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6篇
  免费   211篇
  国内免费   212篇
测绘学   66篇
大气科学   142篇
地球物理   244篇
地质学   564篇
海洋学   13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22篇
自然地理   41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87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东北低山丘陵区是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基地,高强度的农业垦殖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侵蚀沟危害日益加剧。选择东辽河上游106.5 km2的区域为研究区,基于分辨率2 m的遥感影像,在GIS人工预判读侵蚀沟的基础上,野外实地验证并测量了研究区内长度≥50 m、且深度≥0.5 m的侵蚀沟的几何参数与经纬度;基于DEM获取了侵蚀沟所在坡面的坡度、坡向和高程等空间信息;分析了研究区侵蚀沟的基本特征与时空演化趋势,探讨了坡度和坡向对侵蚀沟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目前研究区已形成侵蚀沟322条,分布密度为3.0条/km2,沟壑密度为0.8 km/km2,割裂度为1.4%,侵蚀沟发展速度快,沟蚀强度已达强烈程度,应引起足够重视。② 侵蚀沟主要分布在6°~9°的坡耕地上,坡度对沟蚀的影响明显,坡耕地高强度垦殖是沟蚀加剧的主要驱动力;③ 阳坡(S、E)上侵蚀沟分布相对较多,而阴坡(N)上侵蚀沟分布最少,坡向对沟蚀也有一定影响。研究成果为认识东北低山丘陵区侵蚀沟发生与演化提供了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982.
阿奇山花岗岩体为大型岩基,主要由正长花岗岩、碱长花岗岩和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组成。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在化学组分和微量元素上,正长花岗岩、碱长花岗岩及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表现出比较相似的特征,因此它们很可能是同一期岩浆作用多次脉动形成的。结合锆石U-Pb测年及岩石矿物学证据,该岩体应为海西晚期(晚二叠世)板内伸展作用阶段形成的I型花岗岩。  相似文献   
983.
The global ski tourism market has been in a relatively mature period. However, passenger flows are stagnating in many countries and the growth perspectives are not very appealing. This change of the tourism market troubled the entire ski industry with new challenges, leading to the ski tourism industry model established in the 20th century failing to meet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needs. According to multiple data sources, including relevant industry reports and the latest data from internetm, this article based on a variety of these reports and the latest data from website, analyzed the ski tourism market’s both sides of supply and demand,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d the evolution of ski tourism industry since the 21st century, discussed the process of the ski tourism industry’s development and the economy’s growth, and reveal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ki tourism market’s potentials. Meanwhile, the main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in the ski market were also summari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global ski tourism had entered a mature stage since the beginning of 2000. Moreover, there was a specific correlation between skiing participation rate and GDP, which varied with the regional economic level and the maturity degree of skiing industry. Despite some impacts from COVID-19, the ski industry in most regions exhibited signs of recovery in 2021. The Winter Olympic Games in China have brought new opportunities to the skiing industry and have been expected to encourage global participation in skiing. However, some existing ski resort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regions may not significantly contribute 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global ski tourism, and the potential growth of ski tourism market might be small and mainly concentrated in China. At present, the biggest threat to the ski market is baby boomers having long been the bulk of ski resort visitors. The ski market is faced with this aging problem and the widespread phenomenon of ski culture fault. How to meet the needs of this new generation of customers who lack ski backgrounds or cultures is a severe challenge for all emerging and existing ski resorts around the world. Besides, public transport accessibility, service quality and resorts operation capacity have also been the improvement direction of the ski market in dire need.  相似文献   
984.
985.
随着我国交通强国建设向西部丘陵重山地区推进,地震作用下山岭隧道衬砌与地层的相互作用机制愈发受到关注。以常规二车道公路隧道(V级围岩段)为原型,开展山岭隧道静力推覆模型试验,重点分析地层位移、地层应变、围岩压力随推覆距离的变化规律,探讨了衬砌-地层相互作用机制。试验结果表明:衬砌-地层相互作用可分为挤密、倾覆、裹挟3个阶段。倾覆阶段地层以起拱线为支点环向绕流,裹挟阶段地层带动衬砌发生整体位移。起拱附近线地层以径向挤压为主,形成挤压变形区,拱肩附近地层则以环向挤压为主,形成滑移变形区。左右两侧围岩压力的响应规律恰好相反,即右侧挤压区的围岩压力较左侧大,而右侧滑移区的围岩压力较左侧小。研究成果可为基于反应位移法的山岭隧道抗震计算提供试验依据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86.
秦岭翠华山水湫池地区分布的黑云母花岗岩是陕西翠华山国家山崩地质公园的崩塌母岩,目前还未见对其系统地开展年代学、地球化学研究。本文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翠华山水湫池地区分布的黑云母花岗岩首次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测年、Lu-Hf同位素及全岩地球化学分析,获得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149.4Ma±1.1 Ma,时代属于晚侏罗世;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资料,翠华山复式岩体可能存在~227 Ma、~150 Ma、~119 Ma三期岩浆侵位活动;全岩地球化学分析具有高硅(w(SiO2)=69.83%~75.31%)、富钾(w(K2O)=2.71%~5.23%)、弱过铝质(A/CNK=1.00~1.07)特征,属于高钾钙碱性-钾玄岩Ⅰ型花岗岩;其轻、重稀土分馏明显(w(LREE)/w(HREE)=10.09~67.50),富集LILE(K、La、Pb、Sr)、亏损HFSE(Ta、Nb、P、Ti),Eu呈弱负异常—轻微正异常,且显示高Sr低Y花岗岩特征;锆石Hf同位素分析得出εHf(t)=-4.6~-1.4,T...  相似文献   
987.
文继祖 《地质与勘探》2022,58(3):619-628
湘中芭蕉冲金矿区为低山丘陵地球化学景观区,位于羌塘-扬子-华南板块东北缘,区内已查明4个工业矿体,矿体受断裂构造控制。本文以该矿为基础进行湖南省中低山丘陵景观区土壤地球化学找矿研究,以供同行参考。在该区完成土壤地球化学测量30 km,采集土壤样品1435件,样品采集深度在30~40 cm,部分采集深度为40~50 cm,成分均为土壤B层。利用多元统计学方法,对Au、Ag、Pb、Zn、As、Sb、Hg七种元素进行R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及地球化学参数统计,确定Au、Ag为主成矿元素,Pb、As为找矿指示元素,运用衬值异常推断了隐伏构造位置,圈定单元素异常39处,综合异常区6处。通过地质工程查证,证明了衬值异常推测的含金构造的存在,发现芭蕉冲F_(2)含金构造和工业矿体,实现该区域的找矿突破。  相似文献   
988.
针对国内山地信号塔基桩孔单纯依靠人工通过水磨钻结合风镐破碎,耗时久,而且危险系数大,所以市场急需一种能够减轻人工劳动强度,安全系数高,开孔破碎速度快,适合人工搬运、可拆卸的设备。目前常用的平地基桩开孔设备主要有:竖井钻机、反井钻机和竖井掘进机等,这些设备质量及外形尺寸大,搬运困难,对复杂地形和山地条件适应性差。根据以上现状,研发了一款YXW-2000型液压铣轮机,该设备结构布置合理,功能齐全,它能有效地改善山地基桩孔施工的机械化程度,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提高设备运行的安全性。本文主要介绍液压铣轮机的主要技术参数、结构布局特点及液压系统。经试验表明,YXW-2000型液压铣轮机能满足钻孔施工的机械化需求,可解体性好,搬运方便,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89.
为了快速准确获取小区域高精度、大比例尺岩溶石漠化的演变趋势,为小区域岩溶石漠化的定量评价和精准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数据,本文选择岩溶石漠化典型地区——蒙自东山生态治理研究区为例,基于2006年11月SPOT5和2015年1月Pleiades两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通过研究区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与植被覆盖度(FVC)进行岩溶石漠化遥感信息提取,得到生态治理区2006年与2015年岩溶石漠化空间分布特征,并对两期FVC数据进行叠加,分析生态治理区石漠化的演变趋势。遥感调查表明,研究区内石漠化十分严重,重度石漠化面积占比73.55%,中度石漠化5.36%,轻度石漠化0.53%,无石漠化14.86%,阴影及水域面积5.71%。不同等级石漠化面积的变化情况显示,2006-2015年,重度石漠化和无石漠化面积比例增加,重度石漠化由72.37%增加到73.55%,无石漠化从6.06%增加到14.86%,而中度、轻度石漠化面积比例减少,中度石漠化面积从11.58%减小到5.36%,轻度石漠化面积从4.35%减小到0.53%。轻度、中度和无石漠化区变幅明显。研究区石漠化发生率从88.27%降低到79.43%,总体呈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990.
新生代以来,中国西部的一系列古老造山带和盆地在印-亚板块汇聚作用下重新复活,在青藏高原外围形成了现今全球最大的陆内挤压构造域,被称为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其形成过程与机制对深入认识陆-陆碰撞如何影响大陆内部变形有重要意义。柴达木盆地是中国西部重要的新生代沉积盆地,四周均被巨型造山带所围限,共同构成了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北东段的主体。本文利用最新的石油地震勘探数据、地表地质和已发表的深反射地震数据,将上地壳变形与岩石圈深部变形有机结合,系统刻画了柴达木盆地与周缘三大造山带之间岩石圈尺度的构造耦合关系,在此基础上探讨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北东段的盆山汇聚过程与机制。柴达木盆地与南侧祁曼塔格—东昆仑山、北东侧南祁连山之间在上地壳尺度发育一系列倾向造山带的基底卷入高角度逆断裂体系,自新生代早期就开始活动,以垂直的基底抬升为主,水平缩短量有限;在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深度则发育倾向盆地一侧的深大断裂,使得柴达木盆地与周缘造山带之间发生截然的莫霍面错断。这些变形特征揭示柴达木盆地与南侧祁曼塔格—东昆仑山、北东侧南祁连山之间发育岩石圈尺度的构造楔,即盆地的岩石圈楔入至增厚的造山带下地壳,其发育主要受盆地与造山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