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83篇
  免费   1047篇
  国内免费   1430篇
测绘学   516篇
大气科学   1001篇
地球物理   1260篇
地质学   3024篇
海洋学   965篇
天文学   189篇
综合类   436篇
自然地理   769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96篇
  2022年   219篇
  2021年   253篇
  2020年   271篇
  2019年   317篇
  2018年   235篇
  2017年   263篇
  2016年   300篇
  2015年   331篇
  2014年   428篇
  2013年   441篇
  2012年   358篇
  2011年   405篇
  2010年   348篇
  2009年   375篇
  2008年   375篇
  2007年   372篇
  2006年   365篇
  2005年   284篇
  2004年   279篇
  2003年   195篇
  2002年   216篇
  2001年   187篇
  2000年   160篇
  1999年   155篇
  1998年   142篇
  1997年   115篇
  1996年   108篇
  1995年   78篇
  1994年   73篇
  1993年   56篇
  1992年   53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28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7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2篇
  1973年   3篇
  1972年   2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This paper updates a life-cycle net energy analysis an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analysis of three Midwestern utility-scale wind systems. Both the Energy Payback Ratio (EPR) and CO2 analysis results provide useful data for policy discussions regarding an efficient and low-carbon energy mix. The EPR is the amount of electrical energy produced for the lifetime of the power plant divided by the total amount of energy required to procure and transport the materials, build, operate, and decommission the power plants. The CO2 analysis for each power plant was calculated from the life-cycle energy input data. A previous study also analyzed coal and nuclear fission power plants. At the time of that study, two of the three wind systems had less than a full year of generation data to project the life-cycle energy production. This study updates the analysis of three wind systems with an additional four to eight years of operating data. The EPR for the utility-scale wind systems ranges from a low of 11 for a two-turbine system in Wisconsin to 28 for a 143-turbine system in southwestern Minnesota. The EPR is 11 for coal, 25 for fission with gas centrifuge enriched uranium and 7 for gaseous diffusion enriched uranium. The normalized CO2 emissions, in tonnes of CO2 per GWeh, ranges from 14 to 33 for the wind systems, 974 for coal, and 10 and 34 for nuclear fission using gas centrifuge and gaseous diffusion enriched uranium,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92.
在矿山开发、水电建设过程中倾倒变形问题日渐突出。倾倒变形边坡一般具有反倾边坡结构,变形的过程和机理比较复杂、涉及的变形岩体范围较大、危害严重。论文以抚顺西露天矿边坡为例,通过岩体位移监测资料的跟踪分析、底面摩擦模拟试验,以岩体力学、松散介质力学原理为理论基础,探讨了采矿影响下边坡倾倒滑移体的变形机理,分析认为采矿引起的倾倒滑移变形问题是在特定的地质构造和采矿工程条件下产生的,并提出了岩体变形安全性分析方法。通过工程实例,验证了方法的实用性,并针对实际问题提出了变形整治对策。  相似文献   
93.
张钦文 《中国煤田地质》2006,18(5):14-16,37
通过对漳平市吾祠煤矿区的煤层地质构造特征分析,探讨了复杂构造条件下的矿井生产布局,主要是煤矿区段水平划分、煤炭采区的巷道布置、采煤方法及有关地质硐探等问题,对矿山开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4.
图像数据挖掘软件原型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图像数据挖掘软件原型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的试验框架,阐述了其设计与开发方法,介绍了各个模块的功能、设计与开发情况。  相似文献   
95.
山西沁水盆地煤层气成藏的微观动力能条件研究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吴财芳  秦勇  傅雪海  曾勇 《现代地质》2005,19(3):449-457
煤层气成藏的微观动力能条件主要包括煤储层的孔隙—裂隙系统、煤储层的生气作用和储气作用两个方面。以山西沁水盆地为例,深入剖析了煤储层的孔隙—裂隙系统及其发育历程、煤储层的生气作用与能量聚散,阐明了煤层气成藏的微观动力能对成藏效应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构造作用对储层渗透率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成烃增压致使能量聚集,成为盖层突破作用的主要驱动力,而能量放散则主要是通过煤储层孔隙—裂隙系统的产生、发展。根据上述研究成果,沁水盆地煤层气成藏的地质区划结果为:盆地南部的有利区带为阳城和晋城的北部地区,包括潘庄、樊庄、郑庄等地区;盆地中部的有利区带为安泽—沁源地区,位于盆地西斜坡的中南部;盆地北部的可能有利区带为寿阳东南部地区,位于榆次东北部和阳泉西南部之间。  相似文献   
96.
注水煤体应力能 V-f 转化与释放机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分析了在煤层注水湿润后煤体弹性能的转化与消耗过程,给出在湿润状态下能量由体变弹性能向形变弹性能转化进而自耗释放的理论模型。指出在坚硬干燥煤体中,注水后在水压力和毛细力的切割作用下,裂隙大量扩展,丰富了自由裂隙,产生更多的裂隙启发(裂隙切口),使原来近似的刚性煤体变成由裂隙分割的块体组成的组合体或半组合体。裂隙中水的粘滞作用及水分子吸附力使块体问粘性结合、刚度降低、形变增大。煤体形变弹性能自身消耗释放的形式有3种:产生剪应力导致自由裂隙问错动摩擦;强度降低,使裂隙启发被劈裂成自由裂隙;湿润煤体蠕变性增强,产生整体性移动作功。初步给出能量消耗的量化表达式。通过这一理论,能建立煤层注水湿润度与冲击地压灾害发生的更直接的关系,使进一步量化该关系成为可能。从更深层次解释煤层注水防治冲击地压的机理。  相似文献   
97.
在初步估算永城煤矿区的环境成本的基础上,对该矿区某矿井经济环境综合价值进行了评价和分析。当考虑矿区煤炭环境成本时,煤炭资源开采的净现值变小,该矿井煤炭资源开采的经济环境综合价值变小。进一步计算了不同环境成本和贴现率时的净现值,为动态决策服务。  相似文献   
98.
根据布雅煤矿区勘探地质报告以及实地考察,评价了盆地目前地质环境现状,预测了该区未来随着煤矿开采规模的扩大可能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提出了环境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能够遵循科学、合理、有效的原则,保证矿业可持续发展,为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对矿山地质环境实施监督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
采用共轭剪节理应力反演方法,恢复了邯郸-峰峰矿区晚古生代以来的3期古构造应力场,进而探讨了煤田构造的演化历史,将其分为4大阶段:①中生代早期近NS向挤压,煤系后期改造初动期;②中生代晚期SE-NW向挤压,奠定煤田构造格架的基础;③中生代末至古近纪NW-SE向拉张,煤田构造格架定型;④新近纪以来近东西向拉张,煤田构造的现代活动.  相似文献   
100.
以大量勘探钻孔资料为基础,对晋城矿区西区9#煤层赋存规律、成煤古地理环境及其演化史进行了分析与研究,阐述了不同的沉积类型对煤层厚度的控制作用.为该区今后的地质勘探和煤矿开采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