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5篇
  免费   156篇
  国内免费   176篇
测绘学   25篇
大气科学   115篇
地球物理   73篇
地质学   437篇
海洋学   214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31篇
自然地理   147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篇
  1946年   1篇
  1943年   1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41.
麻城剖面位于江汉平原东北缘山地丘陵与平原过渡带半封闭的宽浅碟形洼地,是江汉平原北缘末次冰消期代表性沉积剖面。沉积环境主要由山麓坡洪积相和沼泽相组成,形成年代为距今18.00~8.60 ka。麻城剖面粒度组成主要以粉砂为主,达60.73%,其中,粗粉砂达40.83%。剖面粒度变化可划分为7个变化阶段。结合剖面的岩性与沉积环境特征等综合分析,发现末次冰消期气候环境经历了四个气候期:第一气候期17.90~17.02 ka B.P.,为冰盛期之后气候开始回暖升温期。此时降水相对较多,地表径流强度中等偏强。第二个时期17.02~12.02 ka B.P.,为快速升温期。总体暖湿多雨,是末次冰消期最显著暖湿期,在江汉平原北缘坡麓地带的洼地广泛发育了沼泽。粒度变化进一步表明气候存在波动,早、晚期降雨强度大,时有强降水发生,地表径流稳定性差;中期(14.47~12.64 ka B.P.)降水明显减少,但雨量相对均匀,地表径流变幅小,此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石笋记录的冰消期气候特征是一致的。第三气候期12.02~10.80 ka B.P.,该期是新仙女木事件之后的快速升温期,平均粒径和分选系数为剖面最大。表明当时降雨量大,气候稳定性较差,强降雨时有发生。第四气候期10.80~8.60 ka B.P.,气候总体为偏温湿环境。地表径流较第三气候期明显降低,早期降水偏多,后期温湿程度降低,地表径流变小。剖面中有两个明显的气候事件记录,一是新仙女木事件,表现为第④层与第⑤层之间的短暂沉积间断和沼泽环境的结束;二是9.8~9.2 ka B.P.干旱期,为厚约15 cm的黄土状土的沉积。研究表明,长江和汉江洪泛影响不到的江汉平原边缘洼地沉积可能是记录本地区气候特征的良好载体。  相似文献   
42.
《气象知识》2019,(3):42-42
瑞士等多国学者利用5个模式给出了南极和格陵兰以外全球大约21.5万个冰川冰厚度的估计。研究表明,这些冰川的总体积为(158±41)×10^3千米^3因为其中大约15%位于目前海平面之下,这些冰相当于(0.32±0.08)米海平面变化。  相似文献   
43.
基于逐5 min地面气象要素观测数据、逐日气象观冰站电线覆冰观测数据、安庆站逐12 h探空观测资料以及逐6 h 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初安徽省沿长江及跨江线路电线舞动过程中气象要素进行分析,并对导致电线覆冰和大风的天气成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舞动位置附近出现不同程度冻雨导致的电线覆冰,并伴有较强的东北风,极大风速风向与舞动线路夹角多在45°以上,冻雨和大风是导致此次输电线路舞动的直接因素;此次输电线路舞动发生伴随的冻雨属于典型的"过冷暖雨";700 h Pa南支槽前西南气流为此次冻雨输送水汽的同时带来暖温度平流,维持暖层的存在; 925 h Pa大陆冷高压下东北气流带来的冷温度平流使近地面层降水处于过冷却状态;锋面后冷空气在华北地区上空堆积致使冷高压加强是导致安徽沿江地区较强东北风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4.
45.
我国乐部晚第四纪气候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馨 《冰川冻土》1989,11(1):10-19
  相似文献   
46.
47.
48.
原子吸收光谱仪对冰雪中基本阳离子的测定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皇翠兰  李忠勤 《冰川冻土》1994,16(4):346-350
本介绍了用原子吸收光谱仪(AA)测定雪冰样品主要阳离子浓度的技术。对比用火焰光度计和在美国用离子色谱仪测定的资料得出,这种方法对于测定中国西部冰川雪冰样品中的Na^+,Ca^2^+,Mg^2^+浓度十分适合。提出使用正确的取样及样品运输方法以避免对雪冰样品的污染。  相似文献   
49.
50.
张启锐 《地质科学》1991,(4):396-398
在现代高纬陆棚冰海区的海底底床上,有大量由海冰形成的水下冰足机械刻蚀迹,但在古代冰期地层中却极少报道。笔者在湖南省石门县中岭乡杨家坪的震旦系剖面上发现一丘状构造,经分析,推断为一水下冰足刻蚀记录(图1)。该构造出露于南华大冰期的下冰期地层东山峰组底界以下约60m,在渫水河组上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