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26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13篇
地球物理   24篇
地质学   15篇
海洋学   7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This paper identifies relationships between air mass properties and mesoscale rainfall when moist air blows over New Zealand's Southern Alps from the Tasman Sea. Around 50% of the variance in six-hourly rain volumes summed across three separate cross-mountain raingauge transects and in six-hourly rain volume spilling across the alpine divide are statistically explained by the following properties of the approaching air mass: relative humidity, wind velocity normal to the mountains, air mass stability and synoptically induced upward motion. These factors also explain about 25% (r≈0.5) of the variance in the downwind distance reached by the spillover rainfall. For the highest 10% of six-hourly rainfalls, spillover distance and magnitude a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700 or 500 hPa temperature.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equations suitable for predicting rainfall intensity and spillover are developed. A progression is described in the magnitude and depth of vertical motion and resulting condensation rates over the mountains as the properties of the incoming air mass evolve through a storm. These changes, together with greater downwind advection of ice particles compared to raindrops, explain the observed statistic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air mass properties and mountain rainfall.  相似文献   
62.
利用GODAS海洋温度资料、中国753站逐日降水资料以及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讨论了前期夏季西太平洋暖池热含量异常对江南春雨的影响,并通过高低层环流异常解释了其可能过程和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前期夏季暖池区热含量影响春雨的敏感海区位于9°~16°N,150°~166°E,与春雨强度呈显著反相关,前期夏季关键区热含量的显著偏低是春雨异常偏多的强信号。(2)多雨年和少雨年大气环流差值场与夏季暖池热含量(取反号)回归的次年春季大气环流形态基本一致。低层菲律宾海异常反气旋西北侧的暖湿西南气流输送及江南地区高层辐散抽吸运动是造成春雨偏多的直接原因。(3)关键区热含量在前期夏季的异常偏低使低层异常反气旋在其西北侧触发生成,并在菲律宾海附近持续存在(前夏至当年春季),春季引导强盛的西南气流向江南输送水汽;同时,热含量异常偏低在我国大陆东部激发出高层异常气旋并持续维持(前秋至当年春季),导致春季西风急流轴异常南压,高层形成异常辐散中心,形成强烈的抽吸作用,导致江南春雨显著偏多。前夏热含量显著偏高引起江南春雨偏少的过程则与之相反。  相似文献   
63.
在长春—四平地区100 km×100 km的范围内,分布有平均间隔10 km左右的147个自动气象站。结合该区域雷达回波强度资料,对2007~2011年4~10月的气象站雨量计小时降水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多步骤质量控制结果显示,有141个自动站雨量计的数据通过了检查,删除了6个错误站点的数据,对有疑问时段的数据作了标记。 利用质量控制后的5年夏季半年自动站雨量计小时降水数据,进行相关关系统计分析表明:距离在10 km以内的雨量计测量,平均相关系数均能达到0.6以上;雨量计距离小于5 km,平均相关系数在0.7以上;而站点距离超过20 km,相关系数普遍降到0.4以下;随着统计时间的增长(从分钟到月降水量),每个雨量计的测量值具有更高的空间代表性。  相似文献   
64.
近50年云南省雨日及降水量的气候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符传博  吴涧  丹利 《高原气象》2011,30(4):1027-1033
利用1959-2009年云南省30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通过计算趋势系数、相关系数等现代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近50年来云南省年、季、月雨日和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云南省多年平均雨日空间分布和降水量空间分布基本一致。降水量最大值出现在滇西南地区,滇中到滇东南地区相对较少;年雨日最大值也出现在滇西南地区,滇中地区最少...  相似文献   
65.
吕梁山区出现局地大暴雨为小概率事件,在县局的订正预报中有很大的难度。2010年8月11日位于吕梁市东北端的岚县出现了106.2mm的大暴雨,而吕梁的其它县、市只出现中雨以下量级降水。本文分析了造成本次强降雨的高低空环流形势、主要影响系统、水汽条件、云图与雷达回波资料以及本县特殊的地形特征等结果表明:本次局地大暴雨天气是由高空短波槽、中层切变线、副热带高压边缘西南暖湿气流共同作用产生的;对流层低层强盛的偏南气流为大暴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地面弱低压加强了辐合上升运动,特殊地形的抬升与阻挡作用,使强回波雨团长时间在迎风坡下的平坦地段停留,从而造成局地性的强降水。  相似文献   
66.
Soil water, stream water, groundwater and rain water were sampled through a storm event in a moorland catchment. Samples were analysed for major ions and deuterium. Chloride and deuterium are used as tracers to enable separation of the stream runoff hydrograph into three components: rain, soil and groundwater.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rain water arrives in the stream quickly during the event and contributes a significant volume to the runoff peak. The chemical signal in the rain water is, however, significantly damped, apparently due to mixing with soil water held in the catchment before the event. This is further modified before reaching the stream, apparently through mixing with a deeper groundwater component. Interpretation of tracer, chemistry and hydrological data to present an integrated picture of catchment hydrochemical response is difficult due to problems in the chemical and conceptual definition of the flow components.  相似文献   
67.
利用冬奥会气象观测站网资料、ERA5的0.25°×0.25°高分辨率再分析资料、常规探空资料以及激光雷达和风廓线雷达资料,从环流形势、温湿度和微物理特征以及雷达特征等方面对2020年11月17-19日冬奥会张家口赛区一次明显的雨转雪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低层前期的暖湿西南气流,为降水提供好的水汽和能量条件,后期强的干冷平流为相态转换提供有利条件。赛区出现雨转雪时,700 hPa温度低于-2℃,同时850 hPa温度低于2℃。零度层高度的快速下降是相态转换的重要温度判据,0℃线降到距地面400 m左右赛区降水相态已经转变为纯雪,低层风向的转向对赛场的雨雪相态转换有一定的指示意义。随着高空云冰和雪水含量逐渐增加,其出现最大值后,雨雪相态开始转换。降雪时激光雷达最大探测高度比降雨时有明显的降低,风廓线雷达低层风场的变化和雨雪相态关系密切,风廓线雷达探测的垂直速度变化也能反映雨雪相态的转换。  相似文献   
68.
基于流体动力学的探空仪GTS1湿度测量误差修正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准确的湿度垂直廓线对短期数值天气预报和中长期气候研究分析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但太阳辐射与高空云雨等因素导致探空湿度测量精度较低.针对探空仪GTS1白天进行湿度测量时存在明显偏干误差的现象,本文建立了GTS1湿度测量结构模型,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重点研究了太阳辐射对GTS1湿度测量的影响,同时探讨了其防雨/防辐射罩的防雨效果.结合改进的太阳辐射计算模型,利用Fluent模拟分析了防雨/防辐射罩云雨滴轨迹和内部温度场分布,数值仿真结果表明:在垂直气流下防雨/防辐射罩基本保护湿度传感器免受高空云雨的影响,对太阳辐射也起到一定防护作用.但太阳辐射对GTS1湿度测量的偏干影响仍较显著,海拔30km左右相对误差甚至高达70%.通过与RS92及GTS1探空湿度测量中的太阳辐射偏干误差相对比,发现基于流体动力学数值计算的湿度相对误差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趋势与之基本吻合.本文也给出了理论计算与实验测量存在一定差异的原因,进而以南京探空站2014年不同季节的温度、气压、气球的上升速度等探空数据为计算参数,获取了太阳辐射误差与海拔及环境温度的关系,并对四组探空湿度廓线进行太阳辐射误差修正,提升了GTS1探空仪高空湿度测量的精度.本文研究结果为探空湿度测量太阳辐射偏干误差的有效修正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9.
对流性降水雨滴谱特征及其与雷达反射率因子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利用OTT Parsivel激光降水粒子谱仪观测的南京地区梅雨季节对流性降水过程的雨滴谱资料和江苏省气象台龙王山雷达观测资料,结合天气形势,对梅雨季节对流性降水过程的微物理参量、平均雨滴谱和速度谱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在对平均谱拟合时发现,Gamma分布对小滴数目的估计和大滴端形状的符合程度效果好于M-P分布和对数正态分布,并且拟合了Gamma分布参数μ和λ的二次项关系;建立了雷达反射率因子与雨强的相关关系,并将Parsive激光降水粒子谱仪观测计算的回波强度与雷达观测的回波强度作以比较,结果表明:对于此次暴雨过程,雷达观测到的回波强度有低估的现象,并且Parsivel粒子激光探测仪观测计算的回波强度越大,雷达低估的现象越为明显。回波修正后,用统计的Z-I关系式估算的降水量与Parsivel测得的降水量更为接近。  相似文献   
70.
湿层结参数非常数时雨团模型中的位势不稳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杰  张铭 《气象科学》2012,32(5):550-558
建立了圆柱坐标下湿层结参数在垂直方向不为常数时的非轴对称雨团数学模型,着重讨论了其中的位势不稳定问题。抽象出了暴雨发生前期、盛期和发生后的三种典型湿层结参数的垂直分布。得到了此时位势不稳定的判据,分别给出了不稳定扰动增长率与稳定扰动振荡圆频率的上、下界。并在该参数取分2段常数的情况下,进行了解析求解。得到以下结论:该模型雨团在水平方向可有螺旋结构,这与用雷达资料得到的实际情况一致。在暴雨发生前期,有位势不稳定发生;且螺旋臂条数越多,雨团半径越小,不稳定增长率的上界越大。在暴雨盛期,整层为弱位势稳定层结,无位势不稳定发生;扰动螺旋臂条数越少,半径越大,其振荡圆频率下界越大。在暴雨结束后,整层为强位势稳定层结,也无位势不稳定发生;扰动螺旋臂条数越多,半径越小,其振荡圆频率的上界越大。在该参数取为2段常数情况下,且下层与上层其分别为负、正值时,有位势不稳定发生,且雨团的螺旋臂越多、半径越小及不稳定层次越厚,其增长率越大。该不稳定雨团的垂直结构在下层大体为半个正弦波,波长随不稳定层次的增厚而增大;在上层则为指数分布,且随高度增加迅速趋于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