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1篇
  免费   384篇
  国内免费   464篇
测绘学   51篇
大气科学   157篇
地球物理   435篇
地质学   1099篇
海洋学   16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46篇
自然地理   28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65篇
  2021年   85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73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79篇
  2013年   93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114篇
  2008年   98篇
  2007年   137篇
  2006年   158篇
  2005年   104篇
  2004年   110篇
  2003年   95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90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79年   3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近10 a青藏高原干湿状况及其与植被变化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植被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同时也是气候变化最敏感的组分,而高原植被系统行为往往比其他地区能更早、更明显地预兆全球变化。探讨青藏高原区域干湿状况及其与植被变化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理解陆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机理,对高原生态安全屏障计划的实施以及全球生态建设有重要意义。基于地面气象台站观测数据和MODIS EVI数据集,2001-2010年生长季干湿状况和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格局,对青藏高原干湿状况与植被覆盖变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与探讨。结果表明:(1)高原整体上呈现由东南向西北渐干的趋势,干旱及半干旱区占高原总面积的67%。10 a间高原有25%的区域在逐渐变干,且南北差异明显;(2)高原生长季EVI的空间格局与干湿格局相近,且东西部界线分明。10 a间高原植被活动由东南向西北整体上呈现“退化-增强-变化不大”的规律;(3)区域干湿程度对EVI空间格局差异有显著影响,特别是在占高原面积44%的半干旱区,两者相关性最大。人为干扰对高原EVI变化的作用不明显,但EVI与干湿程度相关性相对偏小的区域人为干扰程度往往较大;(4)从高原96个气象站点生长季[EVI]对干燥度指数变化的敏感性来看,敏感程度较大的气象站点主要集中在高原东北部、高原中部及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区域,60%以上的气象站点随着干旱程度的加深植被呈退化趋势。  相似文献   
992.
为研究龙泉山断裂在西麓山前的空间展布及浅部构造特征,开展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浅层地震和高密度电法剖面探测等工作,并在钻孔分析和年代学测试数据的基础上,探讨龙泉山山前断裂的活动性。结果表明,龙泉山西麓山前存在隐伏逆冲断裂,倾向南东,为龙泉山西坡断裂的分支,上断点止于全新世粘土层中,属于全新世活动断裂;龙泉山西坡分支断裂的存在证明龙泉山在抬升过程中不断向成都盆地逆冲挤压、扩展,其在龙泉山中段的存在证明龙门山构造应力具有非均匀性,而这种持续的构造变形所引起的地震风险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993.
青海湖江西沟遗迹是青藏高原东北缘一处有连续地层的重要细石器文化遗存,对其人类活动指标(石器、动物碎骨、陶片等) 与环境指标(磁化率、色度、孢粉及集成结果) 对比分析表明:细石器文化与环境变化关系密切,在全新世JXG2 细石器狩猎者一直生活在以蒿为主的草原环境.在9 ka BP以前的早全新世,环境状况不断好转,人类已经在湖区活动,并逐渐增强;9 ka BP后最佳的水热组合,较高的草原覆盖,为细石器狩猎者提供充足的食物来源,推动文化进入鼎盛期;6 ka BP后随着环境干冷化,细石器文化也开始衰弱.孢粉分析发现9~6 ka BP高的禾本科含量及种类丰富的杂草花粉,与人类活动有关;尤其是禾本科含量在6.7~4 ka BP保持较高水平,此时段恰是陶片开始出现并普遍使用的时期,推测与JXG2 先民尝试种植农作物有关.高原东北缘在6 ka BP之前为细石器文化,6 ka BP之后高原史前文化开始发生分化,细石器狩猎者活跃在海拔较高的高原上,农业种植者占据了较低的河谷地带,在二者交接地带,形成了兼具细石器文化与农业种植文化特征土著新石器文化.  相似文献   
994.
Having analyzed the tree ring width and maximum latewood density of Pinus densata from west Sichuan, we obtained different climate information from tree-ring width and maximum latewood density chronology. The growth of tree ring width was responded princi- pally to the precipitation in current May, which might be influenced by the activity of southwest monsoon, whereas the maximum latewood density reflected summer temperature (June-September). According to the correlation relationship, a transfer function had been used to reconstruct summer temperature for the study area. The explained variance of reconstruction is 51% (F=52.099, p〈0.0001). In the reconstruction series: before the 1930s, the climate was relatively cold, and relatively warm from 1930 to 1960, this trend wa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ld-warm period of the last 100 years, west Sichuan. Compared with Chengdu, the warming break point in west Sichuan is 3 years ahead of time, indicating that the Tibetan Plateau was more sensitive to temperature change. There was an evident summer warming signal after 1983. Although the last 100-year running average of summer temperature in the 1990s was the maximum, the running average of the early 1990s was below the average line and it was cold summer, but summer drought occurred in the late 1990s.  相似文献   
995.
西宁地区黄土堆积的粒径分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对数正态分布的统计方法对青藏高原东北缘西宁盘子山黄土剖面的粒度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盘子山剖面的粒度分布呈现出5个对数正态分布粒度方式的组合,各地层单元的粒径大体可分为5组,粒度分别介于平均粒径为0.4、9、20、40、63μm的范围,各粒径区域占整体粒径分布的比例比较相近;并且粘粒、极细粉砂组分的分选程度较差。盘子山剖面的粒度分布方式与黄土高原地区的分布有一定差异,<4μm的组分在古土壤中占到11%~16%,在黄土中占到8%。无论在黄土堆积阶段,还是在古土壤发育阶段,盘子山地区相对于延长地区,20、40、63μm粒径组的比例都大,西宁盘子山地区黄土剖面的粗颗粒含量比较多。由于气候总体干旱、成土作用相对较弱,风化对黄土粒度组成的改变程度不会太明显,再加上青藏高原因冰川反复消融作用和磨蚀作用共同影响所产生的砂尘为黄土提供了可观的粗物质补给,因此盘子山剖面的黄土物源区呈现多样化特点。  相似文献   
996.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生态环境恢复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是西部大开发再造秀美山川、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阐述了黄土高原的生态现状及其自然地理特征,分析了影响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治理和发展的主要问题,并根据黄土高原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促进生态环境恢复的可行对策,即注重协调人地关系,建立雨水资源利用技术体系,建立统一的管理与培训体系,科学发展小城镇.  相似文献   
997.
青藏高原东北缘由于受到多个构造块体的共同约束,表现出复杂的地球物理特性和地质特性,本文利用甘肃数字地震台网(2001-2008年)的观测资料,采用系统分析方法(SAM),进行地壳剪切波分裂分析,获得研究区内18个台站共1005条记录的剪切波分裂参数.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介质各向异性在空间上存在差异,慢剪切波延迟时间表明了地壳介质各向异性的强弱变化特征,快剪切波平均偏振方向则反映了本区区域构造应力的空间变化特征.分析认为,祁连山-河西走廊活动构造区直接受青藏地块与阿拉善地块间相互作用,与青藏地块构造应力一致;甘东南活动构造区的应力环境主要受到内部活动断裂的共同作用,具有局部构造应力的特征.  相似文献   
998.
青藏铁路不同路基工程结构对路基裂缝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针对青藏铁路某试验段加筋路堤和站场路基等不同路基工程 ,本文介绍了冻土路基的温度和变形的试验结果 ,分析了加筋路堤和站场路基不同路基工程的地温变化和变形特征 ,并论述了加筋路堤和加宽路基等不同工程结构对路基裂缝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9.
贵州省喀斯特地貌分布面积及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邓晓红  毕坤 《贵州地质》2004,21(3):191-193,177
对贵州省喀斯特地貌进行了特征分析,讨论了喀地貌类型及其与人口、经济、植被和河网密度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00.
民乐6.1级、岷县5.2级地震前区域重力场变化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北缘重力观测资料进行系统分析.从动态的观点研究了2003年10月25日甘肃民乐6.1及5.8级地震和11月13日甘肃岷县5.2级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的重力场演化特征.得到如下结论:①从统一起算基准获得的青藏高原东北缘重力观测资料.较完整地反映了2003年10月25日发生的民乐6.1级、5.8级地震和11月13日发生的岷县5.2级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出现的流动重力前兆信息;②小波分解的重力场图像能较清晰地反映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区域性重力趋势变化和震中地区深部物质密度变化引起的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