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20篇
海洋学   7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10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工业用地高效利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工业经济高速发展,土地低效利用与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该研究基于DEA方法,从环境—经济、投入—产出2个角度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以湖南省为例,测度2013—2016年湖南省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并运用ArcGIS10.2分别对2013年和2016年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空间布局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湖南省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整体较高,呈上升趋势,各城市之间利用效率有较大差异。空间上,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但逐步形成协同发展模式;大部分城市的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变化不同步,需要进一步探讨两者稳定的发展模式。结合产业类型进行工业结构调整是对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研究内容的补充及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82.
转型视阈下珠三角地区乡村发展过程及地域模式梳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忍  陈燕纯  龚建周 《地理研究》2019,38(3):725-740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系统梳理珠三角地区的乡村发展演变历程及其主要地域模式,对中国乡村发展和振兴的科学路径选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珠三角地区的乡村发展演变历经了4个阶段。① 1978年以前,传统乡村发展阶段。在国际市场需求刺激下出现“弃田筑塘,废稻树桑”,逐渐形成桑基鱼塘的有机循环农业生产模式,呈现出传统农业景观。② 1978—2000年,工业化驱动发展阶段。以乡镇企业嫁接外资形式推动了自下而上的工业化和城镇化,乡村空间逐渐形成了“生活居住+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三位一体的功能结构,空间分化与混杂性特征显著。③ 2000—2008年,城市化与都市化双轨并行阶段。政府主导的城市土地开发和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促使珠三角地区逐渐演变为“大集聚,小分散”的城乡发展转型空间格局。④ 2008年至今,都市化驱动乡村急剧转型阶段。珠三角都市圈建设进程加快,城乡体系逐步向一体化和网络化发展,乡村地区的产业发展趋向多元分化,乡村破碎化的非正规空间促使形成全球城市区域下马赛克式分布的空间格局。基于不同区位的外部性和内生性因素的差异性,珠三角地区的乡村发展模式可归纳为城市区域型、近郊型、远郊型等不同地域类型。在乡村发展转型过程中,外部性的环境变化、内部要素分化与重构机制直接影响到乡村振兴的科学路径和模式选择。  相似文献   
83.
渔业产业化是实现我国渔业产业结构第二次调整、发展现代渔业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理论构建渔业产业化运营机制的基础上,以渔业大省山东省为例,分析了该省渔业产业化运营机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84.
与基于商务旅游与观光旅游需求的商务型旅游地、观光型旅游地的成长模式不同,粤北清新县不仅经济发展得益于除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外的"第三条道路"--旅游产业化发展,而且旅游发展也走出了除商务旅游、观光旅游以外的"第三条道路"--休闲娱乐产业化发展.清新县充分利用其位于环大珠三角城市(群)游憩带上的优越区位条件,以及庞大的城市休闲旅游市场,在定位于广州"休闲卫星城"、大珠三角"后花园"基础上,通过休闲娱乐的产业化发展,有效地将"娱憩旅游资源环境"转换为"娱乐旅游吸引物",完善旅游休闲配套设施,从而形成旅游休闲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实现了经济与旅游的跨越式发展,属于典型的休闲娱乐型旅游地成长模式.案例为经济发达地区周边县市经济与旅游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85.
浅谈地质资料集群化产业化上海模式在湖北黄石市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形成的重要基础信息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信息支撑。但是,地质资料的分散保管、各自利用的现状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地质资料信息共享服务的需求。上海市地质资料汇交机制具有以下特点:(1)将城市勘察地质资料纳入了地质资料汇交管理主流程,从机制和制度上保证了城市勘察地质资料的正常汇交;(2)建立了城市地质建模和三维可视化方法;(3)建立了地质资料信息共享机制;(4)建立了地质资料信息服务机制,上海市地质调查院以地质需求为导向,加强地质资料集群和深度开发服务。同上海市相比,黄石市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具有独自特点:将地质数据分为11类,计100多个数据类型;建立了矿业城市和地级市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技术路线、技术方法和标准体系,在城市地质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矿业城市矿政管理与服务模型;对地质资料进行了分步集群化,即地质资料目录收集齐全→地质资料收集、汇交齐全→建全试点数据库→建好地质三维模型→地质资料、数据、图形、模型的管理和分析评价;建立了黄石市地质资料管理服务系统,还有待完善。黄石市地质资料管理服务系统的建立及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技术方法,对全国矿业城市和地级市城市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工作的开展具有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86.
聚焦农业产业化典型区聚落空间演变,以花木产业发展较突出的河南省鄢陵县为案例,利用大比例尺空间数据和实地调研数据,运用空间统计General G指数、核密度估计法、齐夫指数、多元回归模型,对鄢陵县聚落空间演变及驱动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75—2017年鄢陵县聚落空间分布表现为“整体随机、局部集聚”的特征,在规模上表现为“低值集聚、高值分散”的分布特点,在数量上呈现出显著的南北空间分布差异;(2)在空间体系关系演变上,鄢陵县聚落体系的齐夫指数随花木产业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逐渐趋近于齐夫定律(q=1);(3)自然禀赋、花木种植历史基础、花木产业发展、城镇化建设、村民人居环境改造意愿等是鄢陵县聚落空间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87.
在对目前农户和农业龙头企业联结中最常见的订单型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改善农户和农业龙头企业利益关系的对策:(1)培育代表农民利益的中介组织,(2)农业龙头企业要担当社会责任,(3)政府要给予农业龙头企业支持,(4)建立健全农户和龙头企业的利益分配机制,(5)龙头企业加大对农户服务力度。  相似文献   
88.
The oil refining and petrochemical industries have occupied an important role in Puerto Rico's development strategy since the early 1960s. However, the hopes epitomized in various planning models of highly integrated and diversified oil-based industrial complexes have not been fulfilled.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ccount for the discrepancy between official expectations and subsequent events in Puerto Rico and indicates some of the lessons for other developing countries.  相似文献   
89.
脱硫石灰石和脱硫石膏产业化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毛健全 《贵州地质》2004,21(4):265-269
目前,我国许多大中型火电厂正在建设脱硫工程,石灰石是最重要的脱硫剂,火电厂脱硫将需要大量的石灰岩,脱硫将会产生大量脱硫石膏,通过对国内火电厂脱硫项目的调研,从脱硫技术、脱硫石灰石、脱硫石膏成分、脱硫利用等方面来探讨脱硫石灰石和脱硫石膏产业化问题。  相似文献   
90.
本文尝试从对比国内外软件产业发展环境的角度,分析中国软件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笔者认为,我国软件产业虽然面临着缺少“商业化市场需求”的外部问题和经营模式基本处于“手工业作坊”水平的内部结构问题,但究其根本却是因为中国社会缺少工业文明传统这一“无形资产”所致。对这一关键问题,政府和企业都应有清醒的认识,这样我们才能以促进市场经济的完善和成熟来解决“外部环境问题”;以加速我国软件产业“工业化”的发展来解决“内部结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