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3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25篇
地球物理   16篇
地质学   45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31.
一种诊断序列非均一性的新方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提出使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进行序列非均一性和区域气候突变诊断的新方法。利用三峡地区16个测站夏季气温1951—2004年期间资料,用此方法对内江站与邻站气温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地气温在1970年代初和1980年代末出现明显的局地非均一性。  相似文献   
32.
青藏高原冬季热力特征及其与三峡地区夏季旱涝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德  申学勤 《四川气象》2000,20(2):22-24
分析了青藏高原冬季的主要热力特征及其与三峡地区夏季旱涝的关系。结果表明:冬季青藏高原的温度场有较明显的东西差异,其次是南北差异;三峡地区旱涝年的冬季青藏高原有较明显的热力差异,这些热力差异对三峡地区夏季旱涝有较好的指示性。  相似文献   
33.
基于WRF模式的三峡地区局地下垫面效应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WRF模式,在模式下垫面中嵌入长江水体以及改变地形高度,研究了三峡地区长江水体和局地地形在有降水和无降水事件中的局地效应.结果表明,在有降水事件中,水体下垫面为降水提供了局地水汽,同时在局地喇叭口和峡谷地形动力强迫作用下,近地面河谷风增加,偏南气流携带水汽北上,三峡地区下游段在峡谷地形的"狭管"效应作用下,河谷风偏...  相似文献   
34.
35.
以特殊的紫红色土为研究对象,采取三峡地区黄腊石滑坡临江松散土进行室内饱水试验,根据能量最低原则建立热力学反应模型,通过线性规划求解,分析不同饱水环境下随时间积累过程中紫红色松散土矿物反应特征及规律。研究表明:松散土在不同溶液浸泡条件下化学反应类型不同,江水和弱碱性溶液中主要发生白云石矿物的溶解,自来水、纯水和弱酸性溶液中主要发生方解石矿物的溶解和Ca2+与K+的交换吸附。另外,不同浸泡环境中不同时间的水-土化学作用活跃程度明显差异,弱酸性溶液与松散土的化学反应在饱水1~7 d最为强烈,其他四种溶液与松散土的化学反应在饱水7~16 d最为强烈。饱水后期,不同溶液浸泡条件下的水-土化学作用都减弱并最终趋向于平衡。  相似文献   
36.
湖北峡东地区新元古代陡山沱组一段的“盖帽碳酸盐岩”中发育有保存良好,与白云岩界线截然,顺层产出的燧石条带.利用硅酸盐的BrF5硅氧同位素分析方法对燧石条带进行测试,得到较高的硅同位素(δ30SiNBS-28为0.4‰~1.7‰)和氧同位素(δ18OV-SMOW为24.‰~26.6‰)组成.燧石条带可能为温暖的滨海相化学沉积产物,氧同位素测温得到的沉积海水温度为35.4~47.7℃.燧石条带的Al/(Fe+Mn+ Al)为0.43~0.50,Si/Al比值为257~269,表明燧石条带形成过程中有少量的陆源物质参与,而较低的∑REE(2.19×10-6~3.59×10-6),Ce正异常(1.20~1.24)和U/Th比值(3.75~14.45)上则明显带有热水沉积的特征.燧石条带的硅质可能主要来自远源火山热液活动,在温暖的滨海环境达到硅质饱和而形成的化学沉积,同时验证了早期研究者认为的“雪球事件”冰后期环境温度曾一度极为温暖的猜想.  相似文献   
37.
根据野外调查获得的第一手资料,结合前人有关雾渡河断裂的研究成果,论述了雾渡河断裂的区域地质背景、构造应力场、深部构造特征、地貌水系样式,其中重点解决了雾渡河断裂的运动学特征和断裂活动时代.根据所采断裂上覆第四纪沉积物样品的TL测年数据(76.43±6.49 ka),确定雾渡河断裂晚更新世以来活动不明显.  相似文献   
38.
选择川中丘陵区和三峡地区四川盐亭、南充和重庆开县的4个小流域,采集塘库沉积泥沙137Cs样品,确定了1963年以来塘库淤沙量,并据此分析了流域输沙模数和侵蚀模数。研究表明,开县春秋沟的淤沙模数最高,为1869t.km-2.a-1;盐亭武家沟和集流沟分别为701t.km-2.a-1和710 t.km-2.a-1;南充天马湾沟为566 t.km-2.a-1。对小流域地貌特征的分析和谷地水田取样结果表明,除塘库淤积区外,各小流域谷地内基本无泥沙淤积。因此,除南充天马湾沟按现有水面面积作为淤积面积求算的淤沙模数明显偏小外,其他小流域的塘库淤沙模数基本可以表征各研究小流域的侵蚀模数。对研究小流域侵蚀产沙影响因素的分析表明,除降雨和土地利用状况外,地形起伏、土壤抗蚀性及岩层产状也是三地侵蚀程度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9.
采用14C法对江津油溪剖面长江三峡一级阶地上部砾岩层胶结年代进行测定以及填隙物的Fe2O3、FeO、CaO、MgO及Fe2O3/FeO等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下部松散砾石层填隙物氧化物特征为:Fe2O3含量及Fe2O3/FeO比值较高,FeO、CaO、MgO含量较低;胶结砾岩填隙物的氧化物特征则相反.研究结果表明,本阶地的形成年代为距今13.4~40 ka;晚更新世晚期的气候变化可能是剖面氧化物变化特征的原因.  相似文献   
40.
三峡地区更新世滑坡与断裂活动、气候变化关系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滑坡是三峡地区主要的地质灾害之一.三峡地区滑坡形成及发展的阶段性与新构造活动密切相关,与气候的冷暖变化也有密切关系.在系统收集三峡地区断裂活动同位素测试年龄的基础上,做出了断裂活动的年龄分布直方图.与滑坡年代分布对比发现,断裂活跃峰期与滑坡活跃峰期相间分布,后者明显滞后于前者;与气候期对比发现,断裂活跃期多对应于气候的由暖转冷阶段.综合分析表明,断裂活跃峰期的构造活动主要为后期滑坡的发生准备了充分的条件,而暖湿气候环境的强降水及地震活动,则是触发滑坡发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