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45篇
  免费   977篇
  国内免费   1180篇
测绘学   777篇
大气科学   693篇
地球物理   805篇
地质学   3248篇
海洋学   506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577篇
自然地理   1190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89篇
  2022年   248篇
  2021年   313篇
  2020年   264篇
  2019年   273篇
  2018年   227篇
  2017年   276篇
  2016年   283篇
  2015年   308篇
  2014年   376篇
  2013年   352篇
  2012年   416篇
  2011年   453篇
  2010年   356篇
  2009年   366篇
  2008年   372篇
  2007年   376篇
  2006年   343篇
  2005年   293篇
  2004年   251篇
  2003年   220篇
  2002年   178篇
  2001年   202篇
  2000年   163篇
  1999年   125篇
  1998年   145篇
  1997年   112篇
  1996年   88篇
  1995年   69篇
  1994年   64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47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北运河水系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水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全面了解北运河水系的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水环境质量,于2015年5月对北运河水系33个样点的底栖动物和水体理化性质进行了调查,分别采用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和底栖动物BI指数法对北运河水系进行水质评价,并通过Kolmogorov-Smirnov检验判断正态性,用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对两种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北运河水系共采集到底栖动物23种,隶属于3门4纲6目11科11属,以水生昆虫和软体动物为主,整个水系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单一;底栖动物BI指数法的评价结果显示,72%的采样点水质为中污染(Ⅳ)或重污染(Ⅴ);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的评价结果显示,超过57%的采样点水质为Ⅳ类及以下;根据K-S检验,两组评价得分均符合正态分布;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两种评价结果呈显著正相关.两种评价结果总体上呈现出相同的趋势,均显示北运河水系整体水质状况较差,干流水质状况优于支流,上游水质状况优于下游,温榆河上游、坝河下游、通惠河上游和凉水河的水质状况较差,温榆河源头和坝河上游的水质状况较好.两种评价结果在个别点位存在一定差异,具体表现为基于水体理化因子的评价结果稍优于水质生物评价结果,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两种评价方法在时空尺度上存在差异.针对城市化水平较高、人类活动干扰较强的北运河水系,同时采用这两种评价方法有助于全面了解其复杂的水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992.
淮河流域春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水质评价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浮游植物是内陆水体生态系统的主要初级生产者,其群落结构能反映水体的水质状况.为了全面了解淮河流域内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水质现状,于2013年5月在流域内设置217个样点采集浮游植物样品.共鉴定浮游植物244种(含变种和变型),隶属于8门104属,绿藻门和硅藻门的种类最丰富.浮游植物生物量为3.93 mg/L,在0.04~83.62 mg/L之间变动,生物量组成主要为甲藻门、硅藻门和隐藻门.浮游植物种类数和生物量在河流的中游较高,溪流以及下游入江入海河道较低.浮游植物优势种主要为隐藻门的啮蚀隐藻(Cryptomonas erosa)、尖尾蓝隐藻(Chroomonas acuta),硅藻门的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甲藻门的角甲藻(Ceratium hirundinella),其相对生物量均大于5%.淮河流域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较低,流域内多数样点处于中-重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993.
由于在变形和累积耗能的建筑地震受损程度评估模型,是将建筑划分为五个状态水平,未研究建筑环境性能,评估结果误差较大。因此设计基于BIM的建筑地震受损程度评估模型,采用基于BIM的建筑环境研究与评估方法,考虑建筑环境性能,基于这个思路,依据混凝土单轴Mazars损伤模型,获取三轴状态中的损伤演化方程,得到应变大于损伤阈值时损伤演化方程增量形式,构建混凝土损伤评估模型。经实验证明,所设计模型在地震峰值加速度小于0.31g时,建筑结构大致无缺,在峰值加速度是0.61g时,建筑地震受损指数超过0.8,建筑倒塌;所设计模型评估的平均误差低于0.03,平均评估时间是2.86 s,说明所设计模型能够有效评估建筑地震受损程度,且精度和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994.
顺层岩质边坡的抗震性指标大部分都是非确定的,无法用固定阈值衡量。提出基于非确定性分析法的顺层边坡抗震性性能研究,将顺层岩质边坡看作若干个叠加的薄板;运用非确定性分析法计算各个薄板的动力安全系数和动力极限状态方程,并对顺层边坡动力极限状态方程进行求解,可得在地震作用力下顺层边坡动力可靠度指标与顺层边坡失效概率之间的关系;评估地震作用力下顺层边坡整体稳定性,同时综合考量顺岩边坡的最小平均安全系数以及平均失效概率,得出评估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在地震作用力下,顺层边坡坡高、坡角、岩层倾角对顺岩边坡抗震性能影响显著,评估结果与实际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995.
建设韧性城乡的技术途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地震多发、灾害严重,迫切需要提升抗震能力,实现韧性城乡的建设。本文围绕建设韧性城乡的技术途径,梳理了工程抗震技术发展的历史沿革,阐述了韧性城乡的提出背景。基于震害类比、实验验证和理论分析,总结提炼工程结构抗震能力“散”、“脆、”偏、“单”评估法,指出应以“整而不散”、“延而不脆”、“匀而不偏”、“冗而不单”的传统抗震技术及隔震与消能减震新技术作为实现韧性城乡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996.
为了确定百花水库营养盐变化特征,选取百花水库5个监测点2014年1月-2018年7月共28个月份的水质实测数据,分析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和总氮的年际变化特征.采用基于熵权法赋权的贝叶斯理论对5个监测点的水质综合状况进行评价,并结合水库的实际状况,从生态修复、工业污染源、沉积物中营养盐、水库季节性热分层及农业与生活污染源5个方面对其水质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4-2018年水体环境波动较大;除总氮外,各污染指标浓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综合水质后验概率表明百花水库水质有逐渐变差的趋势;总氮和总磷治理应成为百花水库污染治理的主要方面;生态修复工程的开展和工业污染源的削减是百花水库水质转好的主要影响因素,农业与生活污染源的增加是百花水库水质转差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97.
渤东凹陷东营组烃源岩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渤东凹陷是渤海海域下一步油气勘探的重点地区之一。本文通过对渤东凹陷单井烃源岩的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和与渤中凹陷烃源岩的对比研究,结合渤东凹陷盆地模拟成果,得出以下认识:渤东凹陷南部东营组半深湖深湖相泥岩的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好,有机质演化已处于成熟阶段,因而东营组暗色泥岩具有较高的生烃潜力,是一套良好的烃源岩层。  相似文献   
998.
根据生态与农业气象业务需求,以气象通信网络为依托,采用Client/Server(C/S)体系结构,对生态与农业气象实时监测数据实现快速传输、有效存储和查询分析,及时将资料应用于生态与农业气象评估业务,为地方政府及有关生产部门提供农业气象决策服务.客户端运行县级生态与农业气象监测服务系统,负责信息监测、采集、传输;服务器端运行地区级的生态与农业气象评估服务系统,负责数据存储管理、综合分析、业务服务和产品制作等任务.  相似文献   
999.
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海岸带空间资源的利用将呈现多样化的特征。海岸带空间功能分区可以优化海岸带空间资源配置,统筹协调海岸带空间开发与保护格局,是海岸带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基础。文章针对海岸带空间的特殊性,构建指标体系,对海口海岸带进行模糊综合评价,探讨海口海岸带空间适宜功能类型,并基于GIS 技术进行功能分区。结果表明:海口海岸带主要功能空间类型为旅游娱乐空间、城镇建设空间、农林渔牧空间和生态保护空间,其面积占比分别为16.84%、21.18%、22.54%、35.77%。其中生态保护空间面积最大,主要分布在海口市东部片区的东寨港。  相似文献   
1000.
文章于2018年1月(冬季)、4月(春季)、7月(夏季)、10月(秋季)对我国考洲洋海域海水中的溶解氧(DO)、化学需氧量(COD)、无机氮(DIN)、活性磷酸盐(DIP)4个主要海水水质因子进行了综合调查。结果表明,4个水质因子DIP、DIN、COD、DO的平均浓度由高到低的季节变化分别为:冬季(0.058 mg/L)、春季(0.046 mg/L)、夏季(0.009 mg/L)、秋季(0.006 mg/L);冬季(0.465 mg/L)、春季(0.171 mg/L)、夏季(0.064 mg/L)、秋季(0.040 mg/L);夏季(1.57 mg/L)、冬季(1.26 mg/L)、秋季(1.22 mg/L)、春季(0.89 mg/L);冬季(11.70 mg/L)、夏季(7.41 mg/L)、秋季(7.36 mg/L)、春季(7.18 mg/L)。评价结果显示,春季和冬季主要超标因子为DIP和DIN,夏季超标因子为DIP,秋季水质因子均满足要求。同时,本研究利用单因子标准指数法、富营养化指数法和有机污染评价指数法对考洲洋地区水质状况进行评价并对其进行初步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3种方法在季节性变化上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由高到低均为:冬季、春季、夏季、秋季),然而,同一季节不同评价方法的超标站位比例不同(单因子指数法:冬季占100%,春季占80%,夏季占10%,秋季则无;富营养化指数法:冬季占90%,春季占70%,夏季和秋季均为无;有机污染指数评价法:冬季和春季均占80%,夏季和秋季均为无),比较分析表明,3种评价方法具有不同的评价作用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