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33篇
  免费   446篇
  国内免费   548篇
测绘学   1339篇
大气科学   421篇
地球物理   305篇
地质学   1210篇
海洋学   322篇
天文学   69篇
综合类   353篇
自然地理   608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153篇
  2021年   181篇
  2020年   224篇
  2019年   229篇
  2018年   155篇
  2017年   219篇
  2016年   199篇
  2015年   196篇
  2014年   181篇
  2013年   267篇
  2012年   204篇
  2011年   213篇
  2010年   149篇
  2009年   197篇
  2008年   197篇
  2007年   217篇
  2006年   196篇
  2005年   135篇
  2004年   132篇
  2003年   122篇
  2002年   100篇
  2001年   82篇
  2000年   87篇
  1999年   75篇
  1998年   68篇
  1997年   61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4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7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By making use of the 2005 hourly data of visibility at Chek Lap Kok and suspended particulate (PM2.5) at Tung Chung,PM2.5 concentration and visibility (excluding cases with mist,fog, rain, or relative humidity≥95%) are found to have a reciprocal relationship with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bout 0.8. Besides, similar seasonal trends are exhibited in both the number of hours of reduced visibility (visibility below 8 km and excluding cases with mist, fog, rain, or relative humidity≥95%) and PM2.5 concentration, i.e., with higher value attained in winter and lower value in summer.Backward trajectory analysis using HYSPLIT indicates that this phenomenon is related to the source of air mass affecting Hong Kong. For continental trajectories, the average daily occurrence of reduced visibility and the daily mean PM2.5 concentration were much higher than the corresponding occurrence of reduced visibility and mean PM2.5 concentration for maritime trajectories.A case study on an event with a tropical cyclone approaching Hong Kong is included in this paper to demonstrate the significance of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in determining the visibility and PM2.5 concentration.  相似文献   
992.
ABSTRACT

The ubiquity of personal sensing devices has enabled the collection of large, diverse, and fine-grained spatio-temporal datasets. These datasets facilitate numerous applications from traffic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to location-based services. Recently, there has been an increasing interest in profiling individuals' movements for personalized services based on fine-grained trajectory data. Most approaches identify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paths of a user by analyzing coarse location information, e.g., frequently visited places. However, even for trips that share the same origin and destination, individuals exhibit a variety of behaviors (e.g., a school drop detour, a brief stop at a supermarket). The ability to characterize and compare the variability of individuals' fine-grained movement behavior can greatly support location-based services and smart spatial sampling strategies. We propose a TRip DIversity Measure --TRIM – that quantifies the regularity of users' path choice between an origin and destination. TRIM effectively captures the extent of the diversity of the paths that are taken between a given origin and destination pair, and identifies users with distinct movement patterns, while facilitating the comparison of the movement behavior variations between users. Our experiments using synthetic and real datasets and across geographies show the effectiveness of our method.  相似文献   
993.
赵东 《地质与勘探》2022,58(6):1261-1270
为合理实现炭质板岩隧道的大变形分级,以木寨岭隧道大变形段五个监测断面的监测成果为基础,利用极限位移准则实现其现状分级,利用递进优化思路构建隧道大变形预测模型,并根据外推预测结果的速率均值实现大变形发展趋势分级。结合隧道大变形的现状分级和发展趋势分级结果,开展隧道大变形发育程度的综合评价。实例分析表明:在大变形现状分级过程中,不同位置处的大变形等级存在一定差异,其中,以DK180+960 m断面的大变形程度相对最为严重,属Ⅴ级-极严重,其余四个断面的大变形等级为Ⅳ级-严重;通过发展趋势分级,得DK180+940 m断面和DK180+960 m断面的大变形发展趋势等级为2级,其余三个监测断面属1级,均具持续增加趋势,趋于不利方向发展。结合前述大变形现状分级和发展趋势分级结果,综合得出DK180+960 m断面的大变形最为不利,其次是DK180+940 m断面,其余三个断面的大变形程度相似。因此,可根据断面的大变形综合评价结论来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以达到优化现场防治措施的目的。  相似文献   
994.
论冰川颤痕     
颤痕是冰川作用地区由冰川携带岩屑做周期性或间歇性运动在冰床基岩和冰碛石表面形成的新月形或弧形破裂形态,特征尺度一般不大于1 m。其主要形成机制类似Riedel构造模式中的(R)剪切破裂和(T)拉张破裂,且遵循脆性破裂原理。根据国内外文献报道和野外考察,从术语学角度将冰川颤痕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广义冰川颤痕,包括曲锥形擦口(狭义颤痕)、半月形裂口、新月形凿口、新月形裂纹和新月形断口5种。测量统计结果显示,23组新月形断口的排列间距,KS和JB检验均符合正态和伽玛分布(置信度95%),与岩石节理(破裂)的间距特征一致;25组新月形凿口和35组新月形裂纹的排列间距,KS检验符合正态分布和伽玛分布,JB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置信度95%)。证明颤痕在空间分布上大体保持相等的破裂间距,基本符合饱和模式理论。颤痕的定向性、成组特征具有明确的环境意义,与擦痕、擦面的地貌组合是重要的冰川遗迹判别标志。缺少冰蚀地貌组合的孤立“颤痕”,不具有指示冰川作用的价值。近年报道的山东鲁山没有“颤痕”等冰川遗迹。  相似文献   
995.
周兢 《探矿工程》2022,49(1):128-134
近年来国内外开展的救援钻孔实践推动了矿山和地下工程应急救援技术的发展,探索出的“小直径生命保障孔+大直径救生孔”模式是进行矿山和地下工程灾害救援的一种有效途径。本文以矿山灾害救援地面生命保障孔钻井工艺为主线,分析了小直径生命保障孔井身结构设计和套管选用方法;分别介绍了泥浆正循环钻进工艺和空气潜孔锤正循环钻进工艺,并以山东栖霞笏山金矿生命救援孔钻进实例分析了当前生命保障孔钻井工艺难点。依据轨迹设计理论,针对笏山金矿救援3号生命保障孔出现的偏斜问题,创新提出了超短距离螺旋纠偏技术,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为后续生命保障孔施工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996.
四川盆地侏罗纪大安寨段沉积时期水体富营养化,形成了介壳灰岩—泥页岩的湖相混积层系,为混积岩沉积机制研究提供了“天然实验室”。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录井等资料,以川北仪陇—营山地区为研究区,对大安寨段的岩性分类与沉积相展布特征进行研究,并讨论了该湖相混积层系的沉积过程与控制因素。结果表明: 大安寨段湖相混积层系以介壳组分与细粒硅质碎屑(包含黏土矿物)的混杂与交替为主,整体上可划分为一个完整的湖侵—湖退沉积旋回,大一亚段与大三亚段沉积时期介壳滩分布面积较大,大二亚段则广泛发育半深湖—深湖亚相,此外浅水介壳灰岩可在重力流驱动下于深水环境中发生搬运与再沉积作用; 混积过程主要为相混合与间断混合模式,混积作用受控于湖平面升降变化、物质来源、地质营力等因素,湖平面的升降变化控制着不同沉积微相的分布,地震、风暴浪等触发机制引起的重力流沉积促使不同微相与物质来源的沉积物(陆源碎屑搬运、生物—化学碳酸盐沉积、远源细粒物质悬浮等)相互混合,增加了混积岩内部的杂乱程度并扩大了混积岩的平面分布范围。本次研究建立了仪陇—营山地区大安寨段湖相混积层系沉积过程模式,可为陆相页岩油气勘探和相似地质背景下混积作用的成因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97.
刘道荣 《地质与勘探》2023,59(2):211-222
中国萤石资源丰富,矿床数量众多,但尚无统一的分类标准。在总结现有萤石矿床分类基础上,以成矿热液来源为依据,将单一型萤石矿床划分为岩浆期后热液型、火山-次火山热液型及热卤水型3种,并介绍了各类萤石矿床的主要地质特征。结合已有文献资料,总结归纳各类型萤石矿床的稀土元素组成特征,探讨了成矿热液演化过程。岩浆期后热液型矿床萤石具有较高的稀土总量(∑REE均值约70×10-6)、较显著的铕负异常(δEu峰值在0.6~0.7)和较小的Y/Ho比值(主要变化范围30~65);火山-次火山热液型矿床萤石稀土总量与岩浆期后热液型接近,但具有显著的铕负异常或弱-中等的铕正异常(δEu峰值分别在0.1~0.2和1.1~1.2)和较小的Y/Ho比值(集中在40~50);热卤水型矿床萤石具有较低的稀土总量、显著的铕正异常(平均δEu>2)及较大的Y/Ho比值(均值约83)。与岩浆期后热液型和火山-次火山热液型矿床相比,热卤水型矿床的成矿流体可能经历了更复杂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998.
Because it is necessary to focus on differences in regional oil reservoirs and determine the priority of the CCUSEOR(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enhanced oil recovery) deployment under China’s net-zero CO2 emission target, systematic and regional evaluations of CO2 sequestration capacity in major oil basins are needed considering the geofluid properties―carbon sequestration capacity in place(CSCIP)―where the ’in place’ indicates actual geological formation cond...  相似文献   
999.
随着深度学习语义分割的快速发展,基于计算机视觉语义分割模型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分类方法也大量涌现。为系统定量地研究经典的和先进的视觉语义分割模型在遥感影像分类中的性能,在总结深度学习语义分割进展的基础上,选择9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和视觉注意力的语义分割算法,对米级和厘米级2个尺度的遥感数据集进行分析研究。在模型构建上基于计算机视觉通用的语义分割框架,训练时采用红绿蓝3波段遥感图像并基于ImageNet预训练权重进行迁移学习训练。研究结果表明:通用的语义分割模型通过常规训练设置进行训练能取得较好的遥感影像分类效果,部分地物的交并比(IoU)可以达到90%以上;基于视觉注意力的遥感影像分类模型的精度普遍高于基于CNN的模型,且MaskFormer能更有效地提取离散的地物信息;不同类别的精度最高值并不全在总体最优模型中,部分会存在于次优模型中;类似的地物在更高分辨率遥感数据集中可以获得更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1000.
张勇  吴胜刚  张亚萍  刘伯骏  龙美希  邹倩 《气象》2019,45(2):180-190
本文基于SWAN雷达拼图产品,选取了组合反射率因子、组合反射率因子水平梯度、回波顶高及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作为识别参数,采用模糊逻辑法对暴雨过程中的对流云与层状云降水进行了分类试验,对发生在重庆的12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分类结果进行了验证。并以ADTD地闪资料作为对流云降水的实况观测数据,分别采用了四种不同半径的空间匹配与四种不同时间匹配方式对识别出的对流云降水产品进行了定量检验。检验结果显示:随着空间匹配半径的增大,正确率明显提高,而6 min地闪相对于6 min拼图产品提前6、3、0 min及滞后3 min四种时间匹配方式,其正确率变化很小。对于12次暴雨过程的总体评分较高,检验方法具有清楚的物理意义,在不同的时空匹配方式下的评分结果符合实际情况,同时说明对流云与层状云降水分类效果较好,也是对对流云降水识别定量检验的一次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