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3篇
  免费   530篇
  国内免费   474篇
测绘学   96篇
大气科学   336篇
地球物理   413篇
地质学   1376篇
海洋学   353篇
天文学   27篇
综合类   122篇
自然地理   194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67篇
  2021年   83篇
  2020年   90篇
  2019年   97篇
  2018年   80篇
  2017年   76篇
  2016年   99篇
  2015年   112篇
  2014年   141篇
  2013年   117篇
  2012年   136篇
  2011年   120篇
  2010年   106篇
  2009年   137篇
  2008年   137篇
  2007年   129篇
  2006年   128篇
  2005年   109篇
  2004年   100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93篇
  2001年   74篇
  2000年   74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69篇
  1995年   56篇
  1994年   60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6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中国东部夏季暴雨的年代际跃变及其大尺度环流背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栋  陈际龙  黄荣辉  刘永 《大气科学》2016,40(3):581-590
本文利用1960~2011年中国东部地面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和JRA-55再分析资料探讨了夏季暴雨分布的年代际跃变及其相关联的大尺度环流异常特征。基于暴雨频数和占比(夏季暴雨占比是指5~8月暴雨降水量对总降水量的贡献百分比)的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夏季暴雨分布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经历两次反相的经向"三极子"跃变。中国东部夏季暴雨的年代际演变过程可分为三个时段:1960~1979年为华南和华北暴雨偏多、江淮流域暴雨偏少的经向"三极子"分布;1980~1991年为南方和华北暴雨偏少、江淮流域暴雨偏多的经向三极子"分布;1992~2011年为南方暴雨显著偏多、华北暴雨持续偏少,逐渐形成经向"偶极子"分布,并导致近十多年我国夏季"南涝北旱"的整体格局。1970年代末(1990年代初)跃变相关联的大尺度环流异常配置:东亚夏季风的减弱(增强),西太平洋副高的增强西伸但南撤(北抬),南亚高压的减弱南缩(增强东扩),以及蒙古高原中低层的气旋式(反气旋式)环流异常。与此同时,低层局地环流也发生调整:华北和黄淮地区以及华南和江南地区均为反气旋式(气旋式)环流异常,而江淮流域和四川盆地受控于风场切变式辐合(辐散)异常;涡度场发生相应变化,南北方大部分地区的负(正)涡度异常不(有)利于低涡的发展,而江淮流域和四川盆地的正(负)涡度异常有(不)利于低涡的发展,进而引发江南和华南暴雨减少(增加)、江淮流域和四川盆地暴雨增加(减少)、黄淮和华北暴雨减少(增加)的经向"三极子"跃变。  相似文献   
92.
As an important canopy structure indicator, leaf area index (LAI) proved to be of considerable implications for forest ecosystem and ecological studies, and efficient techniques for accurate LAI acquisitions have long been highlighted. Airborne 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 (LiDAR), often termed as airborne laser scanning (ALS), once was extensively investigated for this task but showed limited performance due to its low sampling density. Now, ALS systems exhibit more competing capacities such as high density and multi-return sampling, and hence, people began to ask the questions like—“can ALS now work better on the task of LAI prediction?” As a re-examination,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feasibility of LAI retrievals at the individual tree level based on high density and multi-return ALS, by directly considering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s of laser points lying within each tree crown instead of by proposing feature variables such as quantiles involving laser point distribution modes at the plot level. The examination was operated in the case of four tree species (i.e. Picea abies, Pinus sylvestris, Populus tremula and Quercus robur) in a mixed forest, with their LAI-related reference data collected by using static terrestrial laser scanning (TLS). In light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LS- and TLS-based LAI characterizations, the methods of voxelization of 3D scattered laser points, effective LAI (LAIe) that does not distinguish branches from canopies and unified cumulative LAI (ucLAI) that is often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vertical profiles of crown leaf area densities (LADs) was used; the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ALS- and TLS-derived LAIes were determined, and so did ucLAIs. Tests indicated that the tree-level LAIes for the four tree species can be estimated based on the used airborne LiDAR (R2 = 0.07, 0.26, 0.43 and 0.21, respectively) and their ucLAIs can also be derived. Overall, this study has validated the usage of the contemporary high density multi-return airborne LiDARs for LAIe and LAD profile retrievals at the individual tree level, and the contribution are of high potential for advancing forest ecosystem modeling and ecological understanding.  相似文献   
93.
多波束测量的精度控制与规范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多波束测量、辅助测量的数据精度,研究其对成果水深的影响程度,结合《海道测量规范》与《多波束水深测量技术规定》中的测量等级指标,以及IHO规范中对水深不确定度的定义和传播结构的介绍,建立数学模型反解出符合规范的作业环境与辅助测量数据的等级指标,提出明确的多波束测量作业精度控制的技术指标,为测量数据的质量监控建立更全面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94.
天山南麓库车晚新生代褶皱-冲断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库车褶皱冲断带位于天山南麓,由近东西走向的多条构造带组成。三叠系暗色泥岩、侏罗系煤层、古近系库姆格列木组膏盐层和新近系吉迪克组膏盐层构成库车褶皱冲断带的区域性主滑脱面。褶皱冲断带底面由北向南逐渐抬高。褶皱冲断带主体发育盖层滑脱-冲断构造(薄皮构造),基底卷入型冲断构造(厚皮构造)见于北缘的根带。新生界膏盐层之上构造变形以滑脱褶皱为特色,之下以冲断构造为特色。库车褶皱冲断带是印度-亚洲碰撞远程效应下,(南)天山晚新生代造山过程的产物。褶皱冲断带构造变形的动力来源主要是造山楔向塔里木盆地推进所形成的挤压构造应力。褶皱冲断带构造变形的起始时间为约23Ma,构造变形具有阶段式加速的特点,已经识别出约23Ma、约10Ma、5~2Ma和1~0Ma共4个变形加速期。褶皱冲断带的演化过程为前展式,褶皱冲断带前锋向南推进的同时,后缘持续变形。  相似文献   
95.
以碳同位素值的波动变化与沉积环境、海平面升降及地层界面突变等地质事件相对应为理论依据,开展碳同位素地层研究,建立了各组值域划分标准,解决碳酸盐岩地层缺乏标准生物化石情况下,地层归属难确定的问题。指出奥陶系自下而上碳同位素曲线呈现稳定-上升-正漂移的过程。其中,下统蓬莱坝组—鹰山组δ~(13)C值范围为(-4.2~-0.2)×10~(-3),始终为负值;中统一间房组δ~(13)C值范围为(-0.4~0.6)×10~(-3),以分布在零值附近为特征;上统恰尔巴克组—良里塔格组δ~(13)C值范围(0.7~3.1)×10~(-3),均为正值。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巴楚典型露头剖面与麦盖提斜坡井下奥陶系碳同位素地层与岩石地层对比研究,提出麦盖提斜坡中部及东部断洼区发育上奥陶统,除东部断裂带外,普遍残存下奥陶统顶部泥晶灰岩段。  相似文献   
96.
刘影  王少峰  钱晓辉 《安徽地质》2016,26(2):146-149
通过东山坞矿区的测量作业,简要介绍RTK在测量中的强大功能,重点介绍了GPS-RTK在地质勘探测量中的控制测量、工程点测设以及勘探线剖面测量等应用情况。结合常规测量仪器及技术方法,既弥补了RTK在矿山测量的不足,又体现了GPS-RTK的作业优势,同时反映出常规测量仪器不可替代的作用,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97.
祁连山及邻区第四纪地层区划与沉积序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前人资料和野外勘查的基础上对祁连山及邻区贵德盆地、循化—化隆盆地、同仁盆地、西宁盆地、门源盆地、临夏盆地、兰州盆地、定西盆地、天水盆地、肃北盆地、酒泉盆地、玉门盆地、张掖盆地、武威盆地、哈拉湖盆地、苏里盆地、木里盆地、民和盆地、共和盆地、青海湖盆地及柴达木等20余个盆地的第四纪地层进行了研究。以祁连山第四纪构造地貌演化、盆地沉积序列、古生物及古气候特征为地层分区依据,对祁连山及邻区第四纪地层进行了地层分区,并对部分地层名称做了厘定或统一。祁连山及邻区第四纪沉积特征总体为东部(主要为陇中地区)黄土分布广泛,堆积了世界上最厚的黄土地层;北部(河西走廊地区)冲洪积扇堆积及风沙发育;南部(柴北盆地)以冲洪积-湖积为主,晚更新世以来发育风成沙及黄土;共和盆地由湖泊转向冲积扇和风沙沉积;青海湖盆延续至今;中西部高山及山间盆地冰碛、冰水堆积以及河流阶地堆积发育。根据上述特征及划分原则,将祁连山及邻区第四纪地层区划分为:兰州—西宁地层区,贵德地层区,酒泉—张掖地层区,柴北地层区,共和地层区,青海湖地层区及肃北—门源地层区。  相似文献   
98.
在新疆西昆仑地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中,对分布于喀喇昆仑山地层区中的泥盆纪地层,开展剖面测量和区域填图,系统收集其岩性岩相、岩石组合、分布特征、接触关系、生物化石、基本层序等资料,并展开了多重地层划分与对比研究。研究表明区内泥盆纪地层由中下统大王顶组,中统黄羊滩组、落石沟组和上统天神达坂组组成,各组之间均为整合接触关系,除天神达坂组未获生物化石外,其他层位均获有丰富的古生物化石。其中新建大王顶组和黄羊滩组2个岩石地层单位,以及腕足类3个、珊瑚类1个、菊石类1个、三叶虫类1个,共计6个生物地层单位。全面系统厘定和完善了区内泥盆纪的岩石地层序列、生物地层序列和年代地层序列,黄羊滩组是重要的铜矿和石膏矿赋矿层位。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喀喇昆仑山地区泥盆纪地层研究程度,也为本区地质构造演化和成矿规律分析提供了必要地史资料。  相似文献   
99.
陈金浩  黄士稳  吕耀光 《水文》2016,36(5):69-73
定点式声学多普勒流速仪(简称"HADCP")在国内已较为普及,但对其应用却多停留在表面,鲜有人研究其测验误差控制及参数优化方法,影响HADCP测流精度。为解决HADCP使用中的一些疑难问题,从流速仪测验误差表现的三方面对HADCP的测流误差开展讨论。以测验误差为控制指标,对HADCP在使用中各个环节的误差来源及应用难点进行分析,并以多个实例阐明提高仪器应用精度的优化设置方法。按照所论及方法进行对照检查并合理优化,可减小测流误差,提高HADCP测流方案的整体精度。  相似文献   
100.
对达来诺尔湖北岸岸边(DL-0)、湖中心(DL-1)和湖南岸(DL-2)3个点的岩心沉积物进行了详细的岩性分析、粒度分析和粒度参数垂向分布序列分析。对沉积环境变化较为敏感的粒度组分的分析发现DL-0与DL-1和DL-2井岩心沉积物敏感粒度组分的峰值有较大差别,其粒度分布范围相差较大,表明湖北岸岸边、湖中心和湖南岸的沉积物来源和沉积环境的时空差异。敏感粒度组分含量随深度变化的初步分析表明,湖北岸岸边(DL-0)和湖中心(DL-1)两个点的沉积环境较为稳定;而位于湖南岸(DL-2)点的沉积环境变化比较大,包含了5个明显的沉积波动旋回,并对达来诺尔湖由北至南进行了沉积地层分析。在达来诺尔湖水下1.5m内主要是粒径0~200μm的颗粒,岩性为粘土、粉砂和砂,以粘土和粉砂为主,随着深度的增加,黏土含量增大,粉砂和砂含量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