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26篇
  免费   1057篇
  国内免费   956篇
测绘学   125篇
大气科学   95篇
地球物理   600篇
地质学   2115篇
海洋学   3638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304篇
自然地理   651篇
  2024年   46篇
  2023年   135篇
  2022年   237篇
  2021年   252篇
  2020年   283篇
  2019年   236篇
  2018年   222篇
  2017年   233篇
  2016年   248篇
  2015年   223篇
  2014年   341篇
  2013年   406篇
  2012年   291篇
  2011年   353篇
  2010年   278篇
  2009年   364篇
  2008年   308篇
  2007年   323篇
  2006年   329篇
  2005年   305篇
  2004年   273篇
  2003年   237篇
  2002年   226篇
  2001年   172篇
  2000年   189篇
  1999年   161篇
  1998年   119篇
  1997年   124篇
  1996年   97篇
  1995年   72篇
  1994年   68篇
  1993年   59篇
  1992年   59篇
  1991年   47篇
  1990年   44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22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20篇
  1981年   10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Study on form characteristics of nitrogen in marine sediments is the primary method to research its biogeochemical cycling and nitrogen form characteristics in core sediments can reflect the process and results of early diagenesis in a certain degree. In this paper, Sequential extraction process in natural grain size was used for studying the existent forms of nitrogen in five core sediments of the southern Bohai Sea for the first time. Nitrogen wa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ransferable and fixed based on whether it could be extracted by the reagent. Distributions and early diagenesis of transferable nitrogen forms in the southern Bohai Sea were researched integratedly. Results indicate that IEF - N and OSF-N are predominant forms in transferable part in the studied core sediments. Contents of different nitrogen forms vary differently with depth, and have different diagenesis process. Decomposition constant of organic nitrogen (ON) and OC are about 15.51 × 10~(-3)a~(-1)and 4.79× 10~(-3)a~(-1) respective  相似文献   
82.
渤海小型底栖生物的丰度和生物量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该文是渤海 1997年 6月、1998年 9月和 1999年 4月 3个航次小型底栖生物调查结果。结果表明 ,3个航次小型底栖生物的平均丰度分别为 :(2 30 0± 12 0 6 ) ind/ (10 cm2 )、(86 9± 5 10 ) ind/(10 cm2 )和 (6 32± 4 0 0 ) ind/ (10 cm2 )。平均生物量分别为 :(15 2 1± 6 34) μg(dwt) / (10 cm2 )、(72 5±35 4 )μg (dwt) / (10 cm2 )和 (5 17± 393)μg (dwt) / (10 cm2 )。共鉴定出 14个小型底栖生物类群 ,其中自由生活海洋线虫丰度占绝对优势 ,桡足类丰度居第 2位 ,这两个类群总和占小型底栖生物总丰度的 94 .8%~ 97.5 %。在生物量中所占比例列前 4位的类群依次为线虫、多毛类、桡足类、双壳类 ,加起来超过小型底栖生物总生物量的 80 %。小型底栖生物的 74 %分布于 2 cm以浅表层中。小型底栖生物的丰度和生物量在渤海海峡和渤海中东部较高 ,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小型底栖生物的丰度与水深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与沉积物的中值粒径呈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83.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赤潮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赤潮灾害的频繁发生,给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渔业经济造成了严重危害。卫星遥感技术的不断完善,为快速、有效地动态监测赤潮灾害提供了可能,通过卫星图片的校正、合成、分析、解释、判断分析,可以迅速连续地掌握赤潮的发生状况,对于研究防控和治理赤潮灾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如何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赤潮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4.
高分辨率遥感技术在厦门海湾生态环境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林桂兰  孙飒梅  曾良杰  庄世坚 《台湾海峡》2003,22(2):242-247,T003
对于局部区域研究,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及其影像的智能化处理技术是获取信息的新手段.本文以IKONOS遥感影像在厦门海湾的应用为例,探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影像应用于海湾生态环境调查与分析的应用技术.通过分析高分辨率影像地物特征,提出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重要处理技术:采用不同缩放尺度进行分类和利用空间特征及纹理结构进行专题信息提取。  相似文献   
85.
顺序提取法探讨沉积物中主量元素在不同相态的分配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Tessier以及欧共体标准局BCR等前人顺序提取方法的基础上,采用一套改进的顺序提取法对海洋沉积物以及一些水系沉积物标准物质的主量元素进行逐步提取。利用ICP—AES、ICP—MS方法分析了各提取液中Ti、A1、Na、Mg、K、Ca、P、Fe、Mn的含量以及它们在不同相态的分配特征,同时,进一步探讨了酸去除沉积物中非陆源组分的效果,结果显示,最后经盐酸淋滤后的样品,沉积物中的生物、自生组分已经被溶解,而残留下来的剩余物质基本上可代表海洋沉积物的陆源碎屑组分。  相似文献   
86.
海洋权益维护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海洋权益维护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数据库组成和主要功能。已开发的基础功能模块和子系统包括: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管理、海域划界、海洋调查项目管理和辅助决策等。  相似文献   
87.
南海西沙海槽地区的海底热流测量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为了解南海西沙海槽区的地热特征,利用Ewing型地热探针在该区开展了地热测量,并利用TK04热导率仪测量了相关站位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热导率,获得了7个站位的热流数据。结果表明,研究区7个站位的热导率变化范围为0.88~1.06 W/m.K,平均为0.96 W/m.K,地温梯度变化范围为85~120℃/km,热流值变化范围为83~112 mW/m2,平均达到95 mW/m2。分析表明测量结果与20世纪80年代中美合作在西沙海槽的地热测量结果一致性较好,说明研究区仍具有高热流特征,推测高热流特征可能与本区高热背景、莫霍面埋深较浅、断裂发育、晚期岩浆活动和基底起伏等有关。  相似文献   
88.
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种模式——海洋牧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海洋牧场的发展史和国外海洋牧场建设状况,并结合我国的海洋渔业形势,分析了海洋牧场与“海洋农牧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在我国建设海洋牧场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就海洋牧场的建设内容以及可行性进行了分析与论述,希望能对我国海洋渔业资源的扩充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9.
To address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shrimp trawling on seabed resuspension and bottom characteristics in shallow estuaries, a series of disturbance and monitoring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at a bay bottom mud site (2.5 m depth) in Galveston Bay, Texas in July 1998 and May 1999. Based on pre- and post-trawl sediment profiles of 7Be; pore water dissolved oxygen and sulfide concentration; and bulk sediment properties, it was estimated that the trawl rig, including the net, trawl doors, and “tickler chain,” excavate the seabed to a maximum depth of approximately 1.5 cm, with most areas displaying considerably less disturbance. Water column profile data in the turbid plume left by the trawl in these underconsolidated muds (85–90% porosity; <0.25 kPa undrained shear strength) demonstrate that suspended sediment inventories of up to 85–90 mg/cm2 are produced immediately behind the trawl net; an order of magnitude higher than pre-trawl inventories and comparable to those observed during a 9–10 m/s wind event at the study site. Plume settling and dispersion caused suspended sediment inventories to return to pre-trawl values about 14 min after trawl passage in two separate experiments, indicating particles re-settle primarily as flocs before they can be widely dispersed by local currents. As a result of the passage of the trawl rig across the seabed, shear strength of the sediment surface showed no significant increase, suggesting that bed armoring is not taking place and the trawled areas will not show an increase in critical shear stress.  相似文献   
90.
文中阐述了自动识别技术——条码技术引入资产管理的设计理念。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依据资产管理部门的基本职能和海洋仪器设备的功能特点,从涉海单位(从事海洋事业的单位,以下同)资产管理的业务需求出发,探讨了海洋仪器设备条码管理解决方案,以供同行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