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21篇
海洋学   6篇
综合类   26篇
自然地理   5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71.
刘东生 《第四纪研究》2008,28(5):959-961
今年是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第一届委员马溶之先生诞生100周年,对这些为中国第四纪科学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值得我们永远怀念。刘东生先生十分重视宣扬这些老科学家的治学精神和对中国第四纪事业的奉献,总是在《第四纪研究》上亲自撰文纪念文章,表达对他们的敬意。他生前曾一再关照,《第四纪研究》应该在一定的时机,缅怀这些中国第四纪的奠基人。对马溶之先生的学术成就刘先生一直十分景仰,非常可惜的是刘先生不幸离开了我们,不能再为我们撰稿怀念马先生。为表达刘东生先生的遗愿和对马溶之先生的敬意,本刊征得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的同意,转载刘先生为纪念马溶之先生诞辰100周年的纪念文集《马溶之与中国土壤科学》撰写的文章。  相似文献   
72.
本文重点总结了我国在宁夏中卫腾格里沙漠中,平整流动沙丘引黄淤灌改良流沙地及在流沙地铺设隔水层的试验结果。试验表明,经引黄淤灌15年后,可沉积淤泥厚达22厘米。通过施肥、种植农林植物等措施,使原来单相流沙改良成为有层次的耕作土壤。经淤灌并加薄膜塑料隔水层后,所种植的农林作物增产效果显著,与对照相比,黄豆增产277.8%,玉米增产238.4%。一年生沙冬青苗高生长增加165%,地茎粗增加200%,二年生侧柏幼苗高生长增加163%,地茎粗增加79%。  相似文献   
73.
度假区共有旅游资源8个主类,共118处资源单体,其中优良级单体18处,资源品位适中。在47个空气负离子含量测点中,浓度在700个/cm~3以上的占51.1%;空气细菌平均数仅为县城的6.2%,显示了度假区环境的优越。在评价测定的基础上,提出了景观保护利用规划的三大原则:生态化、自然化和乡土化原则;确定了四种利用方式:作为观景对象、文化熏陶、活动平台、休憩场所加以利用;阐述了综合评价的四大内容:风景质量、阀值、敏感度以及特殊价值评价;进行了三级分区保护:重点保护区、景观恢复区和适度发展区。  相似文献   
74.
三峡水库是中国特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到2009年水库全部建成运行后将出现一个落差达30 m、面积达348.93 km2的消落区.阐述了消落区的自然条件、特征:消落区地貌和土壤类型多样,可以发展多种经营;消落区成陆面积大,成陆期较长(超过120 d),与同期丰富的光热水资源构成优势组合,使消落区土地具有较高的生产潜力;但同时消落区生态环境脆弱,土地的开发可能产生一定的生态风险.据此,从消落区规划、土地权属管理、土地开发的优化途径、生态风险预警与控制等方面提出了系列建议,为合理制定消落区的保护利用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5.
从开展河南农业高效利用研究的必要性及更合理利用气候资源的角度出发,提出间作套种的三熟制高效农业资源利用模式。对三熟制与二熟制的气候资源利用、组分产量和产量结构进行对比,分析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结果表明,三熟制种植模式明显优于传统的二熟制种植方式,是符合当前河南省农业向高效优质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76.
A research trial with four land management practices, i.e., traditional tillage-fallow (TTF), traditional tillage-wheat (TTW), conservation tillage-fallow (CTF) and conservation tillage-wheat (CTW), was sampled in the 15th year after its establishment to assess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management practices on labile organic carbon fractions (LOCFs), such as easily oxidizable organic carbon (EOC),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POC) and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MBC) in a typical paddy soil, Chongqing, Southwest China.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LOCFs wer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no-tillage, ridge culture and crop rotation. And, different combination patterns showed different effectiveness on soil LOCFs. The effects of no-tillage, ridge culture and wheat cultivation on EOC, DOC, POC and MBC mainly happened at 0–10cm. At this depth, soil under CTW had higher EOC, DOC, POC and MBC contents, compared to TTF, TTW and CTF, respectively. Moreover, the contents of LOCFs for different practices generally decreased when the soil depth increased.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paddy soil in Southwest China could be managed to concentrate greater quantities of EOC, DOC, POC and MBC. Foundation item: Under the auspices of Key Project of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 40231016)  相似文献   
77.
定量分析土地耕作适宜性、气候生产潜力与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UCC)的动态特征是科学规划土地利用、有效保护耕地资源的基础。本文基于湖南省气候、土地覆被、地形等数据,采用气候生产潜力估算和趋势分析方法,以300 m×300 m栅格为计算单元,获得湖南省2000—2017年耕地气候生产潜力的变化趋势,并分析湖南省土地耕作适宜性、气候生产潜力与LUCC过程的关系。结果显示:湖南省最适宜耕作的土地主要分布在北部平原、中部和南部盆地、丘陵区,气候生产潜力为19 530~40 375 kg/ha,整体呈现东南部高西北部低。北纬28°以南的中部、中东部丘陵盆地区,是土地耕作适宜性和气候生产潜力组合最好的区域。86.5%的新增人造地表为最适宜耕作的耕地,说明新增人造地表主要以牺牲优良的耕地为代价。气候变化、气候生产潜力变化与LUCC过程密切相关,LUCC过程中流向耕地多为气候生产潜力增加区,而耕地转为林地等土地类型则属于气候生产潜力下降区,指示气候变化在驱动不同类型土地相互转变中的作用。上述结果可望为湖南省土地规划整治及山地资源开发等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78.
探讨了震害遗址保护性加固的设计原则。考虑到震害遗址的功能应能反映震害状况,并可以供科考参观,建议加固原则为要尽量避免影响震害现象,保持遗址结构的稳定承重和在常遇地震下不倒塌。保护性加固工程的安全冗余度可略低于常规结构。加固设计应合理估算原结构构件的震损程度,并以此作为加固设计的依据。接着,介绍了四川白鹿镇中法友谊桥遗址的保护性加固设计:通过震害调查确定结构的基本尺寸,采用ABAQUS有限元实体建模进行了遗址结构的受力分析,结合遗址结构特点制定了加固方案。分析表明,加固方案显著加强了拱桥遗址的抗震承载能力,能够满足震害遗址的保护性加固要求。  相似文献   
79.
以北京市通州区凤港减河典型污灌农用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污灌对耕作土壤中Cd、Cu、Zn和Pb的全量与形态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土壤中Cu、Zn和Pb的含量均低于WHO(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限值,Cd的含量明显高于WHO限值。然而,4种重金属的污染负载指数(PLI为1.49~4.54)均高于1,其中Cd的PLI值最高,表明长期污灌已经导致耕作土壤中重金属的积累;②总体来看,随土壤深度的增加,重金属含量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距离灌渠越远,土壤中重金属含量越少;③土壤中Cu、Zn和Pb主要以残余态和有机结合态形式存在,其次是铁锰氧化态,碳酸盐结合态和离子交换态非常少。而土壤中Cd的碳酸盐结合态与离子交换态占有相当大的比例。4种重金属的生物可利用性次序为:Cd>Cu>Pb>Zn,且表土层高于底土层。同时,研究发现距离灌渠越近,表土层中Cd的生物可利用性越低。总的说来,污灌土壤中较高的Cd含量与其较高的生物可利用性对食品安全与人类健康构成了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80.
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近年来对煤炭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培育煤炭精深加工业和新兴产业,走出了一条依托主体资源产业提前全面转型的新路子,成为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一个亮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