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3篇
地球物理   18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55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饲料脂肪含量对施氏鲟生长及其肝脏脂质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肖懿哲  陈月忠 《台湾海峡》2001,20(3):376-380
本文报道了饲料中不同脂肪含量对施氏鲟生长及其肝脏脂质组成的影响结果,试验饲料是以酪蛋白质,鱼粉,糊精和纤维素等为主要原料配制而成的等氮和等能量的半精制饲料,以等量混合的海水鱼油,豆油作为肪源,试验周期为25d,结果表明;施氏鲟饲料中脂肪适宜含量为5.6-11.4%,最适合含量为7.5%左右,肝脏脂质含量和中性脂质含量随着饲料脂肪添加量的增加而升高,但在饲料脂肪适宜含量范围内各组间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2.
闽南及闽中近海常见鲨鳐类肝油的脂肪酸组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晓春  丘书院 《海洋学报》2001,23(2):100-108
闽南及闽中近海鲨鳐类肝油的脂肪酸组成相似,主要的脂肪酸包括16:0(14.9%~23.7%),18:0(5.3%~10.4%),18:1ω9(8.6%~16.9%),16:1(3.4%~7.5%),20:4ω6(3.8%~14.7%)和22:6ω3(10.7%~36.9%).22:6ω3在分析的所有种类(基齿鲨Hypoprion sp除外)均是含量最高的脂肪酸成分.可见,闽南及闽中近海鲨鳐类肝油是22:6ω3良好的来源.底层生活习性种类肝油ω6PUFA的含量高于中上层种类,而中上层生活习性种类肝油22:6ω3的含量以及ω3PUFA与ω6PUFA的比值则相对地高于底层种类,这种现象可能与它们各自的摄食习性有关.  相似文献   
73.
王静  臧帆  秦松 《海洋科学》2023,47(12):93-101
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 ALD)是中国常见的肝脏疾病之一, 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目前, 缺乏治疗酒精性肝病的有效方法。螺旋藻藻蓝蛋白(phycocyanin, PC)是一种天然蛋白质, 具有抗炎、抗氧化等作用。本文研究了PC对大鼠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利用酒精诱导酒精性肝损伤模型, 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 分别为对照组, 模型组, 阳性对照组, 藻蓝蛋白组, 灌胃PC干预之后, 通过肝脏切片的Masson和HE染色的病理分析判断肝损伤的程度, 之后通过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大鼠肠道菌群的组成和结构。模型组大鼠肠道菌群发生了紊乱, 显著降低了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aceae)的丰度, 该菌种可以减少肝脏炎症和肝酶, 口服PC后Bifidobacteriaceae的丰度显著增加。此外, 酒精诱导后, 乳酸杆菌(Lactobacillaceae)的丰度略微增加, 促进酒精代谢。藻蓝蛋白能够通过改变酒精性肝损伤大鼠的肠道菌群构成, 从而起到缓解酒精诱导的肝损伤的效果。  相似文献   
74.
肝脏的CT灌注成像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有关功能成像的研究日益增多.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CTP)作为主要功能成像的一种,能准确、相对简洁的定量评估器官、组织血流灌注状态,因此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就肝脏CT灌注成像的基本原理、扫描技术、临床应用、优势和不足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5.
本文介绍了在CT引导下,利用激光对原发性肝癌局部进行光动力学疗法(以下简称PDT),治疗半月后,进行CT复查,所有病人肿块中心均出现大小不等的液化坏死区,液化坏死区最大直径3.7cm,CT值下降7—49HU,经组织学检查治疗区,表明细胞膜严重受损,并可见大量坏死组织,经PDT治疗后的病人生存超过半年者达92.3%,所有随访病例均未发现肿块增大及其它部位转移,有肝区疼痛者,治疗后疼痛消失,同时食欲明显增加,体重有所增长。  相似文献   
76.
77.
78.
目的:探讨数据挖掘中决策树模型在结直肠癌患者肝脏CT图像分类中的应用。方法:分别选取结直肠癌患者肝转移、单纯性肝囊肿以及正常肝脏的CT增强图像各20例。对该60例肝脏CT增强图像分别进行灰度直方图、灰度共生矩阵以及图像变换的纹理特征提取,然后采用朴素贝叶斯分类器和决策树归纳分类器对图像进行分类。最终分类结果与临床事实分类对照,利用十折交叉验证法验证两种分类模型的有效性。结果:基于数据挖掘的决策树模型对结直肠癌患者肝脏CT图像进行分类准确性较高。决策树归纳的分类准确性远高于朴素贝叶斯分类器(准确性96.7%vs76.7%,Kappa值0.95vs0.65,P〈0.05)。结论:基于数据挖掘的决策树模型可以对结直肠癌患者肝脏CT图像进行分类,不仅能够判断肝脏有无相关病灶,而且仅依据图像的基本特性,可以自动识别肝脏乏血供转移瘤与单纯性肝囊肿,为未来计算机辅助诊疗疾病提供有效的参考信息及途径。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肝脏脂肪含量变化及相关因素。方法:收集初诊的 T2DM 患者(观察组)69例(女性16人,男性53人,平均年龄为(44.4±12.9)岁)及身体健康者(对照组)32例(女性15人,男性17人,平均年龄为(42.7±9.6)岁)。采用化学位移磁共振同、反相位成像技术分别测量肝脏各段的脂肪含量,比较两组间肝脏脂肪含量及 T2DM组肝脏各段的脂肪含量差异;分析 T2DM 组肝脏脂肪含量与体重、身体质量指数、腰围、臀围、腰臀比、腹壁皮下脂肪含量、腹腔脂肪含量、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空腹 C 肽、血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及低密度脂蛋白的相关性。结果:T2DM 组及健康对照组肝脏平均脂肪分数分别为19.55%±3.95%及15.74%±2.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5.402,P <0.05)。T2DM 组肝脏Ⅰ至Ⅷ段的脂肪分数分别为18.67%±5.28%、19.52%±4.22%、19.37%±4.81%、19.63%±3.67%、19.39%±4.15%、19.44%±4.18%、19.67%±4.50%和20.43%±4.38%,各段的脂肪分数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F =0.800,P >0.05);T2DM 组肝脏平均脂肪分数与体重(r =0.316)、身体质量指数(r =0.302)、腰围(r =0.291)、臀围(r =0.279)、腹壁皮下脂肪含量(r =0.310)、空腹胰岛素(r =0.265)及空腹 C 肽(r =0.268)呈正相关(P <0.05),而与腰臀比(r =0.195)、腹腔脂肪含量(r =0.117)、空腹血糖(r =-0.039)、血中总胆固醇(r =-0.146)、甘油三酯(r =0.240)、高密度脂蛋白(r =0.012)及低密度脂蛋白(r =-0.137)没有相关性(P >0.05)。结论:初诊 T2DM 组的肝脏脂肪含量高于健康对照组,并且与体重、身体质量指数、腰围、臀围、腹壁皮下脂肪含量、空腹胰岛素及空腹 C 肽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0.
目的:探讨具有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ASi R)平台的动态500排容积螺旋穿梭技术(VHS)对肝脏肿瘤CT灌注成像参数的影响。方法:28例确诊肝脏肿瘤患者行动态首次通过法CT灌注成像检查,所得原始数据采用滤波反投影(FBP)法进行重建(重建层厚2.5 mm),测量二组图像腹主动脉CT值、噪声及肝脏肿瘤灌注参数,包括表面通透性(PS)、平均通过时间(MTT)、肝血流量(BF)、肝血容量(BV),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分析两种重建算法所测量的各项灌注参数值的差异。由两名放射科医师对2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结果:40% ASi R与FBP和重建算法比较:腹主动脉CT值分别为(58.33±9.19)和(58.78±9.30) H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8);40% ASi R组图像噪声(10.9±1.49)明显低于FBP组(13.20±1.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种重建算法所测量的各项灌注参数(PS、MTT、BV和BF)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0% ASi R组图像质量评分(4.25±0.42)高于FBP组(3.79±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图像的主观评分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821)。结论:基于ASi R平台的动态500排扫描技术在肝脏肿瘤CT灌注成像中,40% ASi R算法的图像噪声有效降低,质量显著改善。所测量的各项灌注参数与FBP重建算法相比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