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17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2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关中地区地壳形变综合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关中地区1971~1996年垂直水准资料、1993~2005年流动重力测量资料和1999~2004年GPS观测资料,研究了关中地区地壳形变场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地壳形变场变化与活动断裂构造密切相关,临潼-长安断裂是近期非常活跃的断裂;2)地壳形变总体表现为渭河断陷盆地沉降、重力增加,秦岭山区隆起、重力减少;3)垂直形变、水平运动和重力场变化有较好的一致性,显示出该地区现今构造活动的继承性及东、西部地壳运动存在一定的差异;4)西安地区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地层压密效应,造成地面急剧下沉与重力值急剧增加。  相似文献   
52.
利用陕西关中地区46个自动气象站数据、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西安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等,对2016年7月18日关中一次突发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此次暴雨的主要因子有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北路弱冷空气、切变线、偏南和偏东风急流等。雷达图上,最强回波中心(45~55 dBz)高度在6 km以下,为低质心结构,径向速度图上零速度线呈"S"型,表示低层暖平流,风向辐合辐散和逆风区等特征均有利于短时强降水的发生。逆风区、VIL的峰值与强降水中心区、强回波中心位置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当VIL中心值在25~30 kg/m~2时,可能会出现小时雨强超过20 mm的短时强降水。这些结果对预报关中地区突发性暴雨有很好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3.
基于GPS的关中地区现今地壳水平运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在广泛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经验并结合关中地区地质构造背景和地震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关中地区的GPS观测数据对关中地区地壳水平运动形变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①相对于榆林站点(D058),2002-2004年关中地区和鄂尔多斯块体南缘水平运动速率呈现较为明显的北东向条状带运动特征,仍然呈现整体不连续性逆时针旋转运动的特征;2004年-2005年关中地区和鄂尔多斯块体南缘GPS站点呈现分块式运动特征,不存在较明显的整体不连续性变化特征;②相对于彬县站点(JB08),关中地区中部的彬县-西安-蓝田一线存在一左旋剪切带,该左旋剪切带的北部与铜川-泾阳-临潼-渭南这一北西向小震条带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可能是决定关中地区中部地震活动的主要因素;关中地区从整体上看,东部站点运动成规律性变化,运动速率大,约为6~7mm/a;中西部站点运动规律性不强,运动速率稍小。  相似文献   
54.
以陕西省关中地区大气环境中SO2和PM10作为评估对象进行大气环境承载力研究,基于关中5市共46个地面气象台站的逐时气象观测资料和2010—2013年污染物排放资料,采用烟云足迹分析法计算了各市2010—2013年环境容量系数A值和SO2、PM10大气环境承载力的时空分布状况。结果表明:关中地区5市中铜川和咸阳的A值相对最大,渭南、宝鸡、西安的A值较小,且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2010—2013年关中地区SO2环境承载力已无余额,PM10环境承载力仍有余额。SO2环境承载力西安市和渭南市4年均无余额,其他市均有余额且呈逐年上升趋势;PM10环境承载力除渭南市2013年无余额外,其他市4年均有余额且年际变化较为平稳。  相似文献   
55.
利用干旱气象灾害易损性评价指标,并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陕西省关中地区干旱气象灾害易损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陕西省关中地区干旱气象灾害易损性总体水平较高,且呈现出以西安和咸阳的部分地区、渭南市、宝鸡的麟游为高易损性中心,向四周减弱的分布特点。根据各地区实际特点,分析得到各等级地区的主要致灾原因以及防灾措施,为科学防灾减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6.
基于GIS的关中地区农业生产自然灾害风险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寅康  金晓斌  王千  杜心栋 《地理科学》2012,(12):1465-1472
旱灾、洪灾等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通过分析关中地区主要自然灾害类型,选择各类型灾害的主要影响因素,建立评价模型,对关中地区农业生产中可能遭受的自然灾害风险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关中地区农业生产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总体较高,高、中、低级别风险区分别占研究区面积的28.2%、46.6%和25.2%,其中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凤县、太白县、麟游县以及陇县的北部地区,中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台塬边缘区和低山地区,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关中盆地地区,从具体灾害类型上看,高风险区域主要面临地质灾害和水土流失的威胁,中风险区域主要灾害是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恶化,低风险区域则是干旱和洪涝灾害。  相似文献   
57.
黄土高原南缘风尘堆积与现代土壤发育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陕西关中地区JYC剖面不同层微形态的观察和定量分析,发现原生不稳定矿物急剧减少、粗颗粒磨圆度、球度、定向性高和含较多侵入物是耕作层的典型特征;针状方解石微晶大量出现在犁底层,指示一种较短期的相对稳定的较干旱环境;相似性系数暗示古土壤S0以上部分具有风积物主要特征,其中0~40 cm是2000年以来人类不断施加黄土性质土粪、农业耕作和粉尘降落的综合产物,40~75 cm主要是自然风尘堆积的产物。  相似文献   
58.
关中地区重力场及其时空动态演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系统分析了关中地区1992~2004年流动重力测量资料,研究了重力场的时空动态演化特征。10多年来的重力场动态变化图象表明:重力场变化与活动断裂构造密切相关,重力场有规律的变化与区域应力-应变场微动态活动有关。区域重力场总的趋势变化为:关中南部秦岭山区重力负值变化,测区中部渭河断陷盆地至韩城一带重力正值变化,测区北部铜川-黄龙一带的渭北黄土塬重力负值变化。西安城区重力变化主要是过量开采地下水、含水系统压密所致。  相似文献   
59.
“一带一路”建设让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成为世界焦点,西安的空气质量也是政府和公众关注的焦点。以2017年5月我国北方的一次强沙尘过程为例,首次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气溶胶和大气化学模式系统IAP-AACM(Aerosol and Atmospheric Chemistry Model of the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模拟关中地区细颗粒物(PM2.5)的时空分布,并结合地面逐小时PM2.5观测数据对沙尘气溶胶和PM2.5模拟的关系进行深入探究。结果表明:加入沙尘组分对模拟关中地区PM2.5时空变化特征作用显著,相关性可提升0.4~0.6,并且可以很好地再现强沙尘时段PM2.5浓度骤增的过程;在强沙尘时段和一般时段,沙尘组分对PM2.5的贡献分别为60%~80%和10%~30%;0.11°×0.11°高分辨率模拟有助于提升模式捕捉污染物时空变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60.
以"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观测数据以及陕西省GPS观测网2001-2005年的5期观测数据为基础,应用GAM IT/GLOBK软件对数据进行精密解算,获得了陕西省关中地区2001~2005年相对于鄂尔多斯块体以及关中地区内部彬县站点的水平运动速度场。并结合板块构造学原理进一步分析了关中及其邻区的地壳运动规律:①GPS技术用于地壳运动的监测是可行的;②相对于较稳定的鄂尔多斯块体,关中地区整体呈现不连续性逆时针旋转;③关中地区中西部存在多处应力集中区,地壳的相对水平运动较为激烈;④关中地区中部泾灞隐伏断裂带附近地壳水平运动激烈,属潜在多震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