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0篇
  免费   141篇
  国内免费   188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85篇
地球物理   199篇
地质学   259篇
海洋学   262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81篇
自然地理   262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991.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anomalous vertical crustal movement in the Izu peninsul, Honshu, Japan, many repeated precise levellings have been carried out by the Geographical Survey Institute. Trilaterations covering the entire Izu peninsula have also been carried out by the Geographical Survey Institute. A new technique is developed to adjust the results of levellings, because they had been carried out for different epochs along each levelling route and because of rapid vertical crustal movements. In conventional least-squares adjustment of levelling network, only corrections to the approximate height are assumed to be unknown, while in the present analysis a special model in which rates of vertical deformation at any bench marks are also assumed to be unknown, is adopted. In addition, tidal stations along the coast of the Izu peninsula yield the rate of vertical crustal movement from analysis of tidal data independent of levelling data. We select several special bench marks in which rates of vertical movement are determined by tidal analysis, thereafter special adjustment is applied according to the type of network.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eninsula is inclined to the south-west. Uplift in the northeastern part of the peninsula is accompanied by remarkable subsidence in the southwest. The rate of contemporary inclination is many times higher than the rate during the period from 1929 to 1972.The deformation is concentrated in the area whereNakamura (1979, 1980) pointed out the bending of the Philippine Sea plate. The mode and rate of the detected crustal deformation suggest the accelerated bending of the peninsula. There are some local uplift that deviate from the general pattern of deformation. The most remarkable land uplift was observed near Ito, a city within the peninsula, and the focus of this uplift migrated with time. The accelerated plate bending will produce an extension at the earth's surface and contraction in the deeper part of the subcrustal layer, additionally it triggered the intrusion of magma from the deeper part to the shallower. Moreover, the accelerated plate bending also triggered seismic swarms and destructive, earthquakes in and around the peninsula.  相似文献   
992.
黑河流域张掖市近38 a以来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8,自引:11,他引:8  
李鸣骥  石培基 《中国沙漠》2007,27(6):1048-1054
 目前黑河流域气候变化研究多集中于流域系统气候变化与区域水资源变化之间的关系、区域沙漠化、沙尘暴发生的气候动因等研究方面,而对人类活动强度大、活动最为密集的流域绿洲区域张掖市气候变化所作研究较少。通过对张掖市六县(区)6个气象观测站近38 a以来的逐月平均气温、降水、大风频率资料的系统分析,认为张掖市近38 a来气温升高幅度较之全国其他区域更为明显。多年降水变化相对不大,但冬春两季降水出现缓慢增加的趋势,大风天气与沙尘暴发生频数近38 a来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这与区域气温升高及冬春两季易发生沙尘暴的期间降水增加有明显的相关性。同时人类对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绿洲开发的加深也一定程度上对这种生态环境敏感地区的气候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93.
红树林的生态学功能及其资源保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综合国内外红树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研究现状,重点阐述了红树林在不同生境状态下结构与功能方面的异同及其对不同管理水平的反应,及各种人类活动干扰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探讨了红树林在不同利用方式和干扰强度下的恢复机制.未来对红树林的研究应加强对地下生物学过程、碳动态、食物网与食物链、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微生物在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尤其是不同时空尺度上红树林的结构动态和功能过程等方面的了解,为红树林湿地的有效保护、成功恢复以及科学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4.
河川径流对降水变化的响应研究——以渭河为例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根据1956-1995年的实测水文资料(降水和河川径流量资料),采用特征值对比方法,对陕西省境内渭河流域不同时间尺度内降水特征进行分析,并对流域内多年径流变化也做了相应的统计分析,从而揭示河川径流对降水变化的响应关系,并确定出河川径流变化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1)流域内降水年内分配极其不均;年际变化剧烈,进入90年代后降水负距平集中出现,20世纪90年代降水较多年均值有较大程度的减少;(2)流域内河川径流与降水之间存在密切的正相关关系,降水量多的年份,河川径流丰富,反之较枯;(3)河川径流积极响应降水的变化,然而河川径流变化幅度却比降水变化幅度大20%,这个偏差主要是由于频繁的人类活动的干扰造成的。  相似文献   
995.
潮河上游降水- 径流关系演变及 人类活动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以潮河密云水库上游流域为研究对象, 利用双累积曲线将1961~2005 年期间年降水- 径 流关系演变划分为三个阶段: 1961~1978, 1979~1993, 1994~2005。第二和第三阶段相对第一阶段 而言, 平均年径流有较大幅度的减少, 年径流对降水的响应程度在减弱。与此相对应, 进入1980 年代后, 流域内的人类活动强度在增加, 主要表现为小水库、塘坝等水利设施的大规模建成并投 入使用, 以及农垦和造林等土地利用活动导致耕地和林地面积的增加。人类活动使得流域总蒸发 和入渗增加, 从而改变水量平衡, 径流对降水的响应变得迟缓, 减少流域总径流; 不同降水年型降 水- 径流的关系表现出很大差异, 人类活动对枯水年份年径流的影响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996.
盐度对红树植物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岩  陈桂珠 《湿地科学》2007,5(3):266-273
盐度是红树植物的一个主要环境因素,也是目前红树林造林成活率高低的一个关键因子。由于长期适应潮间带海水环境,红树植物形成了一套适应于一定盐度的耐盐机制。盐度会影响红树植物的组织结构,热值变化,从而对红树植物的生长产生影响。盐胁迫时,红树植物抗氧化酶活性,相容性物质的合成都增强,对不同离子的吸收也会发生改变。综述了盐度对红树植物的影响及相关机理,包括了生长、组织结构、离子水平、抗氧化酶活性、热值变化、相容性物质合成6个方面,指出了今后研究应重视的几个方向。  相似文献   
997.
安徽沿江地区地处长江深大断裂带的中部,构造上隶属由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在 T_2—J_2发生陆-陆碰撞形成的大别造山带的前陆带。在 J_3—K_1时期,区内发生了岩石圈伸展减薄背景下的碰撞后到岩石圈拆沉背景下的造山后岩浆活动和相应的壳幔相互作用,形成了广泛分布的碰撞后到造山后火山-侵入杂岩组合。碰撞后岩浆活动大致发生在125~145Ma,铜陵地区辉长岩包体和大量堆积岩的形成标志着这一时期的开始,而富碱岩浆岩的形成标志着这一时期的结束。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岩石中,繁昌盆地中的中分村组和赤砂组火山岩以及南部侵入岩属于碰撞后岩浆岩组合中的过铝质的长英质岩套;由中部铜陵地区的中酸性侵入岩和北外带侵入岩等构成的中钾-高钾钙碱性岩系和由铜陵地区的中基性侵入岩、庐枞盆地龙门院组和砖桥组火山岩、宁芜盆地龙王山组和大王山组火山岩以及沿长江两岸呈 NE 方向分布的富碱岩浆岩构成的橄榄安粗岩系属于碰撞后岩浆岩组合中的准铝质的镁铁质-长英质火成岩岩套。造山后岩浆作用大致发生在105~125Ma。宁芜地区辉长岩的侵入标志着这一时期的开始,而宁芜和庐枞地区过碱性岩的形成标志着这一时期的结束。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岩石中,由繁昌盆地蝌蚪山组火山岩和庐枞盆地双庙组火山岩以及宁芜盆地辉长岩侵入体组成的碱性岩系和由庐枞盆地浮山组火山岩和宁芜盆地娘娘山组火山岩组成的过碱性岩系属于造山后碱性-过碱性火成岩岩套。与碰撞后到造山后岩浆活动相对应,在安徽沿江地区中生代发生了两期壳幔相互作用。其中早期壳幔相互作用表现为起源于岩石圈地幔上部圈层的底侵玄武岩浆与中下地壳间强烈的相互作用,而晚期壳幔相互作用表现为起源于岩石圈地幔下部圈层的玄武岩浆与中下地壳间微弱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998.
苏家屯台电磁辐射异常与地震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家屯观测台是位于辽宁沈阳的一个地方性专业地震观测台站,用EMAOS-L数字化电磁辐射观测仪进行电磁观测。本文将该台站4年多的电磁辐射观测资料和这期间观测到的Ms4.0以上的震例进行了收集和整理,从观测仪器的性能指标、地质构造特征、电磁信息的来源等方面进行了震例的电磁前兆异常特征分析。研究认为,该台站前兆异常突出,电、磁异常同步性好,异常信息与发生在上地壳的震源深度小于20km的地震具有良好的对应性,同时,对震级较大的地震,其前兆异常有日变周期特性。  相似文献   
999.
江苏江阴祁头山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地层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朱诚  张芸  张强  陆建芳 《地层学杂志》2003,27(4):314-317,323
江阴祁头山遗址区有厚达 2 4 8cm厚的马家浜文化层。对该遗址地层的孢粉、微体古生物沉积学和环境磁学分析表明 :江阴在马家浜文化时期就已经成陆 ,此时海岸线分布在该区以北 ,江阴北门外护城河北的马家浜文化遗址可作为证据之一。剖面磁化率分析结果表明马家浜文化期间温暖湿润 ,适宜的气候促使人口急剧增多 ,稻作农业得以起源并迅速发展。马家浜文化层之上出现间断现象 ,可能是长江三角洲地区 4 0 0 0 a BP前后普遍存在的特大洪水所致。该时期洪水可能威胁先民的生存 ,农业生产无法正常进行。由于丧失基本的生活资料 ,先民可能迁居他处 ,寻找适宜生存而不受洪水威胁的区域生活 ,由此形成了马家浜文化和近现代之间文化间断现象。  相似文献   
1000.
X射线荧光方法在矿区环境地球化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白行研制的高灵敏度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分析仪分析了攀枝花矿区水系沉积物中微量元素的浓度,并根据分析结果研究了矿区元素分布的地球化学特征,本项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X射线荧光分析技术在矿区环境地球化学研究中的可行性,探索矿区环境地球化学研究的方法技术.结果表明,XRF方法可以有效分析沉积物中元素的含量,进而进行环境地球化学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