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49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76篇
海洋学   165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4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31.
王博文  郭东晖 《海洋学报》2019,41(6):93-102
记述了采自九龙江口桡足类1个新种——沈氏伪镖水蚤(Pseudodiaptomus sheni Guo&Wang,sp.nov.),对其形态特征进行了拍照、绘图和描述。形态上,新种头部钝尖,雌性胸部后侧角内缘乳状突起明显、生殖厣末端突起呈长倒刺状、尾叉外侧第2和第3尾刚毛基部膨大、第5胸足外肢第1节内末角突起尖细,雄性第5胸足左足第2基节后缘中部三角形突起狭尖,与火腿伪镖水蚤[P.poplesia(Shen,1955)]存在显著的形态差异;两者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mtCOI)基因片段的遗传差异为17.4%~19.5%。沈氏伪镖水蚤的命名旨在纪念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甲壳动物分类学家沈嘉瑞(1902-1975)研究员,模式标本保存于厦门大学海洋科技博物馆。  相似文献   
232.
根据福建沿海砂泥复合型海滩的分布特征,选取闽江口左坑和九龙江口南太武两个典型砂泥复合型海滩作为研究对象,开展SMT土力学和空间分布特征初步研究。基于两个海滩SMT位置及两侧共6个柱状沉积物样品的土力学性质分析,完善了砂泥转换带(sand-mud transition,简称SMT)野外判定方法;结合SMT空间分布特征及洪、枯两季差异分析,初步探讨了影响SMT分布的主要因素及控制过程。研究结果认为,对于表层砂泥分界明显的海滩,可根据SMT的定义结合沉积物粒度变化快速判定;而对于无法直接判定SMT位置的复合型海滩,可将海滩表层沉积物抗剪强度作为快速准确判定SMT位置的辅助指标,本次研究取15 k Pa作为SMT判定阈值。闽江口左坑和九龙江口南太武海滩SMT高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有明显差异,这种差异在洪、枯水季又发生一定改变,主要与泥沙物源和水动力条件变化有关,SMT具体变化情况由砂质和泥质的输运或水动力强度决定。  相似文献   
233.
目前国内利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河口区古环境屈指可数,闽江口尚缺乏相关研究,本研究旨在闽江口建立硅藻-盐度转换函数,为今后研究闽江口古环境提供科学依据。在对闽江口表层沉积硅藻进行CCA分析后,结果表明盐度对硅藻属种变化具有最大解释量,并在研究区划分出4个区,Ⅰ区硅藻分布受河口外沿岸水体影响;Ⅱ区硅藻分布受潮汐上溯海水入侵影响;Ⅲ区硅藻分布受到潮汐与径流共同影响;Ⅳ区硅藻分布主要受径流影响。通过剔除异常站位及模型比选等手段确定最优硅藻-盐度转换函数为WA-PLS模型下Component 5模型,转换函数关系式为S拟=0. 25+1. 007S实,并以2. 76的平均误差作为补偿提升转换函数精度。  相似文献   
234.
【目的】调查闽江口龙头鱼资源,估算其生物学参数。【方法】于2015年1月、5月、8月、11月在福建闽江口11个采样点(25.85°―26.29°N,119.65°―119.87°E)采集龙头鱼3 770尾,测量其体长、体质量,用Fi SATⅡ软件中的ELEFAN I方法,估算龙头鱼的生长、死亡参数及其开捕体长和单位补充量渔获量。【结果】闽江口渔场龙头鱼体长(L)体质量(m)关系为:m=0.000 7 L~(3.804 2) (R~2=0.961 1);龙头鱼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估算的生长参数K、L_∞、m_∞、t_0分别为0.52、28.7 cm、246.1 g和-0.317龄;由生长方程推算出龙头鱼的拐点年龄约为2.252龄,拐点体长约为21.2 cm,拐点体质量约为77.1 g;根据长度变换渔获曲线法估算龙头鱼的总死亡系数为1.67,由Pauly经验公式估算自然死亡系数为1.04,捕捞死亡系数为0.63,开发率为0.377;由动态综合模型估算出龙头鱼的开捕年龄为0.712龄,对应开捕体长为11.9 cm。【结论】闽江口龙头鱼资源处未过度开发状态。  相似文献   
235.
【目的】研究水质质量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及应用。【方法】根据我国近海海洋环境监测指标和《国家海水水质标准》,运用PCA法,构建近海水质质量的综合评价模型,并给出四类水质综合指数F的量化区间值。【结果】在九龙江及毗邻海域,利用该评价模型开展示范应用研究,计算并绘制水质质量F值的空间分布和平面分布,筛查出污染的关键区域和指标,九龙江口水质质量综合指数F值区间为-1.875~2.570,以三类或四类为主。【结论】评价结果较好反映了九龙江口水质环境实际情况,水质质量综合评价模型可为该海域海洋环境综合治理及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36.
闽江口及附近海域渔业资源现存量评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2006年夏季(8月)和冬季(1月)、2007年春季(4月)和秋季(10月)在闽江口及其附近海域利用底拖网作业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应用传统扫海面积法以及△-分布模型法分析了福建闽江口及其附近海域(25°42′-26°27′N,119°42′-120°15′E)的渔业资源现存量.研究结果表明,闽江口及其附近海域的鱼类、甲壳类的资源密度较高,而头足类资源密度较低.渔业资源密度秋季居首位,约为2569.11kg·km-2,夏季次之,约为1 120.23kg·km-2,而冬、春季资源密度较低,分别为867.16和553.60.29kg·km-2.年平均渔业资源现存量约为4599t,渔业潜在资源量达32451t.渔业资源分布与水温、水深关系较密切.该海域渔业资源已经明显衰退,急需加强渔业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相似文献   
237.
根据九龙江河口区2011—2018年的监测数据,分析了该海域海水中无机氮(inorganic nitrogen, DIN)、活性磷酸盐(active phosphate, DIP)、化学耗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和石油类含量的年际变化趋势和平面分布特征,并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九龙江河口区的水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11—2018年,九龙江河口区DIN和DIP年均含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COD年均含量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而石油类年均含量总体呈波动变化趋势;DIN、DIP、COD和石油类均受九龙江径流输入的影响,含量平面分布大部分呈现西南部高于东北部的特征。模糊综合评价显示九龙江河口区水质为Ⅳ类水,主要污染物是DIN和DIP。水质综合评分值逐年变大,表明水质开始出现好转趋势。  相似文献   
238.
河口水流是河口生态环境、河道演变、物质输运等物理过程的根本动力。由于径流、潮波、地形以及气象等因素的影响,河口水流呈现复杂的三维结构。其中既包括淡水注入形成的余流,也包括周期性的潮流、风生流、斜压流及河口非线性作用导致的流动等。为探究河口水流的组成及其潮内变化,基于瓯江口实测资料,利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法对河口水流进行分解,探讨了PCA法对河口水流的分解性能及斜压分潮流的高频特征。研究认为,PCA法在河口水流结构研究中既可采用原始数据操作亦可用标准化的数据进行计算。PCA法可分解出斜压成分(河口重力环流型结构),但不能将正压成分(径流和潮流)分开,径流和潮流二者综合作用的结果体现在主成分的得分之中。主成分的取舍应根据水流结构和累计解释方差综合判断,不宜仅依据累计解释方差。河口斜压流动具有明显的高频特征,近似呈1/4日分潮的周期。  相似文献   
239.
徐晓晖  陈坚  赖志坤 《台湾海峡》2009,28(4):577-585
利用ArcGIS建立了闽江口1913、1950、1975、1986、1999、2005年海底数字地形模型,在坐标系统和潮位基准面转换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闽江口的岸线、浅滩面积、海底冲淤和河口断面地形近百年来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闽江口河道从1913年到2005年期间,梅花水道西段变窄,乌猪水道向东迁移,琅岐岛东岸淤积;梅花镇东侧的闽江口南岸岸线向前推进,但近年来推进速率明显减小.②梅花水道浅滩不断发育,闽江北支由单一的川石水道变成川石水道和壶江水道并存,并且闽江北支成为闽江入海泥沙的主通道.③1913—1950年间闽江口海底淤积较快,1913~1999年淤积速率逐渐减小,1986~1999年间出现净冲刷.④河口三角洲前缘在河口南部以侵蚀后退为主,河口区北部以进积为主.  相似文献   
240.
瓯江口温州区域开发建设的规划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瓯江口温州区域地处瓯江与东海的交汇处,主要包括正在开发的灵昆岛、温州浅滩、洞头列岛及相应海域,是温州市海洋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之一.随着国际以石油化工、装备制造、金属冶炼等为代表的产业转移进入高峰期,国内沿海地区兴起以重化产业发展为动力的新一轮开发热潮,浙江着力推进温台沿海产业带建设,区域的开发建设条件日趋成熟,将成为未来一个时期东南沿海地区的建设热点,温州城市从"瓯江时代"走向"东海时代"的战略要地,必须要从更高层面的战略视角上加以审视和谋划.要确立科学的发展定位,从沿海地区重组整合、省域开发总体格局、温州城市整体发展的高度,明确中国民营经济创新试验区、东南沿海城市群的重要开放门户、浙江省临港产业基地的重要组成、温州大都市的滨海城市拓展区等四大功能.要构筑高效的开发框架,把握"一提升、二先导、三强化、四联动"的发展方针,构建"一轴两圈"的空间开发格局,即"聚力一轴",集中力量建设灵昆岛-温州浅滩围垦-状元岙港区发展轴,主要布局优特钢、装备制造、高新技术、港口物流、现代服务等产业,形成瓯江口温州区域开发和温州大都市东拓的"主骨架";"做特两圈",北部临港产业发展圈要充分发挥大、小门岛深水岸线长、产业发展空间大、环境自净能力强和毗邻国际国内主航道优势,着力引进大型石化和钢铁工业项目,配套发展炼化、物资储运配送等临港产业,成为国内沿海产业带的重要基地;南部海洋旅游休闲圈要以洞头本岛为中心,联合周边岛屿,依托优越的海岛生态环境和独特滨海景观,形成以海景房产、滨海休闲、中心渔港为特色的海洋休闲产业圈,成为浙南沿海重要的海岛旅游休闲基地之一.要培育临港型产业体系,把握国际产业转移高级化趋势,着眼温州现有产业基础和升级需求,发挥瓯江口温州区域港口、滩涂等资源优势,着力建设石化、钢铁、装备制造、船舶修造、高新技术、生态农业等六大产业基地,大力培育港口物流、滨海旅游休憩、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三大服务中心,构筑起以临港产业为主体的新型产业体系.要构建统筹型保障机制,着力强化区域统筹协调,高效筹措区域开发资金,有力推进重大工程建设,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