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24篇
  免费   528篇
  国内免费   433篇
测绘学   435篇
大气科学   576篇
地球物理   742篇
地质学   1413篇
海洋学   237篇
天文学   216篇
综合类   190篇
自然地理   17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64篇
  2021年   90篇
  2020年   78篇
  2019年   97篇
  2018年   79篇
  2017年   111篇
  2016年   132篇
  2015年   121篇
  2014年   172篇
  2013年   177篇
  2012年   170篇
  2011年   237篇
  2010年   238篇
  2009年   241篇
  2008年   235篇
  2007年   207篇
  2006年   206篇
  2005年   169篇
  2004年   151篇
  2003年   115篇
  2002年   120篇
  2001年   110篇
  2000年   91篇
  1999年   86篇
  1998年   72篇
  1997年   69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51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44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3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51.
天津市地下水开采对地面沉降影响的多元回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下水的过量开采是天津市引起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因此天津市提出了“压缩地下水开采量”、“地下水人工回灌”、“调整地下水开采层次”等控制地面沉降的3大技术措施。经过多年的努力,控制地面沉降效果明显。如何解决地下水开发与控制地面沉降的关系,更好的贯彻这3大技术措施,是该文编写的初衷。即在开采同样地下水量的情况下,如何使地面沉降量最小;或在地面沉降量容许的情况下,如何开采最大量的地下水。压缩地下水开采量是治理地面沉降的根本措施,亦即如何压缩采水量或调整开采层次会达到最好效果。论文对天津市某区各个地下水开采层的多年累计开采量、累计沉降量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建立了该地区累计沉降量及各个地下水开采层的多元相关方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个地下水开采层对地面沉降影响的相关程度。以此为该区控制地面沉降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2.
地下开采引发地面沉陷的未确知聚类预测方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未确知聚类预测法进行优化,并将其应用于开采地面沉陷的预测研究。采用开采地面沉陷的实测数据按最大沉陷量进行分类,利用各分类影响因素的均值表示各分类中心,并确定各影响因素的未确知测度函数。由待测对象指标的综合未确知测度与各分类指标的未确知测度间的距离来确定待预测对象所属等级,给出了预测值的计算公式。经计算验证,该方法的正确率为75%。但在实际应用中,为了保证地表建筑设施等更加安全,允许预测级高判,则正确率可达100%。针对某铁矿一观测点进行预测,并与实测数据比较,结果表明,未确知聚类预测的结果是令人满意的,为开采地面沉陷的预测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53.
煤矿区沉降与遥感监测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晋城市煤矿区沉降研究为例,介绍了应用遥感图像调查与数字高程模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煤矿区沉降研究及监测。监测结果表明,沉降区主要集中在该区域的西北部,沉降区面积较大,沉降原因是大矿开采3#煤层,导致地面沉降,只有2处沉降由小煤矿开采9#煤层引起。经验证,具体位置虽有差异,但沉降区基本与实际吻合。依据当前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的发展,对煤矿区遥感综合监测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4.
靖远矿区采煤沉陷区复垦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靖远矿区为例,从土地复垦和恢复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建立了靖远矿区采煤沉陷区复垦综合评价系统,选择土壤条件(土层厚度、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土壤水分)、地形改造条件(地面坡度、地表破坏程度、改造难易程度)、气候及水文条件(年降雨量、灌溉条件)作为分类及评价因子对复垦潜力进行评价。将采煤沉陷地分为四种潜力区,对每种潜力类型区的复垦开发利用方向进行了优化设计,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对靖远矿区采煤沉陷地的复垦能力以及复垦过程中用地结构的优化作了探讨,以期对当地沉陷地的复垦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5.
关于海平面上升及其环境效应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陈梦熊 《地学前缘》1996,3(2):133-140
沿海地区地质环境复杂。由于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活动日益增多,对地质环境进一步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特别是“温室效应”引发的海平面上升,使各种地质灾害更加激化。文章详细探讨了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因素,理论海平面与相对海平面升降幅度的评估,以及海平面上升所造成的地质环境效应与相应的防治对策,特别强调控制沿海城市地面沉降,以减轻海平面相对上升造成的危害,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6.
通过数值试验对高原地表反射率变化的气候效应进行了敏感性研究,同时对观测的近40年中国区域气候变化趋势作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高原主体地表反射率增加是我国短期气候变化的重要控制因子之一,它能造成东亚夏季风和高原夏季风的显著减弱,使夏季我国东部季风区北方变暖,南方变冷,季风降水普遍减少。  相似文献   
57.
Surface renewal analysis for sensible and latent heat flux density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High frequency temperature measurements were recorded at five heights and surface renewal (SR) analysis was used to estimate sensible heat flux density (H) over 0.1 m tall grass. Traces of the temperature data showed ramp-like structures, and the mean amplitude and duration of these ramps were used to calculate H using structure functions. Data were compared with H values measured with a sonic anemometer. Latent heat flux density (E) was calculated using an energy balance and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E computed from the sonic anemometer data. SR analysis provided good estimates of H for data recorded at all heights but the canopy top and at the highest measurement level, which was above the fully adjusted boundary layer.  相似文献   
58.
罗会邦  陈蓉 《气象科学》1995,15(4):17-29
本文总结了“青藏高原大地形及西太平洋暖池势力强迫对东亚及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专题五年来的主要研究工作。其中包括青世故高原东部大气热源的时间演变特征,夏半年高原热源异常对我国降水和北半球环流的影响;西沙海温变化特征及其与我南方降水的关系,北太平洋海温主因子特征及其与华南前汛期降水的变化。  相似文献   
59.
本文在系统分析静海台井下地震记录图的基础上,发现并解决了具有一定实际和理论意义的两个问题:其一是证明了最初误认为是干扰的“双脉冲”图形实际上均是微地震。从而指出研究静海周围地区的地震活动性应考虑微震活动问题。其二确认静海周围地区微震波形的4个主要震相是P、PP、S和SS,并对地面反射波PP和SS能够观测到的条件作了初步分析,其结果进一步说明井下地震记录较之地面记录更为“逼真”,复杂和丰富。  相似文献   
60.
This work is devoted to the physico-chemical study of cadmium and lead interaction with diatom–water interfaces for two marine planktonic (Thalassiosira weissflogii = TW, Skeletonema costatum = SC) and two freshwater periphytic species (Achnanthidium minutissimum = AMIN, Navicula minima = NMIN) by combining adsorption measurements with surface complexation modeling. Reversible adsorption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at 20 °C after 3 h of exposure as a function of pH, metal concentration in solution, and ionic strength. While the shape of pH-dependent adsorption edge is similar among all four diatom species, the constant-pH adsorption isotherm and maximal binding capacities differ. These observations allowed us to construct a surface complexation model for cadmium and lead binding by diatom surfaces that postulates the constant capacitance of the electric double layer and considers Cd and Pb complexation with mainly carboxylic and, partially, silanol groups. Parameters of this model are in agreement with previous acid–base titration results and allow quantitative reproduction of all adsorption experi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