔河地区井下志留系的存在;继而分析其地震反射特征,通过地震一测井地层对比,将其与东河砂岩予以区分;最后通过与柯坪野外露头剖面的岩石地层对比,确认塔河地区所钻遇的志留系确为下志留统的柯坪塔格组中段。  相似文献   
110.
Two Palaeogene fluvial fan systems linked to the south‐Pyrenean margin are recognized in the eastern Ebro Basin: the Cardona–Súria and Solsona–Sanaüja fans. These had radii of 40 and 35 km and were 800 and 600 km2 in area respectively. During the Priabonian to the Middle Rupelian, the fluvial fans built into a hydrologically closed foreland basin, and shallow lacustrine systems persisted in the basin centre. In the studied area, both fans are part of the same upward‐coarsening megasequence (up to 800 m thick), driven by hinterland drainage expansion and foreland propagation of Pyrenean thrusts. Fourteen sedimentary facies have been grouped into seven facies associations corresponding to medial fluvial fan, channelized terminal lobe, non‐channelized terminal lobe, mudflat, deltaic, evaporitic playa‐lake and carbonate‐rich, shallow lacustrine environments. Lateral correlations define two styles of alluvial‐lacustrine transition. During low lake‐level stages, terminal lobes developed, whereas during lake highstands, fluvial‐dominated deltas and interdistributary bays were formed. Terminal lobe deposits are characterized by extensive (100–600 m wide) sheet‐like fine sandstone beds formed by sub‐aqueous, quasi‐steady, hyperpycnal turbidity currents. Sedimentary structures and trace fossils indicate rapid desiccation and sub‐aerial exposure of the lobe deposits. These deposits are arranged in coarsening–fining sequences (metres to tens of metres in thickness) controlled by a combination of tectonics, climatic oscillations and autocyclic sedimentary processes. The presence of anomalously deeply incised distributary channels associated with distal terminal lobe or mudflat deposits indicates rapid lake‐level falls. Deltaic deposits form progradational coarsening‐upward sequences (several metres thick) characterized by channel and friction‐dominated mouth‐bar facies overlying white‐grey offshore lacustrine facies. Deltaic bar deposits are less extensive (50–300 m wide) than the terminal lobes and were also deposited by hyperpycnal currents, although they lack evidence of emergence. Sandy deltaic deposits accumulated locally at the mouths of main feeder distal fan streams and were separated by muddy interdistributary bays; whereas the terminal lobe sheets expand from a series of mid‐fan intersection points and coalesced to form a more continuous sandy fan frin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