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50篇
测绘学   54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69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3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54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提出一种结合GPS相位观测值与全球电离层图提取区域电离层总电子含量的方法。由于没有采用伪距观测值,无需考虑差分码偏差的影响。实验表明,在不同区域以及不同电离层活动条件下,用该方法改正电离层延迟,其单频定位精度较采用全球电离层图有显著提高,与采用相位平滑伪距电离层延迟改正的结果总体上相当。  相似文献   
152.
基于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武汉站GPS观测数据,解算得到了2009年7月22日日食及其前后两天可观测卫星传播路径上的TEC和ROT值.研究显示,日食发生过程中,空间电离层存在异常扰动,TEC值相对其前后两天有明显的降低,在日食结束8小时后电离层也出现了异常扰动;ROT经历了先降低然后恢复的过程,降幅高达0.3TECU/分钟.  相似文献   
153.
154.
针对基于神经网络的电离层TEC短期预报存在精度较低、易陷入局部最优的问题,利用CODE中心提供的TEC数据及地磁活动指数,建立基于麻雀搜索算法(SSA)改进Elman神经网络的电离层TEC短期预报模型,并通过BP模型、Elman模型及SSA-Elman组合模型分别对电离层平静期和扰动期中低纬度TEC进行5 d连续预报....  相似文献   
155.
电离层GPS掩星观测改正TEC反演方法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电离层掩星观测中,当低轨卫星(LEO)轨道高度较低时,轨道以上的电离层电子总含量(TEC)对掩星反演的影响不能忽略.目前,一般采用指数函数等外推方法来处理该问题,对反演结果可能引起较大误差.为提高电离层掩星反演精度,本文研究利用LEO处于非掩星一侧GPS观测数据的改正TEC新反演方法.用三维射线追踪程序计算出电离层掩星观测模拟数据,分别应用改正TEC方法和外推方法进行反演,将反演结果与所用模式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对于轨道高度约800km的GPS/MET掩星模拟数据,外推方法和改正TEC方法反演结果都与模式值基本一致;对于轨道高度约400km的CHAMP掩星模拟数据,外推方法误差较大,改正TEC方法反演结果与模式值相符得较好.将改正TEC方法应用于GPS/MET实测数据的反演,取得了合理的结果.这些说明,改正TEC算法是一种有效的电离层掩星反演方法,尤其是对于轨道较低的LEO的电离层掩星观测反演特别有用.  相似文献   
156.
利用2004年11月6~10日磁暴发生期间南极区域内的中国中山站GPS常年跟踪站(ZHON)和国际GPS服务站(CAS1, MCM4, SYOG, MAW1)的GPS观测数据,计算了可观测卫星传播路径上的TEC和ROT值,进而依据TEC的波动频率和幅度推估出极区碎片的个数,分析了极区磁暴期间电离层响应及其极区碎片特性. 最终所得TEC和ROT结果与极区地磁场Dst和Kp指数信息相吻合,如实地反映了磁暴事件和极区碎片的出现. 本文所做工作在国内尚未开展,因此所用方法和结论为将来这一方向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7.
Predicting global climate change is a great challenge and must be based on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how the climate system components behave. Precipitable water vapor (PWV) is one of the key components in determining and predicting the global climate system. It is well known that the local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have a direct influence on the production of PWV. However, the influence of solar activity on atmospheric dynamics and their physical mechanisms is still an open debate, where past studies are focused at mid-latitude regions. A new method of determining and quantifying the solar influence on PWV based on GPS observations to correlate the GPS PWV and 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 variations is proposed. Observed data from Scott Base (SBA) and McMurdo (MCM) stations from 2003 to 2005 have been used to study the response of PWV to solar activity. In the analysis, the effects of local conditions (wind speed and relative humidity) on the distribution of PWV are investigated. Results show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PWV and solar activity for four geomagnetic storms, with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of 0.74, 0.77, 0.64 and 0.69, which are all significant at the 95% confidence level.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EC and PWV changes during the absence of storms. On a monthly analysis, a strong relationship exists between PWV and TEC during storm-affected days, with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of 0.83 and 0.89 (99% confidence level) for SBA and MCM respectively. These indicate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seasonal signal in the Antarctic region, which is very active (higher) during the summer and inactive (lower) for the winter periods.  相似文献   
158.
Thresholds of TEC variability describing the plasmaspheric disturbed state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A classification of the TEC variability is attempted in order to describe the disturbed states of the ionosphere and plasmasphere. Four different disturbed states are distinguished, according to the amplitude of TEC variability. Remarks are made regarding the variability and geomagnetic storms.  相似文献   
159.
何建辉  张学民  林剑  王敏  申旭辉 《地震》2017,37(2):126-134
利用中国大陆陆态观测网(CMONOC)的下关、 昆明和庐州GPS台站, 对汶川地震引起的同震电离层扰动(CID)进行研究。 通过对GPS原始观测数据进行处理证实汶川地震存在5个明显的同震电离层扰动(CID)现象。 根据GPS TEC时间序列和走时, 得到在电离层高度CID的水平传播速度为1.1 km/s, 属于震中区地表抬升引起的声波在电离层中传播速度; 同时, 也得到次一级CID传播速度接近0.7 km/s, 认为可能是重力波。 在此基础上, 利用射线追踪模型寻找震中位置发现, 当CID水平传播速度为1000 m/s时, 发震时刻对应的标准偏差能达到最小值19.55 s, 相应的CID起源位置是30.8°N, 103.15°E, 距离实际震中西南方向33.6 km。  相似文献   
160.
宋锐  刘静  张学民  何建辉 《地震》2019,39(3):95-105
基于GPS TEC数据, 以2016年4月13日发生在缅甸的M7.2地震为例, 通过限定上、 下阈值的扰动提取方法分析了地震电离层效应在中国区域的时空分布。 结果显示, 该地震前2~4天, 中国区域的TEC扰动为地震电离层前兆; 其中4月11日(震前2天)电离层扰动受地震的影响最大, 扰动范围可达2816 km; 同时还发现4月11日异常最明显的区域在震中偏北方向(中国南部), 单独提取该区域经度链上的JPL TEC数据, 发现异常区域内北驼峰北移的现象, 并用静电场理论对异常区域向北偏移的物理机制做了分析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