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7篇
  免费   387篇
  国内免费   1069篇
测绘学   36篇
大气科学   101篇
地球物理   222篇
地质学   2190篇
海洋学   9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50篇
自然地理   243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72篇
  2019年   104篇
  2018年   80篇
  2017年   105篇
  2016年   89篇
  2015年   104篇
  2014年   118篇
  2013年   130篇
  2012年   155篇
  2011年   129篇
  2010年   100篇
  2009年   134篇
  2008年   124篇
  2007年   166篇
  2006年   215篇
  2005年   149篇
  2004年   101篇
  2003年   131篇
  2002年   91篇
  2001年   67篇
  2000年   129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71.
藏南罗布莎铬铁矿床铬尖晶石矿物学与矿床成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西藏罗布莎铬铁矿床是我国目前研究程度最高、规模最大、地幔橄榄岩相对新鲜的豆荚状铬铁矿床,主要工业矿体产于蛇绿岩壳-幔边界(即岩石莫霍面)以下方辉橄榄岩相带一定层位中,主要有块状、浸染状和豆状等矿石类型。罗布莎铬尖晶石成分变化范围大,依据铬尖晶石的化学成分与矿物学研究至少可识别出3个期次铬尖晶石:(1)成矿前期铬尖晶石,主要以熔蚀残斑晶、出溶晶及少量自形晶形式产于方辉橄榄岩中,以富Al2O3为特征,Cr#值变化范围大(17.19~66.30),且大部分小于60,并与Mg#值呈负相关关系,由出溶晶,残斑晶到自形晶铬尖晶石,总体表现向富Cr、Fe的方向演变;(2)成矿主期铬尖晶石,可分为早、晚2个阶段。早阶段铬尖晶石主要以它形晶产于不同类型铬铁矿石中,部分呈自形-半自形晶产于铬铁矿体的纯橄岩外壳中,主要以富铬为特征,矿石中Cr#值变化范围小(70.08~87.03),均大于60,其中块状铬铁矿具有最高的Cr#和Mg#,由纯橄岩外壳中副矿物铬尖晶石向豆状、浸染状矿石以及块状矿石演变过程中,铬尖晶石化学成分总体向更富Cr、富Mg方向演变;晚阶段铬尖晶石:主要以自形-半自形晶产于具堆晶结构的纯橄岩相带中,成份上以更加富而贫Al2O3,且具有最低Mg#(18.79~44.77)值为特征;(3)成矿晚期铬尖晶石,主要以网状集合体产于豆状-网脉状(眼眉状)矿石中,以更贫Al、富Fe为特征,具有最高的Cr#值和低的Mg#值。综合研究表明,罗布莎铬铁矿中的铬主要来自原始地幔岩本身,且主要来自于地幔橄榄岩中2种辉石的不一致熔融和对副矿物铬尖晶石的改造,原始富铬矿物可能来自地幔深部的八面体硅酸盐矿物。罗布莎豆荚状铬铁矿的成矿作用具有多期次、多成因、多种构造背景下成矿特征,成矿作用过程经历了由大洋中脊(MOR)扩张环境向岛弧体系俯冲环境的转变过程,洋内俯冲带之上(SSZ)的弧间盆地环境是形成冶金级豆荚状铬铁矿的最为有利构造环境。研究提出了罗布莎铬铁矿的"三阶段"成矿模式,即,经历了大洋中脊预富集阶段,俯冲带之上主成矿阶段及之后的构造抬升改造阶段。纯橄岩与方辉橄榄岩接触带之下的方辉橄榄岩相带是寻找较大规模铬铁矿床的有利地带。  相似文献   
872.
本文分析了尼雄矿田滚纠铁矿与成矿相关的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并对其进行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显示,岩石富硅(SiO2平均分别66.76%和70.98%)、富碱(ALK平均为6.28%和7.70%),铝饱和指数均小于1.1,属中高K钙碱性I型花岗岩。两者具相似的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配分模式图和微量元素原始地幔蛛网图,∑REE较低(∑REE分别是 130.6×10-6和134.3×10-6),弱Eu负异常(δEu分别为0.84和0.88),弱-中等轻重稀土分馏,(La/Yb)N分别平均8.07和6.72。 Rb、Pb、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稀土元素富集,Ba和U、Nb、Ta、P 、Ti等高场强元素亏损,显示弧岩浆作用特点,指示岩石形成于弧后伸展环境,岩浆源区具壳幔混源的特征。LA-ICP-MS锆石U-Pb测年显示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分别形成于113.6±1.2Ma和112.6±1.6Ma,属早白垩世晚期岩浆活动产物。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滚纠铁矿与成矿相关的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因班公湖-怒江洋壳向南俯冲,并于~113Ma发生冈底斯陆壳和羌塘陆壳对接,已俯冲的班公湖-怒江洋壳发生板片回转,导软流圈地幔流体上涌,其所带来的巨大热能引发岩石圈地幔和上覆地壳发生部分熔融,形成以壳源为主的壳幔混源岩浆,在弧后拉张环境下上侵形成。  相似文献   
873.
西藏甲玛矿区角岩特征及其对深部找矿的意义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王登红  唐菊兴  应立娟  林彬  丁帅 《岩石学报》2011,27(7):2103-2108
角岩是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近年来钻探工作大量揭露的赋矿围岩之一,其中蕴藏的钼铜资源量已达大型以上规模,不但为甲玛增加资源量提供了新的保障,而且在矽卡岩型和斑岩型之外增加了一种新的矿石类型。但角岩的研究相对薄弱,对其在深部找矿方面的研究更是空白。本文通过对甲玛角岩基本特征的研究,归纳了角岩的空间分布,分析了角岩的物质组成,结合角岩中裂隙的统计结果,推测了深部岩体的中心位置,为深部找矿提出了建议。认为甲玛矿区角岩分布广但厚度不均匀,以ZK3218钻孔最厚(达1027m),向周围逐渐减薄,到矿区西南角和西端多个钻孔中尖灭。角岩型矿体以辉钼矿和黄铜矿为主,ZK3217钻孔中矿体厚达900m,紧邻ZK3218钻孔,矿化普遍,但品位较矽卡岩低。角岩中裂隙统计表明,在ZK1616至ZK3216一带,裂隙密度达40条/米以上,向周围减少。综合角岩的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等特征, 认为甲玛矿区为角岩提供热源的深部岩浆分布在ZK3216-ZK3217-ZK3218一带,建议布置深钻,深部可能存在矽卡岩型矿体和斑岩型矿体。  相似文献   
874.
为确定念青唐古拉成矿带斑岩型矿床的成矿时间,对亚贵拉铅锌钼多金属矿集区斑岩钼矿的5件辉钼矿样品进行了Re-Os同位素分析,所获辉钼矿模式年龄在(64.27±0.90)~(65.97±1.13)Ma范围内,等时线年龄为(65.0±1.9)Ma(MSWD=3.2)。亚贵拉辉钼矿属主碰撞期成矿,成矿与短期内大规模的岩浆活动有关,暗示念青唐古拉—冈底斯地区存在大规模的主碰撞期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875.
In Southwest China, Gondwana-affinity Permo-Carboniferous deposits are known to occur in the Northern Himalayas, the Lhasa Block and the South Qiangtang Block, the Baoshan Block and the Tengchong Bock. The three-fold clastic successions, namely diamictite–pebbly mudstone–dark mudstone and shale are commonly interpreted as representing deposits of glacial–deglacial–post-glacial periods in marine environments. Deposits, for example, the Dingjiazhai Formation in the Baoshan Block, the Kongshuhe Formation in the Tengchong Block, the Yongzhu Group and the Poindo Group in the Lhasa Block, are all succeeded by carbonate deposits. This marks a significant change from post-glacial clastic environment to a carbonate environment. Available paleontological data show that the change from post-glacial clastic environment to carbonate environment took place in the Baoshan, Tengchong and Lhasa Block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Artinskian. The carbonate environment in the Baoshan Block was spoiled by the eruption of the Woniusi Basalts, and in the Xainza area of the Lhasa Block was shortly replaced by clastic environment until the Kungurian. In the northern Himalayas limestones began to occur in the Late Permian in a fluctuating manner.  相似文献   
876.
国家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NGTC)长石调查组在2009年对大量的"西藏红色长石"原料进行了宝石学性质、原石外围物质组成等实验室研究基础上,于2010年5月对西藏日喀则地区白朗县与江孜县交界的门措村、扎林村(E29°04′01.5″,N89°20′54.8″)进行了地质学、矿床学、地层学(包括地层剖面,洪积物、坡积物分析)及地貌学等一系列的实地考察,与村民访谈,观看收样过程及"红色长石"样品。考察及研究表明,所调查地点的"红色长石"是人工撒在地表及埋在浮土层中的,该观点支持了2009年实验室内研究的推断。  相似文献   
877.
西藏扎西康铅锌锑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扎西康铅锌锑多金属矿已发现规模较大的四个矿体,控制资源量达100万吨以上.矿体均分布在NNW或NNE张扭性断裂破碎带内,受断裂破碎带控制,矿体与围岩界线明显.铅同位素位组成显示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上地壳,包裹体研究成矿流体为中低温-低盐度成矿,氢、氧、硅同位素组成显示成矿流体主要为大气降水下渗循环构成的地热水.硫同位素特...  相似文献   
878.
拉屋铜锌矿床位于冈底斯铜铅锌多金属成矿带东段,成矿地质条件非常有利.矿体赋存于NW向同沉积断裂(F3)及附近的矽卡岩地层中,呈层状、似层状、透镜体状,主要受矽卡岩层与喷流机构构造控制,为典型的喷流沉积后期热液叠加改造矿床.经系统的地、物、化勘查,控制了铜、锌(333以上)资源量达13.56万吨.文章总结了该矿区地质特征...  相似文献   
879.
古近纪业阿供组火山岩分布于西藏东部类乌齐镇业阿供村,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30.54±0.8Ma,岩石具有高碱、低Ti的特征,在SiO2-K2O图解中位于钾质岩区,属于碱性钾质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业阿供组钾质火山岩很可能源于古俯冲流体交代的富集地幔源区经过部分熔融作用,形成于碰撞后的板内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880.
There are large scale chert formations of different ages exposed widely in southern Tibet,along Yarlung-Zangbo suture zone. The typical chert specimens were sampled from Pengcuolin,Xialu and Zongzhuo profiles.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is applied for effectively extracting the geochemical information of the chert,and the raw data are processed by R-factor analysis. The first,second and third factors representing terrigenous,authigenic and hydrothermal constituents are extracted from the analysis r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