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9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31篇
测绘学   30篇
大气科学   21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91篇
海洋学   82篇
综合类   57篇
自然地理   12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经济体制改革过程需要地方政府正确调整角色定位、明确工作职责。以福建为例,区分各类地方政府竞争行为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测算地方政府竞争行为的安全边界,并寻求合理可行的风险管控措施。结果表明:地方产业保护、吸引外资优惠政策竞争以及固定资产投资竞争等3种竞争行为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均呈现"倒U"关系,地方政府竞争的经济和政治激励略有"走偏"倾向。需通过完善政绩考核机制、加强法律规范等方式限定地方政府竞争行为边界,并通过建立区域经济协调机构和对落后地区进行政策倾斜等进行风险管控。  相似文献   
92.
哈素海区域高砷地下水对当地居民饮用水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揭示其形成演化机制对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水资源、保障居民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 应用Piper三线图、PHREEQC的砷形态计算及相关性分析等方法, 研究高砷地下水化学特征、构建砷形态模型(SM)和砷吸附模型(HSM), 以揭示高砷地下水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 研究区砷浓度为0.2~231.5 μg/L, 高砷区主要分布在大青山以南的冲湖积平原区; 地下水砷的类型以As(Ⅲ)为主, SM分析显示优势形态为H3AsO3, HSM分析显示存在Hfo_wH2AsO3和H3AsO3两种主要形态。地下水中的砷化物可能来源于山区富砷岩石的风化溶解以及第四系富砷河湖相沉积物; 研究区河湖相沉积环境是高砷水形成的前提, 有机质分解主导的还原环境是导致砷从含水介质释放到地下水中的主要因素, 弱碱性环境和HCO– 3的竞争吸附也会引起砷的释放。  相似文献   
93.
砷、锑是地热水中的典型有害组分,受地热水独特水化学条件影响,常呈现与其他类型天然水体相异的形态分布特征。本文以西藏阿里的朗久、曲色涌巴、门士、莫落江等地热区为研究区,分析了含硫化物地热水中砷、锑在竞争巯基化过程影响下的形态分布特征。受富砷、锑岩浆流体输入或高温条件下热储围岩加强淋滤的影响,上述地热区排泄的地热水中砷、锑浓度范围分别可达5 833~20 750μg/L和579~2 129μg/L。地热水中砷以亚砷酸盐和砷酸盐为主要存在形态,但同时存在占总砷百分比在0.1%~55.1%之间的硫代砷酸盐;与砷的情况不同,地热水中锑检测出的形态均为亚锑酸盐和/或锑酸盐,所有样品中均未检出硫代锑酸盐。考虑到相当一部分地热水样品的S/Sb摩尔比在理论上满足硫代锑酸盐的形成条件,且所有样品中砷的富集程度均不同程度高于锑,我们认为地热水中锑的含氧络阴离子的巯基化过程受到了共存砷的强烈抑制。在硫化物相对于砷、锑总量并不充分盈余的情况下,砷的竞争巯基化是控制地热水中硫代锑酸盐形成的最重要因素。本工作及其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西藏地热水环境中砷、锑的环境地球化学行为。  相似文献   
94.
文章分析了海洋经济和陆域经济的关联关系,从海陆经济发展中的竞合行为出发,运用复制者动态方程对海洋经济和陆域经济的竞合协同关系进行表征,获得系统的动态均衡点,并结合相位图分析法对各均衡点的稳定性进行解释,得到不同的演化稳定策略,进而运用Matlab对海陆经济竞合策略进行系统模拟仿真,得到不同初始状态参数下海洋经济和陆域经济竞合发展的不同策略。  相似文献   
95.
林窗对格氏栲天然林更新层物种竞争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Hegyi单木竞争指数模型探讨林窗和林下格氏栲(Castanopsis kawakamii)幼苗幼树种内和种间竞争强度,分析林窗对格氏栲天然林更新层物种竞争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对象木高度的增加,林窗和林下格氏栲幼苗幼树的种内竞争强度逐渐减少。林窗种间竞争强度的顺序为:梨茶(Camellia octopetala)>褐毛石楠(Photinia hirsuta)>黄润楠(Machilus grijsii)>桂北木姜子(Litsea subcoriacea)>毛鳞省藤(Calamus thysanolepis)>酸味子(Antidesma japonicum)>少叶黄杞(Engelhardtia fenzelii)>矩圆叶鼠刺(Itea chinensis)>小叶赤楠(Syzygium grijsii)>山黄皮(Clausena dentata)>光叶山矾(Syplocos lancifolia)>沿海紫金牛(Ardisia punctata)>丝栗栲(Castanopsis fargesii)>狗骨柴(Diplospora dubia)>木荷(Schima superba)>赤楠(Syzygium buxifolium)>杜茎山(Maesa japonica)。林下种间竞争强度的顺序为:桂北木姜子>梨茶>黄润楠>木荷>毛冬青(Ilex pubescens)>狗骨柴>毛鳞省藤>香港新木姜子(Neolitsea cambodiana)>酸味子>沿海紫金牛>山黄皮>光叶山矾>赤楠>小叶赤楠>尖叶水丝梨(Distyliopsis dunnii)>杜茎山>丝栗栲。格氏栲幼苗幼树的竞争主要来自种间竞争,种内竞争对格氏栲影响不大,林窗格氏栲幼苗幼树的种内竞争强度和种间总体竞争强度大于林下。通过筛选林窗和林下格氏栲对象木树高与竞争强度的竞争模型,发现对象木树高与竞争指数之间存在负相关,预测结果表明,在林窗格氏栲幼苗生长初期应加强对其保护,林下格氏栲幼苗高度达到100~150 cm后适当采取创造林窗环境以实现其快速生长,从而有效促进林窗和林下格氏栲种群的保护与更新。  相似文献   
96.
植物种群资源竞争与共存的理论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生态系统不同植物种群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竞争,且多种植物种群可以共存,即具有生物多样性。经典的资源竞争模型(莫诺模型)支持生态学上的"竞争排斥原理",不适用于阐释自然生态系统不同植物种群间的竞争与共存。根据植物生态系统的特点,引入植物种群的生长率随着物种个体大小/个体数增加而逐渐趋于饱和的性质,建立自抑制资源竞争模型。该模型与莫诺模型的本质区别在于,物种的临界可利用资源随种群密度增加而上升,从而可以达到不同物种间的平衡。数学分析及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该模型可允许多物种稳定共存(即共存的物种种类数可以多于供给其生长的资源种类数),同时优势物种随资源供给率增加而依次变化。  相似文献   
97.
地球上有10亿人的日常蛋白质来源都依赖于鱼类或海鲜食品。气候变化正在将这些人置入食品危机的高风险当中。这些人,有很大一部分是渔民,他们不仅时刻面对着工业化、规模化渔业生产的竞争威胁,更将面临严峻的气候变化威胁。最近,关于气候对海洋所造成影响的研究又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关注。研究人员指出,人类活动造成的各种碳排放不同程度地改变了海洋的化  相似文献   
98.
当前的时代,是竞争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基础教育的需要,新编发达地区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地理教材,注意把握时代的脉博,“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力求在“继承中求创新,创新中显特色”。  相似文献   
99.
执行测绘法加强测绘行业管理,是规范测绘管理,提高测绘产品质量的前提。而以产品质量开创和巩固测绘市场是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质量是取信于用户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00.
在第四届海峡两岸测绘发展研讨会上,一位来自台湾的测量专家对记者说,台湾测绘行业的竞争非常激烈,把测绘科技新成果不断推向应用是测量单位生存的手段。在众多台湾专家学者所作的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非常重视测绘技术的应用成果。技术领先,重在实用,这是台湾测绘界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