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0篇
  免费   233篇
  国内免费   467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球物理   105篇
地质学   1685篇
海洋学   174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52篇
自然地理   1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97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121篇
  2011年   116篇
  2010年   104篇
  2009年   101篇
  2008年   137篇
  2007年   123篇
  2006年   93篇
  2005年   95篇
  2004年   83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煤和分散有机质(煤系泥岩或页岩)对煤成油田的贡献大小一直没有获得统一认识,这导致煤是否具有生排油能力直到现在仍然争论不休。选择了两个典型侏罗系煤和一个煤系泥岩样品,分别进行了限定体系热解生烃模拟,结果表明热解特征较差的泥岩(H/C 0.77,IH 146mg/g)却比中等富氢煤(H/C 0.82,IH 260mg/g)的生油量高出2.7倍,是一般煤(H/C 0.75,IH 199mg/g)生油潜力的6倍。这暗示着在煤成油评价中,不能简单把煤和煤系分散有机质对等进行评价,不然会低估煤系相对分散有机质的贡献而过高估计了煤的作用。热解模拟结果与吐哈盆地台北凹陷煤系岩石中有机质含量对比结果表明,该凹陷煤成油更可能来自于煤系泥岩而不是煤本身。此外,通过分析发现煤中液态烃稳定性较差,一般在低熟阶段就开始裂解生气,因此,被国内外学者普遍采纳的,IH(或S1)随成熟度变化的趋势不能作为判断煤排油门限的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992.
济阳坳陷新生界岩性油气藏特征及油气富集条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济阳坳陷是一个富含油气的新生代断陷一坳陷盆地,不同区带上岩性油气藏的富集需要同时具备3个基本条件.1)丰富的油源是油气富集的物质条件,济阳坳陷发育多套有效烃源岩,其层系厚度大,分布面积广,资源规模大,与储集砂体之间具有利接触关系.2)优质的砂岩体岩性圈闭是油气富集的聚集条件,应具有圈闭规模大、发育有利的储集相类型和良好储集层的特点.圈闭规模大表现为大规模砂岩体岩性圈闭或数量众多的小型岩性圈闭叠合连片,有利的储集相主要集中在少数3种类型即(扇)三角洲相、浊积扇相和河流相,其中各类储集相的扇中亚相最有利于油气聚集,良好的储集层表现为具有好的砂体类型,并与次生孔隙带形成匹配.3)汇流通道的存在是油气富集的输导条件,充足的油气通过断层汇流通道和孔隙(裂隙)汇流通道运移,在砂岩体圈闭聚集成藏并形成油气富集.因此,济阳坳陷岩性油气藏表现出"主元富集"的特征,即上述的3个基本条件控制了油气在部分次级单元的少数区带发生富集.  相似文献   
993.
中国油气化探的近期进展和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玉平  赵克斌  吴传芝  蒋涛  王国建 《地质通报》2009,28(11):1614-1619
近10多年来,中国油气化探理念发生了重要转变,并取得了重大进展。开展了油气化探异常类型及成因机理研究,进行了烃类垂向微渗漏模拟试验,提出了“气相压驱裂隙渗透”理论;在酸解烃、蚀变碳酸盐、荧光、紫外等传统方法的基础上,开发了热释烃、高效液相色谱芳烃、物理吸附气、微生物专性烃菌等新方法;进行了非常规油气资源,尤其是天然气水合物、无机成因气的油气化探应用研究;开展了复杂地表区如沙漠、戈壁、黄土塬、山区等化探技术方法的研究;进行了雪样地球化学方法试验;海上化探蓬勃发展,尤其在南海、东海、黄海、渤海和台湾海峡开展了大量油气化探工作;研发了新的数据处理和解释评价技术,如决策分析、分形几何、人工神经网络等得到应用,建立了中国主要含油气盆地油气化探数据库。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油气化探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994.
索孝东  李德春  宋喜林 《地质通报》2009,28(11):1638-1642
壤中游离烃技术采用车载高精度气相色谱仪和车载专用钻机采样设备,进行壤中气态烃(C1—C5)直接进样分析。该技术较好地解决了壤中气采集与分析过程中的密封性和微量、超微量烃气的检测问题,实现了样品采集、分析与解释的现场化和一体化。相对于土壤吸附烃或酸解烃测量,游离烃异常能够更好地反映地下油气藏中烃气的现代活动状况,且较少受到地表景观和岩性条件的影响。内蒙古二连盆地吉尔噶郎图凹陷的稀油勘探和新疆塔里木盆地大宛齐地区浅层油气藏的滚动勘探应用实例表明,该技术在浅层油气田勘探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同时指出,壤中游离烃技术,还不能很好地判断异常与油气的绝对对应关系,不能回答含油气多少等问题。在圈闭评价或钻探中,化探成果要与地震、地质等资料紧密结合,进行综合分析,特别强调不要跨跃勘探阶段使用化探资料。  相似文献   
995.
蒲燕萍  孙春岩  陈世成  罗伟  孙艳  张海东 《地质通报》2009,28(11):1656-1661
研究工区范围为南海琼东南盆地至西沙海槽一线的海域。数据来自:中国地质大学参加了2000年和2006年在中国南海西沙海槽工区天然气水合物地球化学勘探,通过现场快速勘查实测和室内分析测试得到的多种烃类数据;申请到大洋钻探3个航次典型钻井的样品,经国内实验室实测得到的酸解烃指标和酸解烃微量甲烷碳同位素数据;搜集的其他文献涉及研究区的酸解烃指标数据和酸解烃微量甲烷碳同位素数据。依据甲烷的地球化学特征、湿度比值分布和甲烷碳同位素的组成特征对研究区天然气水合物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依据数据对比探讨了酸解烃微量甲烷同位素值的地球化学意义,对中国海区天然气水合物的成因进行了讨论判别。最后,依据上述结论对区内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的远景进行了评价和预测。  相似文献   
996.
李志明  张长江  宋喜林 《地质通报》2009,28(11):1668-1673
TD-2构造位于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带东部,虽然地震和重力勘探证实其是一个基底隆起背斜构造,并且据区域地质构造演化分析具有良好的油气潜力,但因缺乏地球化学信息,进一步的勘探(如钻探)尚未进行。由此,开展了多参数地球化学勘探,所用参数为土壤游离烃(C1—C5)、酸解烃(C1—C5)、ΔC和Hg。结果的综合解释得出:对评价沙漠区TD-2构造的油气潜力来说,游离烃明显好于其他地球化学参数;近地表地球化学异常的形态和地球化学特征暗示,TD-2构造是一个含干气的构造,处于低—中等的逸散阶段。因此,TD-2构造应当具有一定的油气潜力。多参数地球化学勘探结果为进一步的勘探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97.
998.
Abstract: The Ordos Basi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oil and gas basins in China. Based on surface outcrop, key exploratory wells and seismic reflection data and by using the technology of “prototype basin recovery”, seismic profile “layer flattening” and “restoration of balanced section”,and other methods, the sedimentary boundary, structure and the evolution history of the Tianhuan depression on the western margin of the Ordos Basin are reestablished. The following results have been obtained. (1) The west boundary of the Late Triassic Ordos Basin was far beyond the scope of the current basin. The basin is connected with the Late Triassic Hexi Corridor Basin, and its western margin did not have tectonic characteristics of a foreland basin. (2) The Tianhuan depression was first formed in the Late Jurassic. At the late stage it was impacted by the late Yanshanian and Himalayan tectonic movement and the depression axis gradually moved eastwards to the present location with a cumulative migration distance of ~30 km. (3) Eastward migration of the depression axis caused adjustment and even destruction of the originally formed oil and gas reservoirs, so that oil and gas remigrated and aggregated, resulting in secondary structural reservoirs formed at high positions on the western flank of the depression.  相似文献   
999.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地区上古生界地层为海陆交互及河流-湖泊三角洲相的石炭-二叠系含煤岩系。下二叠统山西组发育煤和暗色泥岩二类烃源岩。根据苏里格及周边地区大量钻井岩芯样品的残余有机碳含量,干酪根同位素,有机质显微组份组成,干酪根镜质体反射率(Ro)等地球化学数据,综合分析了下二叠统山西组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类型和热演化程度。采用有机碳产烃率法,分别计算了煤层和暗色泥岩的生烃强度。在此基础上,结合苏里格地区山西组成藏特征,综合评价认为山西组生烃能力居于中等偏低的级别。  相似文献   
1000.
松辽盆地西缘断陷盆地特征及油气远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杨树盆地与松辽盆地及其他西缘盆地的对比, 发现它们具有类似的充填序列和构造演化历史, 表明这些盆地应是松辽盆地的一部分。目前, 在陆家堡凹陷中已发现具有一定规模的油田, 大杨树盆地深部发现良好的烃源岩, 这表明沿松辽盆地西缘发育的一系列断陷盆地具有良好的油气远景, 大杨树盆地是其中最具勘探潜力的盆地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