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34篇
  免费   450篇
  国内免费   763篇
测绘学   118篇
大气科学   59篇
地球物理   146篇
地质学   3083篇
海洋学   259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60篇
自然地理   420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85篇
  2022年   104篇
  2021年   134篇
  2020年   96篇
  2019年   125篇
  2018年   87篇
  2017年   88篇
  2016年   102篇
  2015年   107篇
  2014年   177篇
  2013年   141篇
  2012年   185篇
  2011年   191篇
  2010年   193篇
  2009年   189篇
  2008年   152篇
  2007年   165篇
  2006年   123篇
  2005年   129篇
  2004年   129篇
  2003年   113篇
  2002年   87篇
  2001年   138篇
  2000年   90篇
  1999年   122篇
  1998年   91篇
  1997年   85篇
  1996年   87篇
  1995年   81篇
  1994年   76篇
  1993年   83篇
  1992年   94篇
  1991年   99篇
  1990年   109篇
  1989年   96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2篇
  1982年   4篇
  1952年   4篇
  1948年   6篇
  1945年   5篇
  1944年   7篇
  1943年   4篇
  1942年   4篇
  1941年   7篇
  1934年   8篇
  193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利用电子探针、X射线能谱、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初步研究了健康的斑节对虾Penaeusmonodon甲壳和患病对虾甲壳白斑的形貌、无机组成以及所含的钙化矿物。实验结果表明,健康对虾甲壳的内外表面的钙磷原子比分别为1.2—1.4和1.56—1.68;在透射光偏光显微镜下,可见到不均匀分布的大小不等的毛发状、树枝状和十字消光放射球纤状雏晶,有些鲕粒中心可包含石英微粒;红外光谱表明,健康对虾甲壳所包含的沉淀矿物主要是胶磷石。患病对虾甲壳表面白斑区的钙磷原子比可达31.83—43.56,其剖面中间层鲕粒除合少量硫以外,全部都是钙,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照片清楚地显示泥晶状、放射纤维状、放射花瓣状微晶集合体逐步交代并覆盖胶磷石,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谱都清楚地证实该矿物是方解石。  相似文献   
992.
世界海洋石油污染物的地理分布及其消亡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西洋及其所属海域主航道承担了大量石油及其产品的运输任务,也是石油污染物最为集中的地方,然而在公海也聚集着大量石油污染物,太平洋属于污染较轻的,但日本周围,东海,南海和北美沿岸海面上的也常被石油薄膜或团块充斥,只在赤道及南太平洋是很少有石油污染物的领域。大洋环流,信风流是石油污染扩散的重要角色,北大西洋暖流可以把大量的石油污染物携带到遥运的挪威,巴伦支海,乃至整个北冰洋,使之成为举世瞩目的(石油)  相似文献   
993.
景才瑞 《海洋科学》2004,28(10):74-74
2003年12月由海洋出版社出版的李乃胜、石学法、赵松龄、于洪军等著的《崂山地质与古冰川研究)新书,是一本有独到见解与科学创新的大作。它是迄今为止,对崂山研究最为详尽的第一部崂山地质地貌的科学专著。  相似文献   
994.
本文研究了海水中溶油对骨条藻、角毛藻,三角褐指藻、金藻、甲藻、杜氏盐藻的生长影响。结果表明杜氏盐藻、三角褐指藻、甲藻等在含油海水中9天左右达到最高含量,且在17天左右仍维持最高含量,表明这些藻的耐油性较好。这些耐油藻使海水中石油含量下降3—6倍,表明它们对海水中溶油有净化作用。  相似文献   
995.
以相应引物对牙鲆(Paralichthysolivaceus)和石鲽(K.areiusbicoloratus)的线粒体16SrRNA基因片段进行了PCR扩增,PCR产物经T载体连接之后进行了克隆、测序,均得到了590bp的碱基序列,并将其与GenBank中牙鲆线粒体全序列相应片段和川鲽(Platichthysflesus)相应片段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川鲽和石鲽序列差异很小(核苷酸差异数为7,同源性为98.8%);而牙鲆与川鲽和石鲽的序列差异明显(核苷酸差异数为90~93,同源性约为84%),且大多数核苷酸变异位点集中在序列中部大约200bp的区域.  相似文献   
996.
石鲽与牙鲆人工杂交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研究了石鲽(♂)与牙Ping(♀)的人工杂交,杂交后代经7个多月的养殖,许多生物学特征较牙Ping、石鲽发生了较大变异。在全长相同的情况下,杂交鱼的体高比牙Ping体高增加了6%、比石鲽体高增加了4.2%,其体质量以及成活率也都分别比牙Ping、石鲽的高。其杂种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997.
对东海84个表层沉积样品和5个重力柱状样中的翼足类和浮游有孔虫丰度、浮游有孔虫碎壳率和底栖有孔虫群中胶结质类的比例等进行了定量分析,确定了东海现代文石补偿深度(ACD)位于约600 m处,碳酸盐溶跃面在约1 400 m处.末次冰期时随着碳酸盐溶解作用的显著减弱,ACD大幅度下降至现代的1 000 m之下.  相似文献   
998.
崂山顶、涧、沟、坡、麓、滩、岬-带巨砾成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崂山的地貌景观十分复杂,形成众多的奇山异石。研究发现:更新世期间,崂山发生过多次古冰川作用.从水下到山巅都留下古冰川活动的印记。崂山的冰碛物具有不成层、无分选、杂乱无章、大小不一、由带有磨光面的、个体差别很大的和带有棱角的岩块、砂等堆积而成,部分冰碛物伸入海下。崂山古冰川冰碛物的堆积地貌主要有终碛堤、冰碛丘陵和侧碛堤三种类型。崂山古冰川侵蚀地貌有:(1)拖蚀(拔蚀)岩块;(2)磨光面;(3)古冰斗;(4)“刃脊”、角峰、哑口;(5)削断山嘴“U”型谷;(6)冰臼。崂山低海拔古冰川遗迹的发现,对研究崂山地貌演化和第四纪黄渤海陆架环境变迁。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9.
一般认为,在白垩纪及其晚期(80~65Ma前),地球上的气候特别温暖,甚至在极区都有恐龙类生活;但是,最近有文献(其中含有证据)表明,在白垩纪晚期冰水的周期性(冰川的前进和后退)仍然存在。美国的古海洋学家、古气候学家及冰川专家在米勒(Miller)的领导下详细研究了钻获的沉积岩标本  相似文献   
1000.
本文阐述了我国海洋石油监测技术,以及各介质中石油分析方法,使用仪器。我国海上常规定期定站位监测;应急油污染事故监测;海上溢油源监测;海洋沉积物油污染监测;海洋生物中油污染残毒监测;潮间带沥青球污染监测等。提出了目前我国海洋油污染监测技术管理中几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海洋石油污染监测样品分析中选择标准油问题;石油污染物的成分分析;建立适用倾废、疏浚物、钻井泥浆、海滩沥青的石油监测标准方法;深入开展消油剂研制、性能考查和再污染问题等。同时还提出了加强管理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