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12篇
  免费   1998篇
  国内免费   2250篇
测绘学   313篇
大气科学   1509篇
地球物理   1592篇
地质学   4970篇
海洋学   787篇
天文学   74篇
综合类   1084篇
自然地理   1331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106篇
  2022年   251篇
  2021年   293篇
  2020年   256篇
  2019年   335篇
  2018年   295篇
  2017年   362篇
  2016年   352篇
  2015年   396篇
  2014年   490篇
  2013年   466篇
  2012年   589篇
  2011年   589篇
  2010年   559篇
  2009年   554篇
  2008年   508篇
  2007年   583篇
  2006年   573篇
  2005年   505篇
  2004年   415篇
  2003年   379篇
  2002年   337篇
  2001年   361篇
  2000年   282篇
  1999年   291篇
  1998年   242篇
  1997年   216篇
  1996年   195篇
  1995年   164篇
  1994年   133篇
  1993年   142篇
  1992年   97篇
  1991年   70篇
  1990年   58篇
  1989年   42篇
  1988年   40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11篇
  1977年   13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01.
采用英国Hadley中心GISST海冰面积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中国地面降水和气温资料,运用EOF分解,小波分析和合成分析等方法,初步探讨了格陵兰岛两侧附近冬春季海冰面积变化特征及其与初夏6月中国气温和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格陵兰岛东西两侧海冰面积呈显著反相变化,并且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周期性振荡,冬春季格陵兰-寻威海海冰与初夏6月中国长江以北气温(降水)正相关(反相关),与长江以南气温(降水)反相关(正相关),而对于戴维斯海峡-拉布拉多海海冰则具有相反的相关型,大尺度500hPa环流合成分析初步表明,冬春季格陵兰附近海冰面积变化伴随着北极极涡环流和北半球阻塞高压的持续异常,海冰变化可能是影响初夏中国气温和降水的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202.
2002年南海季风建立及其雨带变化的天气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利用南海海 气通量观测试验资料结合NCEP ,GPCP以及GMS - 5云图资料 ,综合分析了 2 0 0 2年 5~ 6月南海西南季风建立过程及其雨带变化 ,确定 5月 14日西沙及北部海区西南季风爆发 ,5月 15日整个南海季风爆发 ,季风爆发时间属于正常年 ;季风爆发时风向、风速、云量、降水、湿度、辐射及海面温度等要素都发生突变。这种突变是由大气环流的突变造成的。季风爆发前后大气环流变化过程是 :80~ 90°E越赤道气流加强 ,同时印缅低压加深 ,孟加拉湾南北向气压梯度增大 ,而后东亚大陆上气旋发展东移 ,副热带高压东撤 ,孟加拉湾低压槽前的赤道西风突然加强越过中南半岛 ,南海北部首先出现强西南风 ,继而南海季风迅速地全面爆发。孟加拉湾西南风加强到南海季风爆发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大陆冷空气南下起了重要的作用。南海季风爆发时呈现单雨带型 ,而后由单雨带型转变为双雨带型 ,雨带受副热带高压和季风系统共同影响 ,并且随着副热带高压移动位置变化。  相似文献   
203.
Water tank experiments are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convection flow induced by bottom heating and the effects of the ambient wind on the flow in non-symmetrical urban street canyons based on the PIV (Particle Image Visualization) technique. Fluid experiments show that with calm ambient wind,the flows in the street canyon are completely driven by thermal force, and the convection can reach the upper atmosphere of the street canyon.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motions also appear above the roofs of the buildings. These are the conditions which favor the exchange of momentum and air mass between the street canyon and its environment. More than two vortices are induced by the convection, and the complex circulation pattern will vary with time in a wider street canyon. However, in a narrow street canyon, just one vortex appears. With a light ambient wind, the bottom heating and the associated convection result in just one main vortex. As the ambient wind speed increases, the vortex becomes more organized and its center shifts closer to the leeward building.  相似文献   
204.
高斯平面坐标换算到测区平均高程面上的方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鲍建宽 《测绘工程》1997,6(3):46-49,55
依据高斯投影原理,提出了一种在高斯平面与任决高程平面间进行坐标转换的方法,并设计了相应的计算软件。  相似文献   
205.
206.
3DstructuralreconstructionofMohointheTangshanearthquakeareabyusinginversionofcurvedinterfaceXIAOLINGLAI(赖晓玲)XIANKANGZHANG...  相似文献   
207.
I.INTRODUCTIONReseri,oirsonoverloadedriverswillreachthestateofrelativeequilibriumwithcontinuousdevelopmentofsedimentation.Insuchcase,thereisdePOsitinfrontofthedam.Thereforethesiltpressureonthedambodyisconsiderablylarge.Sedimentationelevationinfrontofthedamisoneofthefactorsofcalculatingthesiltpressure.Inaddition,tokeeplong-termworkingstorageinreservoif,itisnecessarytoinstallbottomoutlets.Asthereisapressureconduitinfrontoftheoperatinggateofthebottomoutlet,thesedimelltenteredtheconduitwill…  相似文献   
208.
李延香  徐传玉  滕俏斌 《气象》1997,23(11):22-26
华北地区区域性暴雨综合预报技术是以HLAFS数值降水预报产品为基础,以物理量诊断为主要依据,综合使用上卫星云图,常规气象资料和国内外数值预报产品等众多信息逐步订正,以人机结合方式制作华北地区区域性暴雨预报的技术。实验表明,该技术对华北暴雨有较好的判断和预报能力,其主要特点是;基本上模拟预报员的预报思维和业务流程制作暴雨预报1,系统分段执行,透明度大,便于改进,也有利于预报员了解暴发生发展的机理和规  相似文献   
209.
孙天林  王燕群 《地震》1997,17(4):425-428
着重介绍了北京顺义4.0级地震前后板桥井水位的异常特征,并通过对板桥井二次异常的对比分析研究,提出井水位异常时间尺度与震级之间的可能关系。  相似文献   
210.
次生孔隙是戴南组一段(E2d1)砂岩储层的主要孔隙类型,其分布与油气聚集关系密切。本文在沉积、成岩作用研究基础上,探讨了次生孔隙成因机理,指出有机酸的溶解作用是形成戴南组一段次生孔隙的主要原因,并根据有机质成熟生烃和粘土矿物的转变导致的泥岩压实异常特征,进行次生孔隙的横向分布预测,取得了凹陷不同构造带次生孔隙分布与油气聚集规律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