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42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46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26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84 毫秒
91.
济阳坳陷第三系构造层序及其演化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以构造层序学、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建立了济阳坳陷第三系构造层序体系,细致分析了每个构造层序的识别标志、层序地层学特征及构造特征,首次提出济阳坳陷下第三系构造层序经历了孔店构造层序转型期、沙河街断陷发展期、东营末期构造反转期三个演化阶段,深化了济阳坳陷构造演化规律研究,为断陷盆地研究的深入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2.
郑丽娜  王媛  张子涵 《气象科技》2021,49(3):437-445
利用地面观测资料、雷达资料、FY-2G卫星云图资料及欧洲中心细网格资料,对台风利奇马登陆北上引发山东特大暴雨的成因进行分析。发现:利奇马登陆北上过程中,冷空气先后从台风的西部、西南部与南部侵入至台风中心内部,使其暖心结构逐渐减弱,其变性时段发生在10日20:00至11日08:00。山东的特大暴雨主要出现在台风变性前12h至台风变性后6h。变性之前的暴雨主要是由于台风螺旋云带与高空槽尾部云系相叠加造成的,变性之后的暴雨则是由于冷空气侵入致使台风外围云系演变成强对流复合体造成的。变性之前,对流层内800~500hPa风速小,500~250hPa风速大,气层内有暖平流,整层的上升运动,降水以暖区对流降水为主;变性之后800~500hPa风速大,500~250hPa风速小,500hPa至地面是上升运动,以上为下沉运动,降水以斜压锋区附近的对流降水为主。当500hPa至地面气层内出现冷平流时,湿层变薄,降水趋于减弱。特大暴雨区出现在台风中心西北方向,与850hPa假相当位温锋区与水汽通量散度辐合大值区相吻合。  相似文献   
93.
基于TRMM卫星降雨资料、MERRA-2卫星位势高度、风速、垂直速度等资料,对1909号台风"利奇马"的移动特征及其引发浙江、江苏、山东等地暴雨进行诊断分析.分析结果发现,台风"利奇马"是北上型台风,移动路径主要受副高与1910号台风"罗莎"等系统影响.在北上的过程中,由于台风倒槽与西风槽携带的冷空气配合,且存在大量不稳定能量,引发了此次强降水过程.此外,低空急流及西风槽为降水提供了良好的动力上升条件,南海西南季风与台风"罗莎"是台风"利奇马"充沛的水汽与能量来源,为暴雨提供了良好的水汽条件.  相似文献   
94.
1368-1911年苏沪浙地区风暴潮分布的时空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邓辉  王洪波 《地理研究》2015,34(12):2343-2354
搜集到1368-1911年苏沪浙地区风暴潮记录2119条,以此为基础,重建区域历史风暴潮发生的时间序列与空间分布。从年内分布情况看,苏沪浙地区历史风暴潮主要发生在6-10月,其中7-9月占80%,8月为全年最高值,占37%。68.56%的历史风暴潮发生在农历朔望日前后,其中发生在朔日前后(农历二十七至次月初四)的占35.57%,发生在望日前后(农历十三至十九)的占32.99%。小波分析结果显示:风暴潮年际变化时间序列存在54 a、30 a、17 a周期。历史风暴潮引起的海侵多发生在沿海地区,苏北地区历史风暴潮海侵淹没界线达4 m高程,长三角地区历史风暴潮海侵淹没界线达5 m高程,杭州湾沿岸、浙东沿海地区则分别达5 m和6 m高程。  相似文献   
95.
东亚夏季风活动与东亚高空西风急流位置北跳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2,自引:20,他引:52  
利用美国NCEP/NCAR再分析资料(1980~1999年)探讨了东亚夏季风活动的两个重要事件,即南海夏季风爆发和江淮流域梅雨起始,与东亚高空西风急流位置北跳的关系.系统的分析研究表明,东亚高空西风急流在由冬向夏的转变过程中一般存在着两次向北突跳现象,并与东亚夏季风活动有密切关系.第一次东亚高空急流的北跳(由25~28°N跳到30°N以北)平均发生在5月8日左右,比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平均为5月15日)早7天左右;高空急流位置的北跳是中高纬度大气环流系统减弱北退的表现,它为热带环流和系统的向北推进提供了条件,从而有利于南海夏季风的爆发.第二次东亚高空急流的北跳(由32°N左右北跳到35°N以北)平均发生在6月7日左右,先于江淮流域梅雨起始时间(平均在6月18日左右)10天左右,它是梅雨起始的前期征兆.高空西风急流的两次北跳分别与亚洲大陆南部地区对流层中上层(500~200 hPa)经向温度梯度的两次逆转(反向)有关,在由冬到夏的季节转换中,由于大陆加热较快,导致对流层中上层大气在5~25°N间的经向温度梯度发生反向(逆转),通过地转适应使流场向气压场(温度场)调整,从而高空急流位置北跳.数据分析还发现,东亚高空急流位置的第一次北跳有时也受到南半球副热带高空急流位置北移和加强的影响.  相似文献   
96.
隧道建设对紧邻高架桥影响的三维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MSC.Marc三维有限元分析软件,模拟了隧道分区分层动态施工和运营期行车荷载对紧邻高架桥的影响,重点分析了扩大基础基底反力增量、基底中心沉降、扩大基础倾斜和基坑侧向位移的发展规律。数值研究结果表明,(1)隧道底面开挖标高高于扩大基础基底标高,导致隧道施工过程扩大基础基底卸载反弹;(2)作用在6号墩扩大基础上方一侧的规划道路行车荷载,导致该扩大基础倾斜,基底中心加载沉降;(3)隧道建设诱发扩大基础最大总倾斜为0.6 ‰;(4)隧道运营期行车荷载导致基底中心最大沉降为3.7 mm。分析该隧道工程地下水渗流模拟结果认为,该隧道建设不会危及该紧邻高架桥的安全。  相似文献   
97.
为保证云南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解决矿石资源的不足,从分析截止2002年底保有资源量数据入手,研究尚未上表的铁矿资源现状,发现全省上表98处产地保有的35.52亿t储量中,仅有7.91亿t为当前可应用储量。应从补勘升级上表D级储量(3亿t)、择优勘查未上表的矿区(2亿t)、试验-研究3类矿石的选矿回收(菱铁矿石1亿t,鲕状高磷赤铁矿石1亿t,高磷非鲕状赤铁矿石0.5亿t),合计可新增可应用矿石7.5亿t,加上已有的7.91亿t,可应用矿石最终达15.41亿t。再加上第二轮国土资源大调查铁矿的新发现,立足省内,扩大进口,必将缓解云南铁矿资源紧缺的现状。  相似文献   
98.
1 An out-of-line northwest trending tectonic beltin the middle part of the Yanshan Orogenic Belt The tectonic framework of the intraplate YanshanOrogenic Belt is dominated by east-west and northeastextending structures as revealed by many geologists.There lies, however, a 100-km-long enigmatic out-of-line northwest extending tectonic complex in the mid-dle part of the Yanshan Orogenic Belt (fig. 1). Theresearch on the geometry, kinematics, timing of thiscomplex tectonic belt and its r…  相似文献   
99.
本文以纵向平面上断裂按常速度扩展为例,讨论了滑动速度与剪切应力的关系;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将菱形交错网格差分方案引入各向同性介质中平面断层滑动位移的计算,在保持差分稳定性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可使首项差分误差减小75%,将断层平面简化为有一定长宽的长方形,比简化为圆形[3]更符合实际。文中最后在计算机上模拟计算了断层以常速破裂时滑动位移分布规律,对于理解断层附近的波动规律,认识断层表面应力场的分布以及进行实际工程稳定性、安全性分析,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0.
ABSTRACT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intraseasonal variation of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EASM) simulated by IAP AGCM 4.0, the fourth-generation 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recently developed at the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 general, the model simulates the intraseasonal evolution of the EASM and the related rain belt. Besides, the model also simulates the two northward jumps of the westem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WPSH), which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nvective activities in the warm pool region and Rossby wave activities in high latitudes. Nevertheless, some evident biases in the model were found to exist. Due to a stronger WPSH, the model fails to simulate the rain belt in southern China during May and June. Besides, the model simulates a later retreat of the EASM, which is attributed to the overestimated land-sea thermal contrast in August. In particular, the timing of the two northward jumps of the WPSH in the model is not coincident with the observation, with a later jump by two pentads for the first jump and an earlier jump by one pentad for the second, i.e., the interval between the two jumps is shorter than the observation. This bias is mainly ascribed to a shorter oscillating periodicity of convection in the tropical northwestern Pacifi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