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0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49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75篇
海洋学   165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4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文章利用1985、1995、2005、2009年的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和2015年的GF-1卫星遥感影像,分析近30年来图们江口海岸线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30年来图们江口海岸线长度整体呈增长态势,累积增加0.66km,主要由人类开发活动及泥沙堆积等引起;人工岸线比例增大,但1985—1995年因河流改道致使岸线减少3.8km。1985—2005年海岸带淤积面积大于侵蚀面积,其中河流改道使1995—2005年淤积面积达到4.522 7km2;2005—2015年侵蚀面积大于淤积面积;2005—2009年径流量减少使侵蚀面积达到4.203 7km2。河口处的岸线迁移变化最大,其他地区较稳定。  相似文献   
102.
甲烷是重要的温室气体,近海河口海域是甲烷产生和释放的活跃区域。于2021年对富营养化的九龙江河口(6月)和贫营养化的陆丰近海(8月)表层水进行了受控培养实验。结果显示,在添加碳氮以及甲基膦酸的陆丰近海海水样品中,观测到甲烷浓度增加了两个数量级,说明陆丰近海可能存在依赖甲基膦酸路径的甲烷生产。九龙江河口水体也存在基于甲基膦酸、二甲基巯基丙酸内盐和三甲胺路径生产甲烷的过程,其中以甲基膦酸路径产生的甲烷最多(增长率211.0%)。对比同样条件下的甲基膦酸-甲烷产生实验,陆丰近海水体产生的甲烷约是九龙江河口的22倍,表明贫营养化水体更加有利于基于甲基膦酸路径的甲烷产生。  相似文献   
103.
九龙江口溯河鳗苗的种类及其形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于1995,1996年鳗苗溯河期在九龙江口采集10、15尾鳗苗标本以脊椎骨数及量度性状进行进行了比较,确定九龙江口溯河鳗苗有三种,即日本鳗鲡,花鳗鲡和西里伯斯鳗鲡,西里伯斯鳗鲡为中国大陆沿海首次报道。文章对三鳗鱼的形态特征进行描述并讨论一些分类问题。  相似文献   
104.
闽江口水下三角洲的形成与演变全文从分析控制或影响闽江口水下三角洲发育的环境因素入手,探讨了闽江口水下三角洲的地貌特征、成因及演变。研究结果表明,闽江口水下三角洲属于构造—潮控型三角洲,其地貌特征和成因与典型的潮成三角洲既有共同点,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此外,其近期地貌的发育和演变亦受到人类工程活动的重大影响。这些结论可为闽江口航道综合整治工程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本文为其第三部分,主要探讨闽江口水下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的地貌特征及演变。  相似文献   
105.
九龙江河口区溶解态、颗粒态铀同位素的地球化学行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九龙江河口区枯、丰水期水体中溶解态、颗粒态铀同位素地球化学行为的研究表明,溶解态铀与盐度存在良好的正相关关系,证实枯、丰水期该河口区水体中的铀均是保守行为。在低盐度区域(S<10),~238U主要以颗粒态形式存在,颗粒态~238U所占份额随盐度增加而降低。~(238)U之条件分配系数介于 1. 2 × 10~3~1. 5 ×10~5dm~3/kg之间,它与盐度呈负相关关系,但与悬浮颗粒物浓度无相关关系存在。枯水期悬浮颗粒物上~234U/~238U_A.R.与盐度的负相关关系为河口区悬浮颗粒物中~234U的优先沥取理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106.
根据2013年5月(春)、2013年10月(秋)在温州瓯江口海域进行渔业资源定点拖网调查获得的鱼类数据,利用渔获率作为数量分布的指标,对瓯江口海域的鱼类生态类群和鱼类种类组成、优势种、物种数目空间分布及多样性和鱼类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两次调查共鉴定鱼类66种,隶属12目37科51属,其中暖温性鱼类29种,占44%,暖水性鱼类37种,占66%,种类季节间变化较为稳定,优势种季节更替明显,春季优势种有银鲳Pampus argenteus、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日本鳀Engraulis japonicus、棕腹刺鲀Gastrophysus spadiceus 4种,而秋季为花鲈、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 3种;种类数平面分布结果显示,种类数春季沿岸区域高,秋季岛礁区域高,生物多样性春季高于秋季;多样性指数与种类数平面分布结果相似,均为江口外部海域高于内部,近岸和岛礁处高于中部,地形、台湾暖流和瓯江淡水团对其分布影响较大;春、秋季鱼类群落结构差异不大,种级和属级之间具有相似性。  相似文献   
107.
九龙江口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污染特征与来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九龙江口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污染特征,作者于2013年9月在九龙江口进行了表层沉积物采样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中Cu、Pb、Zn和Cd的空间分布较为相似,高值区均分布在南溪入海口和海门岛下游海域,Cr含量的高值区也分布在南溪入海口附近。聚类分析将采样点位分为4类:第一类主要分布在河口区外侧,沉积物中油类含量较高;第二类主要分布在南溪出海口,硫化物、Zn和Cr的含量较高;第三类分布在河口区中北部,污染物含量处于中等水平;第四类主要分布在海门岛下游海域,硫化物、TOC、Cu、Pb和Zn含量较高。地质累积系数评价显示:Hg、Cu、Pb、Zn、Cr、As处于未污染到轻度污染水平,Cd为轻度污染到重度污染水平;Zn、Cr、Cd的Igeo指数相对较高,第二类和第四类站位的Igeo指数相对较高。相关分析表明,硫化物与Cu、Zn、Cd正相关性较高,Cu与Zn、Cd、Cr正相关性较高,Pb与Zn、Cd正相关性较高,Zn与Cd、Cr正相关性较高。主成分分析表明,河口沉积物重金属主要有以下几个可能来源:流域和河口的工农业活动和采矿活动、流域水土流失、流域自然风化。针对河口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流域-河口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需采取以下措施:工业污染的控制、农业污染控制、养殖污染的控制、植树造林与河岸带绿化和矿山生态恢复。  相似文献   
108.
湖泊沉积物氮同位素(δ15N)在古环境、古气候变化方面有着指示气候干湿变化的重要作用,但目前学界对于δ15N记录作为气候代用指标所指示的气候干湿变化特征仍缺乏深入探索。本文以贵州省梵净山九龙池湖泊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分析并探讨δ15N所记录的梵净山地区气候干湿变化过程与特征,并结合总有机碳(TOC)、总氮(TN)和碳氮比值(C/N)数据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由于九龙池湖泊沉积物有机质受流域输入影响,气候湿润时,陆生植物增多,土壤湿度增大,外源输入对湖泊沉积物有机质影响增大,沉积物δ15N值偏负;气候干旱时,陆生植物减少,土壤湿度降低,外源输入对湖泊沉积物有机质影响减小,沉积物δ15N值偏正;(2)九龙池湖泊沉积物δ15N记录很好地揭示了梵净山地区全新世的气候干湿变化过程,即早期(11.5—9.2 ka B.P.)亚洲夏季风增强,气候从干旱期向湿润期转变,中期(9.2—3.0 ka B.P.)亚洲夏季风强盛,气候整体处于湿润期,晚期(3.0—2.2 k...  相似文献   
109.
河口是连接陆地-海洋的一个关键区域,具有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然而,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河口接纳了越来越多来自于流域等地的营养物质,导致河口生态系统的富营养化潜力大大增加。本研究利用沿海富营养化潜力指数(index of coastal eutrophication potential,ICEP)量化河流输入对九龙江河口所产生的影响,特别是对富营养化指标的年度和季节性变化动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九龙江河口区溶解性无机氮(DIN)和溶解性无机磷(DIP)浓度年均值均呈波动性增长,自1980s以来九龙江河口营养负荷发生了较显著变化,1980s—2006年期间DIN通量平均值为3.967×103 t/a,而2006—2020年期间增加到2.924×104 t/a,增长了637.14%,其中最高值达8.279×104 t/a。两个时期DIP通量平均值分别为1.131×102和2.282×102 t/a,增长了101.87%,其中最高值达6.128×102 t/a...  相似文献   
110.
瓯江口海域是传统的浙江省渔业资源栖息地,现今受高强度人为扰动的影响。为了解瓯江口海域游泳动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特征,采用单拖网方法对瓯江口春季(3月)和秋季(11月)游泳动物进行调查,并对其群落组成、生物多样性、资源密度和时空分布格局及主要影响因子等进行了研究。调查结果显示,研究海域共采集到游泳动物78种,其中鱼类有36种、甲壳动物28种、头足类3种。游泳动物优势种春季有9种,秋季有6种;两个季节共同优势种有4种。春季的渔获物的丰度远低于秋季,而春季的生物量则与秋季相差不大。基于丰度和生物量的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和丰富度指数(d)均为秋季高于春季。在瓯江口海域,水体悬浮物是影响游泳动物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的最重要的环境因子。通过对浙江瓯江口海域游泳动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内在关联的研究,有望为瓯江口海域渔业资源变迁特征和资源养护管理决策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