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86篇
  免费   397篇
  国内免费   417篇
测绘学   273篇
大气科学   171篇
地球物理   457篇
地质学   1008篇
海洋学   604篇
天文学   33篇
综合类   225篇
自然地理   829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116篇
  2021年   126篇
  2020年   134篇
  2019年   138篇
  2018年   107篇
  2017年   132篇
  2016年   147篇
  2015年   135篇
  2014年   170篇
  2013年   186篇
  2012年   192篇
  2011年   177篇
  2010年   136篇
  2009年   153篇
  2008年   149篇
  2007年   170篇
  2006年   148篇
  2005年   154篇
  2004年   127篇
  2003年   110篇
  2002年   90篇
  2001年   95篇
  2000年   82篇
  1999年   61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多层采空区调查中瞬变电磁法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李成友  刘洪福 《物探与化探》2007,31(Z1):108-110
有些煤层存在2层或2层以上的采空区,目前很多方法只能有效地探测最顶层采空区。针对这一情况,根据多层采空区的地球物理特征,利用瞬变电磁法,通过分析多测道电压剖面图和拟视电阻率断面图,准确地探测出了多层采空区的位置。结果表明,根据多层采空区地球物理特征,利用瞬变电磁法准确探测多层采空区的位置划清责任是形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92.
中国内地农区产业集群研究——以河南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前,学术界对内地农区产业集群的研究还较为薄弱.基于对河南农区产业集群所做的实地调查,初步探讨了内地农区产业集群的形成原因、演变的阶段与机理,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主要结论:内地农区产业集群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具有企业家素质的个别农民利用偶然机遇开拓出商业机会,特定地区传统生产工艺与产业文化所决定的产业发展"路径依赖"效应,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区位优势,人际关系带来的产业发展机遇,打工农民返乡创业所产生的扩散效应.其演化过程可分为手工作坊生产与原始积累,机械化生产与快速发展,内部分工与地方生产系统形成3个阶段.这个过程主要受4种机制的支配,即,创新与模仿的交互作用,促使产业集群不断实现规模扩张;低价格要素组合,低管理成本,形成了产业集群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市场的成长引导产业集群的发展;产业集群的规模扩张成为推动其自身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动力源泉.解决农区产业集群发展中的问题,在许多方面都有赖于地方政府的合理干预.  相似文献   
993.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近郊型风景名胜区受到城市化的威胁和蚕食.但是,近些年来国家对风景名胜区资源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导致近郊型风景名胜区和依托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日显突出,如何协调二者之间的发展显得十分紧迫.在初步探讨近郊型风景区资源保护和依托城市发展之间的辨正关系基础上,以南京市钟山风景名胜区为例,分析了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景区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风景名胜区和依托城市协调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994.
在执行中国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期间,于2004年11月15日至2005年2月2日在南大洋(澳大利亚以南以及中山站和长城站之间环绕南极海域)航线上采集大气氧化亚氮样品,并带回陆地实验室分析。结果显示,大气氧化亚氮浓度由澳大利亚至中山站航段的(309.6±1.6)nL/L上升至环绕南极冰边缘海区航段的(320.0±1.2)nL/L。这种南大洋大气中氧化亚氮浓度随纬度升高而升高的特征,可能与洋流作用,季节性海冰融化、生物作用以及近岸等的影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995.
996.
针对计算△TE(由世界时化算至地球力学时的改正值)的经验公式所存在的问题,利用1983年~1998年中国天文年历上登载的△TE数据,建立了新的计算△TE的经验公式;并用其后推算至1980年和前推算至2001年的计算结果,分析了该经验公式的推算精度;最后提出了确保推算精度的措施。  相似文献   
997.
结合地磁观测系统的特点,研究了嵌入式Linux系统的裁剪和移植技术,实现了地磁观测系统中嵌入式Linux的应用开发.采用本文技术开发的系统,既可以通过以太网对仪器系统实时远程监控,满足对地磁观测系统的实时性和网络控制要求,又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对其他观测系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98.
As the third largest country in the world, China has highly variabl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 and ecological pattern in both space and time. Quantification of the spatial-temporal pattern and dynamic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 carbon cycle in China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regional and global carbon budget. In this study, we used a high-resolution climate database and an improved ecosystem process-based model to quantify spatio-temporal pattern and dynamic of net ecosystem productivity (NEP) in China and its responses to climate change during 1981 to 2000.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NEP increased from north to south and from northeast to southwest. Positive NEP (carbon sinks) occurred in the west of Southwest China, southeastern Tibet, Sanjiang Plain, Da Hinggan Mountains and the mid-west of North China. Negative NEP (carbon sources) were mainly found in Central China, the south of Southwest China, the north of Xinjiang, west and north of Inner Mongolia, and parts of North China. From the 1980s to 1990s, the increasing trend of NEP occurred in the middle of Northeast China Plain and the Loess Plateau and decreasing trends mainly occurred in a greater part of Central China. In the study period, natural forests had minimal carbon uptake, while grassland and shrublands accounted for nearly three fourths of the total carbon terrestrial uptakes in China during 1981–2000. Supported by th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G2002CB412507), the Major Program of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Grant No.30590384), the “Hundred Talent” Program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K C WONE Education Foundation  相似文献   
999.
都市霾与雾的区分及粤港澳的灰霾天气观测预报预警标准   总被引:17,自引:16,他引:17  
都市霾与雾的区分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霾的出现有重要的空气质量指示意义,而雾的记录,有明确的天气指示意义。通常在平面时已达到饱和的水汽压,对相当于球面的云雾滴来讲就是未饱和的,云雾滴就会蒸发;在水汽条件不变时,云雾滴由于蒸发而变小,导致它的平衡水汽压升高,就更易蒸发掉。在不饱和大气中小于数μm的云雾滴必然蒸发,而且伴随着蒸发云雾滴尺度会进一步变小,导致曲率越来越大,蒸发速率越来越快。过去错误认为凝结核可以在低相对湿度(RH)情况下产生凝结生成雾滴的观点,是忽视了粒子曲率作用的结果,将实验室大颗粒(常常达mm量级)的吸湿性特征,延用至次μm粒子造成的。降温是达到饱和形成雾滴的重要物理过程,云雾是低温下饱和气块的可见标志。在云雾中必然存在凝结或凝华过程,因而必然伴随着潜热释放,这就使云雾内的温度高于环境,在云雾内必然盛行微弱的上升气流,不可能是下沉气流,这些宏观过程在霾层内是不存在的,因而成为识别雾与霾的重要的宏观动力条件。在对历史资料进行统计时,在排除降水、吹雪、雪暴、沙尘暴、扬沙、浮尘、烟幕等视程障碍现象的情况下,通过调试RH,使雾与轻雾反映自然的年际与年代际气候波动,而霾反映由于人类活动而引起的趋势性变化,其限值大体在90%左右,与美国和英国在讨论霾影响能见度(vis)的长期变化趋势中使用的限值RH<90%相同。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幅增加的霾日,绝大部分是由于人类活动影响的气溶胶细粒子污染造成的。依据上述结果和以前的研究,给出了霾与雾区分的概念模型、霾与雾观测的标准和灰霾天气预警信号发布的标准,并介绍了相关的业务产品。  相似文献   
1000.
As revealed from recent drilling and organic geochemical testing and research, a series of lacustrine high-grade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was discovered in the upper section of the Chang 9 oil reservoir member of upper Triassic in Ordos Basin. The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show average TOC content as high as 5.03%, average bitumen "A" content as high as 0.8603%, and good quality organic precursors, which are of the sapropelic type mainly derived from lower aquatic plants and have reached the thermal evolution stage featured by oil-producing climax. Generally the lacustrine high-grade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were developed in local depressions of a lake basin, and the Chang 91 member was particularly formed in a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characterized by fresh water to weakly saline water, weakly oxidizing to weakly reducing setting and semi-deep lake facies, as was demonstrated by a variety of organic to inorganic geochemical parameters. As a result, high productivity constitutes the principal controlling force for generation of this series of high-grade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Deposition of thinly-bedded and laminated tuffs as well as positive Eu anomaly corroborate the possible occurrence of anoxic geological event closely related to contemporaneous volcanic eruption, which would play a key part in development of the Chang 91 member of high-grade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