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15篇
  免费   984篇
  国内免费   1368篇
测绘学   538篇
大气科学   443篇
地球物理   818篇
地质学   4247篇
海洋学   369篇
天文学   151篇
综合类   431篇
自然地理   1270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87篇
  2022年   241篇
  2021年   311篇
  2020年   282篇
  2019年   317篇
  2018年   245篇
  2017年   264篇
  2016年   292篇
  2015年   316篇
  2014年   362篇
  2013年   388篇
  2012年   341篇
  2011年   335篇
  2010年   314篇
  2009年   318篇
  2008年   294篇
  2007年   358篇
  2006年   320篇
  2005年   308篇
  2004年   298篇
  2003年   264篇
  2002年   269篇
  2001年   234篇
  2000年   239篇
  1999年   216篇
  1998年   180篇
  1997年   145篇
  1996年   153篇
  1995年   104篇
  1994年   109篇
  1993年   73篇
  1992年   79篇
  1991年   49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79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甘青地区中晚全新世植被变化与人类活动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史前时期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是近几年来国际研究的热点。在甘青地区,全新世的孢粉资料比较多。但在中晚全新世,该区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作用及其程度仍不清楚,许多孢粉分析资料中并没有充分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本文选取孢粉分辨率较高、代表性较好的青海湖、兰州、秦安大地湾三地的资料,着重研究了其中乔木成分的变化。分析发现,孢粉组合中乔木成分的变化与气候变化的趋势并不一致。通过对考古及历史资料的分析,笔者认为,该区的植被很早就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自全新世中期,本区植被中的乔木成分波动下降。5000-3000a BP期间,史前农业对植被的影响较大。3000-2000a BP期间,植被略有恢复。2000a BP以后,人为影响加剧,植被中乔木成分迅速下降。研究者认为,依赖孢粉资料重建中晚全新世的气候变化历史应当慎重。  相似文献   
102.
沙坡头人工植被固沙区天然降水的入渗和分配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土壤、植被冠层与大气界面间(SVAT)物质传输过程日益成为水文学研究最感兴趣的领域,降水量的迁移与转换是非灌溉区SVAT主要的物质传输过程.干旱半干旱区稀疏灌丛蒸散量占降水量的90%以上,因此对降水入渗与水分在土壤内植物根际区再分配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试验于2001年8月17日至9月30日在中国科学院沙坡头试验站进行,主要观测人工植被荒漠灌木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 灌丛固定沙丘降水入渗与再分配过程.结果表明:在7次不连续降水过程中,土壤入渗深度与降水强度呈简单线性相关关系,土壤入渗速率约为降水强度的10倍.当次降水过程中降水强度小于0.46 mmh-1时,土壤入渗速率约为0 cm*h-1,此时的降水对沙区土壤基本上没有水分补给作用.受荒漠灌木柠条根系吸水作用的影响,其根系密集剖面深度40~140 cm内降水水分入渗积累不明显.降水入渗速率及入渗深度受土壤剖面初始含水率多寡而变化,干燥土壤剖面有助于提高瞬时入渗速率.降水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工固沙区微环境内空气温度、湿度等气象条件适宜,柠条生长进入相对旺盛阶段,其根系密集层140 cm深度处土壤含水率在总体上下降的过程中,表现出昼消夜长的趋势,试验期间翌日 8:00时土壤含水率值略高于前一日20:00时水分值 0.1%~0.3%.  相似文献   
103.
沙坡头人工植被区中的油蒿种群动态与稳定性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利用种群生态学中的年龄结构、静态生命表和种群动态指数对沙坡头包兰铁路北侧1964年和1981年沙地人工植被区中的油蒿种群结构动态进行分析,发现1981年区和1964年区的油蒿种群都属于增长型,但1981年区的增长性大于1964年区,也就是说,随着人工植被建立的时间延长,油蒿种群结构由快增长型转向慢增长型.因此,沙地中的油蒿种群的动态趋势是由快增长向慢增长,以及衰退方向演变,最终有从人工植被区中消失的趋势.同时,油蒿种群结构的增长型是油蒿能长期存在的种群生态学原因,是它具有适应干旱、半干旱区的沙地生境的生物学特性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04.
腾格里沙漠人工固沙植被区生物土壤结皮对降水的拦截作用   总被引:33,自引:16,他引:33  
在沙坡头人工植被区对人工模拟降水及天然降水后生物土壤结皮层含水率进行了动态定位监测,并分析了生物土壤结皮拦截降水的作用.结果表明:①生物土壤结皮的发育改变了原来沙丘剖面的水分分配格局,10%~40%的年降水量被拦截到结皮层;②随固沙年限的增加,生物土壤结皮的进一步发育和演变,其对降水的拦截能力也进一步提高;③生物土壤结皮对降水的拦截有明显的季节变化,7~10月份平均拦截雨量比4~6月份平均高出12%.  相似文献   
105.
在应用新近建立的云南金沙江流域土壤流失方程测算该流域各县(市、区)年均土壤流失总量和各地类年均 土壤流失量基础上,分析了该流域水土流失的总体特征、各地类水土流失特征和不同坡度级坡耕地的水土流失特 征,为因地制宜地防治水土流失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6.
107.
Poyang Lake is the largest freshwater lake in China. This paper conducted a digital and rapid investigation of the lake’s wetland vegetation biomass using Landsat ETM data acquired on April 16, 2000. First, utilizing the false color composite derived from the ETM data as one of the main references, the authors designed a reasonable sampling route for field measurement of the biomass, and carried it out on April 18-28, 2000. Then after both the sampling data and the ETM data were geometrically corrected to an equal-area projection of Albers, linear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sampling data and some transformed data derived from the ETM data and the ETM 4 were calcul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ampling data is best relative to the band 4 data with a high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0.86, followed by the DVI and NDVI data with 0.83 and 0.80 respectively. Therefore, a linear regression model, which was based on the field data and band 4 data, was used to estimate the total biomass of entire Poyang Lake, and then the map of the biomass distribution was compiled.  相似文献   
108.
试论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化旅游开发   总被引:6,自引:7,他引:6  
简王华 《干旱区地理》2003,26(3):286-290
生态化旅游开发是有别于传统的旅游开发的一种可持续开发与发展的理念,它追求的是生态、社会和经济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应该成为旅游开发与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具有特定的区域生态特征。其生态化旅游开发的核心问题是旅游环境容量的确定与旅游环境的保护、民族特色与民族文化的弘扬以及注重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旅游业的拉动效应及其依托性之间的关系处理等。  相似文献   
109.
多维植被信息系统及其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小华  余世孝 《山地学报》2003,21(5):521-528
3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及其相关技术的发展,使得植被信息系统的构建和应用成为可能。早期的植被图没有涉及到高度维和时间维,其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基于时空的多维植被信息系统,它的组成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处理模块DPM、数据存取模块DAM、植被分析模块VAM和交互显示模块IDM,可用于植被的时空分析、三维景观显示、植被—地形—气候关系研究以及植被综合管理等方面,特别适合于山地植被的研究。多维植被信息系统具备立体直观的用户友好界面和强大的时空数据处理能力,并可通过数据库和网络进行资源共享,使植被研究和管理自动化、无纸化,其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10.
青藏公路铁路沿线生态系统特征及道路修建对其影响   总被引:36,自引:2,他引:36  
陈辉  李双成  郑度 《山地学报》2003,21(5):559-567
根据2001—08和2002—08月野外调查数据及2001年1:100万中国植被图、1996年1:400万青藏高原植被区划图和2000年青藏铁路沿线自然保护区分布及功能区界调整图,以青藏公路铁路沿线植被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运用ARCVIEW和ARC/INFO软件研究青藏公路铁路建设对沿线生态系统结构的影响,结论如下:①青藏公路铁路南北跨越9个纬度,东西跨越12个经度,共穿越青东祁连山地草原地带、柴达木山地荒漠地带、青南高寒草甸草原地带、羌塘高寒草原地带、果洛那曲高寒灌丛草甸地带和藏南山地灌丛草原地带6个自然区,对植被类型的统计结果显示了地带性。②青藏公路铁路的建设对生态系统产生直接的切割,使景观更加破碎。③青藏公路铁路的建设直接破坏沿线植被生态系统(主要为50m缓冲区内),年损失总净初级生产量为30504.62t,损失总生物量432919.25~1436104.3t/a。损失总净初级生产量占1km缓冲区年净初级生产量535005.07~535740.11t/a的百分比为5.70%,占10km缓冲区年净初级生产量3408950.45~3810480.92t/a的0.80~0.89%;损失生物量占1km缓冲区生物总量7502971.85~25488342.71t/a的5.70%,占10km缓冲区总生物量43615065.35~164150665.37t/a的0.80%~0.8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