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4篇
  免费   317篇
  国内免费   288篇
测绘学   25篇
大气科学   323篇
地球物理   409篇
地质学   447篇
海洋学   187篇
天文学   23篇
综合类   65篇
自然地理   110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80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2篇
  1952年   1篇
  1934年   1篇
  192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桩基础抗震性能的简易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桩基础的抗震性能可从承载力和变形两方面来评价.承载力可考虑地震时作用于结构上的荷载组合,多采用拟静力法进行分析,不同因素变异的影响可用概率分析或可靠度方法予以考虑.变形分析多为按承载力设计之后的校核,其中地震力和土体参数以及地质条件等因素影响可分别加以评估.本文着重阐明基于一维波动方程和概率分析的桩基抗震性能实用分析方法,并以桥梁桩基础为例进行讨论,其中考虑的关键因素为设计地震加速度、测站记录、基桩尺寸及其配筋率.研究表明,当土层液化可忽略时最大弯矩会发生在桩顶,故增加桩顶延性可有效提升桩基础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992.
丁科 《物探与化探》2012,36(4):623-627
影响完全匹配层方法吸收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吸收层厚度和衰减系数,笔者通过地震波场数值模拟,讨论了吸收层厚度和衰减系数对吸收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在衰减系数一定时,吸收层厚度越大,边界反射越弱。吸收层的厚度一般在12~20道较为适当,在吸收层的厚度比较小时,随着衰减系数的增大,边界反射逐渐减弱甚至完全没有边界反射,但是若再进一步增大衰减系数则又会逐步出现边界反射。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该注意衰减系数的选择,衰减系数一般在500~2 000之间,衰减系数较大反而影响其效果。  相似文献   
993.
本文利用1979~2010年的NCEP再分析资料,通过北半球环状模NAM指数挑选出的强、弱极涡个例,分析了北半球平流层异常变化过程中行星波的演变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我国天气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强极涡事件前,行星波1波会被反射回对流层,极地波导减弱,低纬波导增强,中高纬地区的E-P通量矢量有着从平流层传播到对流层的趋势;强极涡事件后,极地波导增强,低纬波导减弱。在弱极涡事件前,中、高纬度行星波1波沿着极地波导的传播明显增强;弱极涡事件后,极地波导明显减弱。与此对应的我国天气也有明显变化,在强极涡事件前,我国大部分地区温度偏低,南方地区偏湿而新疆西北部和云南西部地区偏干;在强极涡事件后,东亚冬季风进一步增强,冷空气加强南下,南方地区可降水量减少,新疆西北部仍然偏干,而云南大部分地区可将水量增加。在弱极涡事件前,东亚冬季风显著增强,使我国气温偏冷,降水减少,而弱极涡事件后,我国气温明显回升,中、东部地区和新疆西北部地区降水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994.
应用micaps3天气图资料、卫星云图,对许昌市2011年2月25—28日和2014年2月16-18日两次雨转雪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和对比分析,对环流形势、水汽条件、动力、热力特征的分析结果表明:(1)两次过程的共同点为前期主要是500hPa高空槽和700hPa切变线影响的稳定性降水,后期是850hPa回流冷空气不断补充堆积形成深厚的冷垫,低层偏东气流与中高层槽前的西南暖湿急流交汇形成回流降水形势。另外,高低空的有力配合,冷暖空气的交汇为两场降水提供了较好的动力条件。(2)不同点为两次回流降水时段、持续时间、降水强度、降水落区不同。过程一水汽含量更高,辐合偏河南省北中部而且湿层更深厚,强度更强,水汽通量较过程二大一个量级,降水量较过程二也大一个量级。过程二辐合落区在河南省南部,且持续时间较短,系统配置较弱。(3)冷空气侵入时段、气温下降速度、降水时间、850hPa温度的临界值,都是是初春降水性质发生改变的关键点。其中850hPa温度低于-4℃作为雨转雪指标外,气温的下降速度可作为雨转雪的补充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995.
切变线冷区和暖区暴雨落区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常规、自动气象站、NCEP/NCAR再分析资料(1°×1°,逐6h)和WRF模式逐小时资料,对2010年6月30日—7月2日山东省暴雨过程的落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暴雨过程具有暖区暴雨和冷区暴雨两种特征.暖区暴雨强度强、范围广、落区集中,位于925 hPa经向切变线右侧或者低涡的东南象限“人”字型切变线内、暖温度脊后部、地面低压前部南风区内;冷区暴雨区强度弱、范围小、落区分散,位于925 hPa经向切变线左侧、冷温度槽前、地面低压后部北风区内.冷区和暖区暴雨均位于大气可降水量大于70 kg/m^2的区域、低空急流顶端的左侧.低空急流与强降水同时开始或者低空急流提前1h开始,降水强度最大时段出现在850 hPa风速跃增后1~3h.只有冷区暴雨时,冷空气较弱,冷锋伸展高度较低,暴雨区位于冷锋后部θse锋区前沿、θse暖脊脊线顶点、强上升运动中心.冷区与暖区暴雨共存时,冷暖空气势力均比只有冷区暴雨时强,冷锋伸展高度较高,冷区与暖区暴雨均位于强上升运动中心南侧1个纬距内风速辐合处.只有暖区暴雨时,冷空气较强,冷锋伸展高度较高,暴雨区位于冷锋前1个纬距内、θse暖脊脊线与地面交点、上升运动中心.低层向北倾斜锋区的南北跨度与中层向南倾斜锋区的南北跨度的差值大小,直接影响上升运动的强度和暴雨区的分布.  相似文献   
996.
Climatological patterns in wind fluctuations on time scales of 1-10 h are analyzed at a meteorological mast at the Yangmeishan wind farm, Yunnan Province, China, using a 2-yr time series of 10-min wind speed ob- servations. For analyzing the spectral properties of non- stationary wind fluctuations in mountain terrain, the Hil- bert-Huang transform (HHT) is applied to investigate climatological patterns between wind variability and sev- eral variables including time of year, time of day, wind direction, and pressure tendency. Compared with that for offshore sites, the wind variability at Yangmeishan wind farm has a more distinct diurnal cycle, but the seasonal discrepancies and the differences according to directions are not distinct, and the synoptic influences on wind vari- ability are weaker. There is enhanced variability in spring and winter compared with summer and autumn. For flow from the main direction sector, the maximum wind vari- ability is observed in spring. And the severe wind fluctua- tions are more common when the pressure tendency is rising.  相似文献   
997.
利用NCEP 1°×1°再分析格点资料和浙江省自动站降水资料,分析了2007年"罗莎"台风能量频散的波动特征与浙江省远距离台风降水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由于浙江省所处纬度相对较低,其远距离台风降水的形成过程与北方(西北和华北)典型的远距离台风暴雨存在本质区别,浙江省远距离台风降水主要是台风能量频散的波动效应所引起,而北方远距离台风暴雨的形成过程主要是西风槽和台风外围环流相互作用的结果。2)影响浙江省远距离降水的台风在整个台风环流登陆前有向降水区的能量频散过程,这种能量频散过程在对流层中低层波动特征不明显,因而能量频散的距离相对较小;在对流层中高层,台风能量频散表现出清楚的波动特征,能够影响到较远距离外的天气系统,从而引起局地降水的增加。3)台风能量频散的波动效应在远距离降水区的上空形成一个正涡量区,之后该正涡量区以波动的形式向下传播,导致降水区对流层中下层气旋性涡旋形成,造成局地降水或降水增加。  相似文献   
998.
致密油气介质是一种特殊的多孔介质,在油气勘探开发中占有重要地位.文章建立致密油气介质中波的控制方程,该方程较一般多孔介质波方程,形式大为简化,可用于由地震数据进行物性参数反演.文章首先简单介绍从孔隙尺度上流体的运动方程和固体骨架颗粒运动方程出发,利用体平均定理推导出完备的Biot方程的思路与结果,厘清了其中使用的假设条件.其次以岩石物理测试结果为基础,详细分析了致密油气介质中渗透率的时间变化率的性质,进而利用Kozeny-Carman方程,研究了孔隙度的时间变化率的性质,提出了致密油气介质中孔隙度作为状态变量的一个合理假设.在此基础上,从完备的Biot方程出发,推导出了致密油气介质中波的控制方程.该方程与经典的"弥散黏滞方程"在形式上一致,通过对比,得到了弥散黏滞方程中的系数和有明确物理意义的介质物性参数间的解析关系式.文中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所建立的方程的正确性.基于所建立的方程,研究了单一致密夹层的地震波反射和透射特性.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夹层的厚度和衰减特性对于地震波的反射和透射有显著影响,这一认识对油气探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9.
2016—2019年高邮车逻井水位出现多次大幅波动变化。结合周边自然环境和农业活动的调查工作,对异常成因和影响水位变化的因素进行了跟踪分析。研究认为,该井水位出现的大幅波动变化异常是高邮湖水位短期大幅波动产生的荷载影响所致,与水利部门对高邮湖水位调控间关系密切,而非地震地球物理异常。  相似文献   
1000.
在经典地震学理论框架下,先人发展了数不胜数的地震技术,为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可是,当前的技术仍有难以逾越的障碍,亟需破局.高铁地震学联合研究组,在河北定兴采集到大量数据;其中可见含有大量的旋转运动分量.由于基于经典连续介质力学推导弹性波动方程时,从理论出发点上就去除了旋转项,且在其理论框架内,介质被视为一个连续的质量体.而事实上,不论是人造还是天然的介质都存在着复杂的内部结构,广义连续介质力学更适合描述具有更加复杂内部结构的情况.于是,我们尝试启用广义连续介质力学理论,推导偶应力理论框架下的弹性波动方程;将其数学表达形式以及数值模拟结果与传统弹性波动方程进行对比.研究探索推导的具非对称性的波动方程所具有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