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测绘学   33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7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24篇
自然地理   6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本文主要讨论了在航空遥感调查获得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基础上,运用GIS技术,建立城市土地利用与人口空间数据库,进行居住人口密度估算。文中通过对国内外现有的人口估算方法的分析,建立了一种居住用地面积与人口的线性相关数学模型。该模型以人口普查获得的区或街道人口总数为标准,采用最小二乘线性回归方法,求出各种居住类型下人口密度值的最佳解。并以上海市普陀区为例,详细讨论了模型具体运用中出现的若干问题与解决方法,获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2.
基于地统计的徐州市人口密度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依据徐州市2004年乡镇统计数据,以AreGIS为技术平台,采用地统计学的方法,对其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首先借助直方图、半方差云图和Voronoi多边形等方法对人口密度数据作探索性数据分析,获取了人口密度空间分布的初步信息;然后,采用曲线拟合和交叉证实法确立了徐州市对数人口密度空间分布的变异函数模型(指数模型)及其相关参数;最后运用对数克里金法(LK)得到徐州市人口密度空间分布的等值线地图和三维直观表达地图。  相似文献   
103.
徐小任  徐勇 《地理研究》2017,(4):661-672
在采用建设用地当量面积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百分比法计算黄土高原地区各县级单元人类活动强度基础上,从总体变化、类型时空分异、地域单元变化及空间自相关性四方面分析人类活动强度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92年黄土高原地区人类活动强度为12.48%,2000年达到14.49%,2008年仅上升至14.81%,2000年以前增长相对较快,2000年以后增长明显放缓;人类活动强度空间分布格局呈现出西北低、东南高的特点,二者之间的区域则随时间发生一定变化,呈现出较低、中等、较低与中等类型交错分布的变化趋势;除黄土丘陵地区人类活动强度较低、低类型大幅度转化为中等类型外,其他五大地域单元空间分布格局变化不大;人类活动强度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正相关)特征,高值集聚区主要分布于黄土高原地区东南部的汾渭谷地和豫西北盆地区,低值集聚区大片集中于西北半壁的鄂尔多斯风沙区、黄土丘陵地区以及青东高原山地丘陵区。  相似文献   
104.
基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街道社区人口统计数据、夜光遥感影像、Landsat8影像,融合核密度与回归方程,绘制30 m栅格空间分辨率的人口密度图并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① 采用核密度方法对69个社区人口计算生成人口密度分布图。建立786个居民小区点的人口密度与夜光遥感的常规QQ分位图,检测出人口密度存在较大的误差区域:五凤街道和洪山镇。② 建立人口密度与夜光遥感、Landsat8线性分解的不可渗透表面影像之间的二元二次回归方程,修正两个区域的人口密度误差。③ 采用高/低聚类分析、热点分析、聚类和异常值分析,得到鼓楼区人口高聚类属性,显示了鼓楼区最大商业圈区域与人口密度最大居民点区域,展示了人口聚类的空间局部差异性格局。结果:① 研究中所采用的人口空间化技术融合了2种空间化方法:核密度与回归方程。生成30 m栅格空间分辨率的人口密度图。② 鼓楼区人口密度均值分为3种类型:11 000、25 000和50 000人/ km2,人口密度分布近似正态分布。③ 当鼓楼区人口密度均值大于33 000人/ km2,不可渗透表面灰度值与人口密度相关性更强。反之,夜光亮度值与人口密度相关性更强。  相似文献   
105.
日本是典型的人口密度高、土地资源紧缺的国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稀缺性与国土空间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严峻的现实迫使日本从建立土地用途管制开始,不断丰富和完善森林、海洋、草原等各类生态空间的用途管制,逐步建立覆盖全区域、全要素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  相似文献   
106.
近80年来中国大陆地区人口密度分界线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5年胡焕庸先生通过对中国人口分布特征的研究,提出了被后人称之为"爱辉-腾冲"线的人口密度分界线。为了研究中国大陆地区近80年来人口分布格局的演变特征,本文基于胡焕庸先生给定的人口比例阈值,以县域边界为基础,依据洛伦兹(Lorenz)曲线原理,精确厘定了1935年—2010年间的7期人口密度分界线,并进一步分析该线的变动过程及其两侧人口比例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935年以后至2010年,人口密度分界线的西北部人口增长速率明显高于东南部,中国人口分布极端不均衡的情况有所缓解。  相似文献   
107.
基于贝叶斯判别分析的地震应急响应等级初判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在涛  王栋梁  张维佳  冯蔚  郑通彦 《地震》2011,31(2):114-121
破坏性地震发生后, 相关部门须启动适当的应急响应等级并按照应急预案开展救灾。 对响应等级的判断可视为对一个地震灾害事件严重程度分类判别的问题。 贝叶斯判别分析法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判别分析统计方法, 本文论述了贝叶斯判别分析法在判断地震应急响应等级中的应用; 通过对1949—2008年中国大陆成灾震例的整理分析, 以震级、 震区人口密度等地震有关信息为依据, 建立起地震应急响应等级的分类判别规则, 从而提供了一种简便、 快速的地震应急响应等级初判方法; 经检验该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8.
本文利用2011-2019年国家1∶50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中的公路网数据,以及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9年全国县级行政区人口数据,按照我国四大自然地理分区,采用路网里程、路网面积密度、路网人口密度等指标,分析我国公路网2011-2019年自然地理布局特点和变化情况,希望能够从自然地理分区的视角,为国土空间规划、公路...  相似文献   
109.
深圳市人口分布的细网格动态特征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深圳是中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为应急处置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需要实时获取高分辨率的人口动态分布信息。本文利用"基于移动基站的人口分布动态监测系统"提供的时间分辨率1 h,空间分辨率1 km的人口密度信息,分析了深圳市人口细网格动态特征。深圳城市移动用户总人口是1082.59万人,平均人口密度5545人/km2,最高16.5万人/km2,超过5.0万人/km2高密度人口主要分布在商业中心、海关口岸、火车站和居民集中居住区。最高人口密度的数值与选择的网格尺度有关,1000 km2网格和1 km2网格之间可以相差18倍。在深圳50%的人口聚集在10%的空间范围内,60%的人口分布在海拔高度50~100 m的土地上;网格上的建筑密度、道路密度与人口密度线性相关,建筑密度增加1%,对应人口增加约1000人,道路密度增加0.01%,人口增加约2000人。城市总人口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固定,变化幅度在4%以内,逐日之间变幅在1%左右。深圳是个典型的移民城市,春节期间由于大量人口返乡或外出旅游,总人口净减少48%。本文选择9个典型网格分析人口日变化规律:海关口岸属于早高峰型,大量的出境、出行、出游人员在早晨8时前后集中;城镇集市区属于午高峰型;商业中心区属于晚高峰型,高峰前后每小时的净流入 (出) 人员可达2万人;居民区属于午低谷型,周末与周日相比各时段人口均偏多;政府行政办公和公共服务区,周末比周日人口明显减少,春节期间减幅75%;工厂区因错峰用电,夜间4时形成人口高峰;郊野公园春节期间人数不减反增;偏僻乡镇人口日变化振幅很小;农业区在上午9时形成人口低谷,与日出而作的传统习惯相对应。  相似文献   
110.
海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太阳辐射变化成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Solar radiation is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for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climate system. Analysis of change in solar radiation is helpful in understanding mechanism of climate change. In this study,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of solar radiation and the cause of the change in solar radiation have been analyzed based on meteorological data from 46 national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and aerosol index data from TOMS over the Haihe River Basin and surrounding areas. The results have shown that solar radiation and direct radiation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while scattered radiation increased during the period 1957–2008. Spatially, the decreasing trend of solar radiation was more and more significant from low population density areas to high population density area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increase in aerosol index is consistent with that of decrease in solar radiation. The increase in aerosols resulting from human activities was an important reason for the decrease in solar radi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