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1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27篇
测绘学   84篇
大气科学   14篇
地球物理   27篇
地质学   110篇
海洋学   3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3篇
自然地理   40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31.
责任明晰化、管理精细化是城市社会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目标,管理责任网格数据则是实现这两个目标的重要数据基础。本文提出了城市社会综合治理网格数据编制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形成了《青岛市城乡综合治理网格划分与编码规则》。从城市社会综合治理工作各领域、各部门的管理需求出发,兼顾城市主城区和城乡结合地区的管理特点,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网格编制方案和数据体系,便于模型构建和数据分析,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和可推广性。  相似文献   
132.
133.
全球变化背景下中国自然地域系统研究前沿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中国地域辽阔,基于陆地表层地域分异规律,开展自然地域系统研究是支撑自然资源有序开发和产业合理布局、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文在总结分析中国自然地域系统及相关方法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探讨全球变化背景下自然地域系统研究前沿问题。1950s以来,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中国高度重视自然地域系统研究,包括综合自然区划、生态地理区划和综合区划工作,目前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深入,地域系统的动态研究被高度关注。在此过程中,研究方法从以专家智能集成为主的定性研究,逐步发展至以观测、实验和信息技术、数理模拟方法为主的定量研究。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日益深入,自然地域系统研究将与未来地球计划的理念、目标和研究内容结合,重点开展陆地表层关键要素相互作用机理及区域效应,地域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动态响应,陆地表层地域单元界线定量化识别等研究,加强地域系统研究中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的结合。  相似文献   
134.
增量式概念格构造算法和概念格的渐减维护算法是很重要的两类概念格更新算法,但增量式概念格构造算法只针对数据对象的增加,概念格的渐减维护算法只针对数据对象的删除,两者都具有单一性。本文针对这个问题,提出基于概念格的改进算法,不仅考察了数据对象的增加、删除,还适用于数据记录随时间的改变,满足了数据库的增、删、改操作。另外,引入一种新的关联规则兴趣度量Kulc_measure,用以衡量属性的变化对关联规则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35.
A new metaheuristic approach is presented to discover transition rules for a cellular automaton (CA) model using a novel bat movement algorithm (BA). CA is capable of simulating the evolution of complex geographical phenomena, and transition rules lie at the core of these models. An intelligence algorithm based on the echolocation behavior of bats is used to discover explicit transition rules for use in simulating urban expansion. CA transition rules are formed by links between attribute constraint items and classification items. The transition rules are derived using the BA to optimize the lower and upper threshold values for each attribute. The BA-CA model is then constructed for the simulation of urban expansion observed for Nanjing City, China. The total accuracy of newly formulated BA-CA model for this application is 86.9%, and the kappa coefficient is 0.736, which strongly suggest that the interactions of bats are effective in captur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patial variables and urban dynamics. It is further demonstrated that this bat-inspired BA-CA model performs better than the null model, the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based CA model (PSO-CA), and the ant colony optimization-based CA model (ACO-CA) using the same dataset. The model validation and comparison illustrate the novel capability of BA for discovering transition rules of CA during the simulation of urban expansion and potentially for other geographic phenomena.  相似文献   
136.
广东红岭石英脉型钨矿床地质特征及富集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红岭石英脉型钨矿床地质特征的研究,探讨了该钨矿床的矿化富集规律。认为,钨的成矿作用严格受区域SN向构造控制,构成一个地层、构造、岩浆、矿田“四位一体”的SN向成矿带,石英脉型钨矿床具较明显的“五层楼”式形态分带规律。  相似文献   
137.
湖南川口杨林坳钨矿床控矿因素与成矿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林坳钨矿是以白钨矿为主的岩浆期后高一中温热液充填交代矿床,白钨矿主要产于上古生界泥盆系杨林坳组砂岩和板溪群板岩中,受断裂构造和不整合面控制明显,岩浆活动为成矿提供了物质来源。文章在分析控矿因素的基础上,对成矿规律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下一步找矿预测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8.
黔东南岩寨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东南岩寨金矿的地层、岩性、构造、矿体产出形态及围岩蚀变等矿床地质特征研究分析,结合近几年在该矿区的工作成果及认识,探讨其成矿规律。  相似文献   
139.
中亚成矿域中的斑岩型铜(钼金)矿,有别于滨太平洋区的斑岩铜矿,它们大部分是形成于大洋消亡之后,与A型俯冲或后碰撞阶段的构造岩浆作用有关,并非都形成于岛弧发展阶段,且常与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产于陆相-亚陆相火山岩内)时间相随、空间相伴,两者属于一个统一的岩浆系统;浅部是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深部是高温斑岩型铜(钼金)矿,其成矿特点表现出两者元素组合连续、过渡与转化,两者类型相随相伴。  相似文献   
140.
陕西黄龙铺—河南栾川地区钼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六全 《陕西地质》2008,26(2):9-32
本文对陕西省黄龙铺—河南省栾川钼矿带区域成矿背景作了简述。在矿带内分出了金堆城—黄龙铺、夜长坪—银家沟、南泥湖—栾川三个钼矿集中区。将钼矿分为两个成矿系列(碱基性碳酸岩岩浆成矿系列,中酸性岩浆—热液成矿系列),三种成因类型(碳酸岩脉型、斑岩型、矽卡岩型或斑岩—矽卡岩型),四个成矿期次(海西—印支期碳酸岩脉型钼成矿期,燕山早期第一阶段矽卡岩型钼成矿期,燕山早期第二阶段—燕山晚期斑岩型钼成矿期,燕山晚期岩浆期后热液脉型成矿期)。以典型矿床(点)为例,配以大量的图、表,对不同类型的矿床特征作了介绍。总结了6条成矿规律,6条找矿标志,指出了10个找矿有利区。认为华北地台南缘地壳深部存在一个以钼为主的成矿元素“流体库”及岩浆源,成矿物质来源于地壳深部及上地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