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8篇
  免费   112篇
  国内免费   142篇
测绘学   399篇
大气科学   172篇
地球物理   119篇
地质学   300篇
海洋学   79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139篇
自然地理   49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75篇
  2020年   72篇
  2019年   87篇
  2018年   65篇
  2017年   93篇
  2016年   87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90篇
  2013年   178篇
  2012年   99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61.
从成功的区域合作经验看,区域间的差异性和联系性是选择经济合作区域必须考虑的两大核心因素.通过多种指标对两大因素进行测度和分析,最终正确选择合作区域.泛珠三角合作为云南经济发展提供难得机遇,云南如何立足自身优势,正确选择重点合作省区,关系到合作的最终成效.从云南与泛珠三角其他省区间的经济发展差异、产业结构差异、优劣势条件、综合距离系数以及历史联系等角度分析,提出了云南应把广东、广西、四川、香港作为重点合作省区.  相似文献   
62.
在分析目前干旱区生态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对未来干旱区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尺度和研究手段选择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就干旱区生态学研究几个值得关注的研究领域进行了阐述。作者认为,干旱区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应该是绿洲,从管理实践的角度,干旱区的生态学研究尺度应该是湖泊流域,而非以前被广泛采纳的河流流域。在干旱区生态学研究的手段上,随着高清晰度商业化遥感卫星的应用,结合过去的传统方法,与GIS和RS相结合的遥感手段应该是今后生态学研究所依赖的主要手段。而早春短命植物层片与短命动物研究、干旱区的城市森林建设、干旱区民族生态学与人地关系研究、生态用水的深化研究、绿洲景观生态过程及其规划实践研究等,应该是在不偏废过去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值得在未来关注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63.
本文基于北京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地理空间信息数据, 采用最短距离指标定量分析了商品 住房对教育、医疗、体育、文化、商业、绿地公园等6 大类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可达性( 以下简称 “可达性”) , 并通过Hedonic 特征价格模型定量分析可达性对商品住房价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 明: 1) 按照“最短距离”可达性比较, 商品住房对绿地公园、医院和健身场所可达性最好, 而对大型 商场、文化设施、体育场馆的可达性较差; 2) 按照商品住房的区位和价格比较, 城市四环以内和高 价商品住房组别对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达性明显优于其它组别; 3) 特征价格模型的定量分析表明, 重点高中、球类场馆、文化设施和绿地公园这4 种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达性越好, 则商品住房价格 越高, 即目前北京市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局在一定程度上被资本化入商品住房价格。  相似文献   
64.
Gordon Walker  Noel Cass 《Area》2007,39(4):458-469
In the context of challenging targets for renewable energy generation, this paper draws out social implications of moves towards low carbon energy systems. As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s as a heterogeneous category, many potential forms of social relation between 'publics' and technologies are emerging. Utilising perspectives fro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we outline five modes in which renewable energy has been implemented in the UK and how these involve different configurations of technology and social organisation. We argue that a multiplicity of roles for 'the public' are implicated across this increasingly complex landscape, cutting across established categories and raising questions of meaning, differentiation, interrelation and access. Policy assumptions and conceptions are questioned, highlighting that dominant characterisations of public roles have been part of a concentration on particular socio-technical pathways to the exclusion of others.  相似文献   
65.
This paper provides a new discussion of how people learn through deliberative processes, drawing upon empirical analysis of a novel public engagement process for urban river restoration. Such critical evaluation is rare and yet will be crucial to both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 about engagement practice, not least in a policy area subject to strong regulatory drivers for public participation. The analysis supports two important learning mechanisms – the use of 'gatekeepers' of knowledge, interests and values, and the privileging of narrative. It provides new evidence of instrumental and communicative learning about shared priorities and criteria for effective river restoration that evolved through the deliberative process and directly informed the restoration scheme. It is important to question whether and how such site or context-specific learning might inform other restoration schemes. Finally, the paper questions the often ignored issue of expert learning, not least the issue of the link between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相似文献   
66.
西北地区矿产资源开发极大地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但是人为不合理地开发导致了严重的矿区环境地质问题。开发不同类型矿产导致不同的环境地质问题;而同一类型矿产因地域不同、开发方式不同以及不同企业开发导致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程度及差别较大;不同类型矿产开发所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导致矿山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有历史因素、政策因素、地方保护主义因素、经济技术因素和企业因素。  相似文献   
67.
讨论了以地理信息系统作为建模与仿真过程的空间信息支持 ,在高层体系结构 (HLA)提供的RTI服务基础上 ,运用多线程技术实现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仿真成员的HLA接口的设计与实现。实验表明 ,能够满足仿真的需求  相似文献   
68.
周琪 《测绘科学》2001,26(2):53-55
简要回顾了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图书馆 40年的发展历史 ,该馆目前是国内颇具测绘专业特色 ,测绘文献馆藏资源最为丰富的专业性图书馆。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 ,中测院图书馆的发展面临着机遇 ,也面临着挑战。介绍了国家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情况及其意义。指出数字图书馆是测绘专业图书馆发展的必由之路 ,对建设测绘专业数字图书馆建设中面临的若干问题进行了一些探索性思考。  相似文献   
69.
一种基于自然数的线性四叉树编码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龚健雅 《测绘学报》1992,21(2):90-99
  相似文献   
70.
唐玉  李栋梁 《气象科学》2020,40(2):169-179
根据中国气象局《梅雨监测业务规定》中的入、出梅标准,结合1960—2016年全国661个常规气象站逐日气象资料,以及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江淮梅雨和东亚副热带夏季风进程变异的时空特征,提取季风关键区(32°~34°N,112°~120°E,包含17个站点),并分析了江淮梅雨和季风关键区的联系与成因。结果表明:1960—2016年平均梅雨期为6月8日—7月15日,平均梅雨量为303 mm。比东亚平均梅雨季的开始时间早9 d,比其结束时间晚7 d。梅雨量在近57 a中也呈波动式变化,但整体为上升趋势。入梅越早,出梅越晚,则梅雨期越长,梅雨量越多。副热带夏季风推进到关键区的平均时间为5月19日,其在1970s末和1990s末分别发生了由偏晚向偏早和由偏早向偏晚的突变。夏季风到达关键区偏早时,出梅日偏晚,梅雨量偏多,季风到达偏晚时,出梅日偏早,梅雨量偏少。副热带夏季风推进时间和江淮梅雨量呈全区一致的负相关,负相关区位于湖南、湖北及江西三省临近的两湖地区。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到达关键区时间偏早(晚)年,500 hPa高度场上乌拉尔山—鄂霍茨克海为正(负)距平,阻塞高压增强(减弱);日本海附近为负(正)距平,东亚大槽加深(西退北缩),加强(削弱)了槽后冷空气向南输送且不(有)利于中低纬度副热带高压的北跳,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中心强度增强(减弱),位置偏西(东),其西北侧的西南暖湿气流输送加强(减弱),江淮地区有水汽的辐合(辐散),有(不)利于梅雨量偏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